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击

作者:托尔斯泰
袭击

《袭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于1852年5月至12月创作的短篇小说,1853年发表在《现代人》杂志第三期,取材于他在高加索战争期间的军旅经历。该作品以帝俄军队与车臣山民的冲突为背景,被公认为托尔斯泰战争文学创作的开端。 小说通过士兵与下级军官的视角,描写俄军在高加索的军事行动,展现战争中的道德困境与人性的复杂。作品以战地对话推动情节发展,既揭露沙皇扩张政策对山民的压迫,又通过赫洛波夫大尉与志愿兵关于"勇气本质"的辩论,呈现托尔斯泰对战争本质的哲学思考。叙事融合高加索自然景观与军事细节描写,在展现残酷战场的同时,塑造出阿拉宁准尉等具有人性深度的军人形象。这种以现实主义笔触突破传统浪漫化战争叙事的创作手法,奠定了托尔斯泰战争小说的基本风格。

章节列表

升序↑

猜你喜欢的书

盈川集

盈川集

十卷。《附录》一卷。唐杨炯 (650—695)撰。杨炯,弘农华阳 (今属陕西省)人,文学家,诗人,官至盈川县县令。为官严酷,自负清高。幼年聪明好学,显庆四年(659),应神童举及第,待制弘文馆。诗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称 “初唐四杰”。著有《盈川集》。其文学主张见于所著《王勃集序》,在序中杨炯批评了唐高宗龙翔初年以来“争相许微”,“竞为雕刻,”“骨气却尽,刚健不闻” 的绮靡文风,而提倡“宏博”的文风。从而揭开了唐诗革新的序幕。杨炯所作赋、序、碑、铭等文章,皆用骈体、排宕恣肆。其诗擅长五律,写边塞题材较有特色。传作品未能尽脱齐梁文风。《盈川集》为唐代诗文别集。此集主要内容,诗文合编为十卷,附录一卷。此为明万历中龙游童佩从诗书中搜集、诠次编成,并以本传及赠答之文、评论之语,列为附录一卷,皇甫访作序。凡赋八首、诗三十四首、杂文三十九首。今人徐明霞点校的《杨炯集》,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是较常见的版本。

游痕留墨

游痕留墨

《游痕留墨》是郑振铎作品精选集之一,主要有避暑会、三死、月夜之话、山中的历日、塔山公园、不速之客等文章。

赤嵌集

赤嵌集

四卷。清孙元衡 (约1711年前后在世)撰。孙元衡,字湘南,桐城 (今安徽桐城)人,生卒年均不详。官台湾同知,终至东昌府知府。本集是元衡为台湾同知时所作,因该地有赤嵌城,故以为集名。集中多记海外风土物产,颇具才气,而未能尽规于律诗。是集由王士祯点定。王士祯赞其“追踪建安,蹑迹长公”,似乎言过其实。该书 《四库全书总目》列入存目书著录。

江南余载

江南余载

二卷。不著撰人名氏。《宋史·艺文志》的《霸史类》中载有此书。《直斋书录解题》载此书原序文称:“徐铉始奉诏为《江南录》,其后王举、路振、陈彭年、杨亿皆有书。大概六家皆不足以史称,而龙衮为尤甚。熙宁八年(1075年),得郑君所述于楚州,其史迹有六家所遗或小异者,删落是正,取百九十段以类相从。”据考证,郑君即郑文宝,而《江南余载》即以郑文宝《江表志》(三卷)为稿本。《江表志》现存只有二十四页,皆残缺掇拾,已非完书,《江南余载》一百九十五段虽不全见,但明代《永乐大典》中仍保存了两卷,对《江表志》所缺多有补充。

印沙佛文

印沙佛文

印沙佛文,一卷,佚名,编号二八四二。印沙佛是在河岸沙滩上以印印沙为塔形,或以七俱胝佛像塔印印于香泥沙上纸上,随印随念诵,认为是同诵经念佛一样的功德。一般在正月一日(亦有在九日)进行,同时举办斋会。敦煌社条中规定社邑印沙佛的作法或为社人轮流担任斋主操办,或为社人共同出物举行。印沙佛的地点在河滩、社人家或寺院,在寺院举行时寺院亦出若干麦粟。印沙佛时由僧人念诵印沙佛文,祈愿佛佑国安人泰,四界清平,地方官员安寿,斋主及社人家庭消灾免罪,求福来世。

应法经

应法经

佛说应法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即中阿含受法经之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