薄伽丘

薄伽丘
  • 姓名:薄伽丘
  • 全名:乔万尼·薄伽丘
  • 性别:
  • 国籍:意大利
  • 出生地:佛罗伦萨
  • 出生日期:1313年6月16日
  • 逝世日期:1375年12月21日
  • 民族族群:

乔万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年6月16日—1375年12月21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作家,人文主义的重要代表。生于佛罗伦萨切塔尔多镇,父亲是一个富裕的金融业商人,母亲身份不明。薄伽丘从小在商人和市民的圈子里长大,这和他在日后作品中鲜明地表达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感情是很有关系的。由于父亲的影响,使得他有机会参加宫廷的一些活动,接触了一批学者、封建贵族、早期的金融家以及远洋归来的航海家等。有些人识得希腊文,带有人文主义思想的色彩。他的第一部比较成熟的作品是长篇小说《菲洛可洛》,叙述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姑娘和一个青年异教徒的爱情故事,他们克服种种阻碍,终成眷属;其中有两个作为插曲的故事后来收在《十日谈》里。《菲洛可洛》可说是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长篇小说。牧歌《亚美托的女神们》采用神话题材,是对于爱情的歌颂。书信体小说《菲亚美达》,摆脱了古典和神话题材的模式,开始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作者刻画了一个失恋少妇内心世界的种种感受,这部作品被认为是欧洲文学中第一次出现的“心理小说”。《菲索拉诺的仙女》是一部长篇叙事诗,写仙女和牧羊青年的恋爱悲剧,这部长诗是薄伽丘成就最高的一部诗作。此外作者还写了两篇以古希腊时代为背景的叙事诗《菲洛特拉特》和《泰萨依德》。薄伽丘成就最大的代表作品《十日谈》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歌颂爱情,反对禁欲主义。作者把爱情看作是人的一种健康而自然的高尚情感。当时的婚姻结合多半是出于经济和社会地位的考虑,多半是包办婚姻,是封建社会的畸形产物,爱情无法得到正常的表现。因此只能通过“非法”的途径来追求自由的爱情,反对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②讽刺、揭露和批判教会与君臣的虚伪、狡诈和愚蠢。作品的反封建意义,直接表现在对统治集团的荒淫腐朽和虚伪狡诈的揭露与批判上。在他们所有的罪恶上,作品着力批判了教会的虚伪性。③尊重妇女、赞美妇女的杰出才能。作品把人的智慧和才能当作人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极力歌颂了人的创造力。不仅否定了等级观念,创造了许多小人物玩弄、讥嘲和战胜大人物的故事,而且也冲破历来强加在妇女头上的偏见,塑造了一大批令人敬佩的机智的妇女形象;从而赋予作品以更深广的社会意义。

薄伽丘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泪与翼

泪与翼

现代短篇小说集。王统照著。江面一片黄雾,几乎把秋原的夜色与水流泯没了界限。远处——在层雾的稀薄处微微露出三五点白影,似浮动也似静止。

灵素节注类编

灵素节注类编

《灵素节注类编》成书于清道光十四年,为章虚谷多年潜心研究《内经》所著。作为对《内经》进 行节取注解、分类编辑的重要著作之一,不拘泥于古人,注解详尽,启迪后学,备受后世推崇。通过与 《内经知要》对比得出章虚谷多以临床实践体会对经文进行注释论述,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
意义。

降桑椹蔡顺奉母

降桑椹蔡顺奉母

简名《蔡顺分椹》、《降桑椹》。杂剧剧本。元刘唐卿作,一作无名氏作。五折,末本。本事出《合璧事类》,略加敷衍而成。剧写东汉时蔡顺父母在映雪堂赏雪,有好汉延岑因打抱不平误伤人命,被解配郑州过此,乞讨茶饭。蔡母因延岑同姓认为义侄,赠以衣银,岑感恩而去。母寻感疾沉重,顺昏定晨省,求医侍药。母思食桑椹,而时值隆冬无处求。顺至园焚香祷天,发愿减寿以活母命。神祇感动,令满山桑树结椹;又托梦于顺,令摘椹奉母。翌日,顺上山摘椹,与落草为王之延岑邂逅,各叙别情。岑赠粳米牛蹄与顺慰母,复解散喽罗,入京取功名。蔡母食椹后病愈。适钦命传至:延岑受招安官封太尉,力荐蔡顺孝行,令全家赴京。顺封为翰林学士,妻赠贤德夫人,父母俱受赏。今存《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元曲选外编》据此重印。

演三字经

演三字经

《演三字经》是清代刘曾騄所著的一部蒙学佳作。该书以三字一句的简洁形式,全方位地涵盖了丰富的传统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在个人修养方面,它从日常细节入手,教导人们要注重仪表整洁,如 “发梳整,面洗净,口齿洁,容体正”,还强调保持居住环境的清爽,做到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并通过这些行为来消除自身的骄傲与懒惰之气。家庭伦理的阐述是书中重要部分,其中突出了子女对父母的孝顺,“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等语句,深刻体现了传统孝道中对父母的敬重与顺从;同时也强调了兄弟之间的友爱恭敬,“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倡导家庭和睦相处。在人际交往上,它对与长辈相处的礼仪进行了详细教导,如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要求人们保持尊敬之态;对于朋友相处,也给出了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这样的原则,鼓励朋友间相互劝善规过。《演三字经》以其通俗易懂的形式,为人们尤其是儿童提供了修身养性、规范言行的重要指引,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春秋集义

春秋集义

五十卷,纲领三卷。李明复撰。李明复一名俞,字伯勇,合阳人。李明复认为:知孔子者惟孟轲,知孟轲者惟周敦颐。而周敦颐《春秋》之学,二程得其真传,程颐曾作《春秋传》而程颢则间有及之。张载通过与二程研究而明之,刘绚、谢湜则是见而发明之,范祖禹等人是见而知之,至于胡安国则又是闻而发明之,而李侗诸人则又是闻而知之。虽然以上诸人派别有所不同,但其本源则一。其观点稍有异同,但于尊王贱霸,内中,国外夷狄,即事明纲领以着人君之用的大节上则完全相同。因而他辑录了周敦颐、二程、范祖禹、谢良佐、杨时、侯仲良、尹洙、刘绚、谢湜、胡安国、吕祖谦、胡宏、李侗、朱熹、张栻十六家“或着书以明《春秋》,或讲明他经而及《春秋》,或其说之有合于《春秋》者,皆广搜博访,始乃定其后先,审其精粗。”虽云兼采十六家,然用谢湜之说尤多。其《纲领》三卷,是关于《春秋》宗旨的总论。此书实属宋代诸儒解《春秋》之总汇,较吕本中《春秋集解》更为繁富。此书最早的刻本是宋代巴川王梦应所刻。今本《集义》部分采自无锡邹仪《蕉录草堂藏本》,而《纲领》部分则录自《永乐大典》。现存有元刻本。

五分律

五分律

全称《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简称《弥沙塞五分律》、《弥沙塞律》等。佛教律典。南朝宋佛陀什与竺道生等共译。三十卷。是印度上座部系统化地部(音译“弥沙塞部”)所传的戒律,因由五部分组成,故名。其中规定比丘戒二百五十一条,比丘尼戒三百七十条。据该书后记及《高僧法显传》载,法显于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求得此律梵本,东晋义熙九年(413)回国,未及翻译而殁。南朝宋景平二年(424)罽宾化地部沙门佛陀什应竺道生等人之请,与于阗沙门智胜共同译出。据近人研究,此律与南传巴利文律藏在内容上十分接近。本书见载于历代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