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的书

夷白斋稿

夷白斋稿

元代诗文别集。35卷,外集1卷。陈基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善本主要是数种明清抄本,另有明弘治八年(1495)张习刻本,题为《夷白集》12卷,不全。“夷白斋”是陈基宅邸中书斋之名。本集为陈基的朋友戴良所编。卷1为赋、乐府、卷2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卷3—4为五言古诗,卷5为七言古诗,卷6为杂言古诗、五言律诗,卷7—10为七言律诗,卷11为长律、联句、五七言绝句、骚,卷12为颂、铭、箴、赞、杂著,卷13—22为序,卷23—31为记,卷32为题跋,卷33为碑、墓志铭、墓表,卷34为传,卷35为祭文。在目录之后,有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戴良序。序中说,《夷白斋稿》收陈基诗文454篇,“良既访之先生,尽得其稿而编次之”。《夷白斋稿外集》也署“金华戴良编”,未分卷,一般著录为1卷,也有个别版本析为2卷,收陈基诗文100余篇。本集未见元刊本传世,但戴良原编的旧貌仍存。

谐铎

谐铎

文言小说集。 清沈起凤(1741—1805前后)撰,参见附录小传。全书十二卷一百二十二篇,约在乾隆四十五至五十五年(1780—1790)这十年间陆续写成。乾隆五十五年由其门生胡文水出资付刻。又有《续谐铎》,今残存不到十篇。作者痛感社会的黑暗,人世的险恶,在《谐铎》中锋芒毕露的是强烈的现实批判性、警策性,如《棺中鬼手》篇,对贪官污吏进行了嘲讽;《桃夭村》篇,揭露了当时社会贿赂公行、是非颠倒的现象;《村姬毒舌》篇,讥弄了新科状元以财势诱人的丑态。每篇故事,非神即鬼,非精即怪,作者借题发挥,对于社会病态的解剖,人情世态的揭露,寓庄于谐,言简意深,颇具功力。再加上故事短小精焊,文字简练生动,大量运用夸张、对比、不协调、故意出错、轻重倒置、谐音等俳谐手法,写出了一篇篇以谐入铎、寓庄于谐的作品,使本书在当时社会就得以广泛流传。《青灯轩快谭》评说:“《谐译》一书,《聊斋》以外,罕有匹者。”

桂胜

桂胜

名胜志。明张凤鸣撰。四卷。凤鸣字羽王,漓山(今广西桂林)人。嘉靖举人,官桂林府通判。张氏世居广西,熟知山水,留心桂事,故于万历十三年(1585)纂成《桂胜》、 《桂故》书十二卷,刻其前四卷即为是编。约十一万字。卷首有序。正文以独秀山、离山、雉山、南溪山、漓水、阳江等二十七山水为条目。每条首叙概貌,次引《风土记》、 《桂海虞衡志》诸书有关记载,以历代诗文、碑刻等殿后,又逐条加以评论考证,订正旧说讹误处颇多。内容宏富,约而有要。后世董斯张《吴兴备志》、朱彝尊《日下旧闻》全仿其体例。是古地理专志最为典雅著作之一。 《四库全书总目》称是志在明代舆记之中,于海康《武功志》、韩邦靖《朝阳志》, “可以鼎立而三也”。有《四库全书》本,光绪三十三年本, 《古学汇刊》本。

帛书相马经

帛书相马经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相马经》,从它的文体类似赋,以及文中提到的南山、汉水、江水这些情况来考察,大约是战国晚期楚国人的著作。全书有三篇,(其中第三篇即是第一篇的解释),没有书名与篇目,共计为5200字。主要写的是对马的目、睫、眉、骨等部位的相法,当是出于抄录者的爱好,只抄录了这部书的相骨部分。例如第一篇说:“得兔与狐,鸟与鱼,得此四物,勿相其余。”又例如第三篇解释说:“欲得兔之头与其肩;欲得狐周草与其耳,与其;欲得鸟目与颈膺;欲得鱼之耆(鳍)与鬐(脊)。”这说明了作者的相马,不仅注意眼睛,而且还注意到头、肩、耳、盹、膺、鬐、脊等等部位。这部书,将良马分成一般良马,国马(或称“国保”即“国宝”)和天下马(或称“天下保”,即“天下宝”)三等。这与《庄子·天下篇》所说的相马有“四马”和“天下之马”之别,是一致的。第一篇还讲到“伯乐所相君子之马”,说明作者所论述的是以伯乐的相马理论为基础的。还说“吾请言其解”,说明作者的意图,是要进一步阐述伯乐的相马法。第二篇在详细叙述马目的相法之后,根据相马法中的一些话,引出了十五个连贯的答问。例如说:“法曰:眼大盈大走、小盈小走,大盈而不走何也?”又例如说:“能为变者良也,能变而不良者何也?”这又说明作者针对原来相马法上的结论,而提出的疑问,以便作进一步的解释。作者在十五个相连贯的答问中,从马的盈满程度、眼的光泽、眼的活动能力、睫毛和眼外肌的功能等等,说明与马是否善走的关系;还把马的驱体和目力能否适应环境变化,归因于“起居”(生活条件)是否相宜和“通利”(消化代谢)是否正常。这部著作中,有许多术语不容易理解,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仅就上述我们已经理解的部分,便可以看出到了战国时代的相马术已相当的细密了。

大方等顶王经

大方等顶王经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与《善思童子经》同

处处经

处处经

全一卷。东汉安世高译于建和二年至建宁三年间(148~170)。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系以汇集佛教各方面之知识为主,属汉译经典中之初期译作。内容分为五十余项,间有介绍佛、菩萨、阿罗汉、辟支佛等之特性。又全经较着重修行及道德实践之记述,故有关戒律之记载亦随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