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作者:海德格尔猜你喜欢的书
阮籍集
三国魏阮籍著。又称《阮步兵集》、《阮嗣宗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前后变化较大。《乐论》大约写成于正始初年(正始年始于240年,终于248年),继承了儒家的礼乐观,强调礼乐的教化作用,认为“礼逾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通易论》、《通老论》写成于正始年间,强调儒道合流,名教与自然相结合,主张“臣之求君,阴之从阳”(《通易论》),认为名教的基础在于自然,理想社会应当无为而治,“君臣垂拱”(《通老论》)。《大人先生传》、《达庄论》写于正始之后,全面继承了老庄思想,认为自然、天地、万物同为一体,皆一气之盛衰;善恶、是非、死生都无所区别;理想的人生应当无慧无求,顺应自然,“恬于生而静于死”(《达庄论》);认为今日士大夫恪守礼教当与裤中之虱无异;理想的社会形态应当无君臣、无礼法。现存最早版本是明嘉靖间陈德文、范钦刻本,此外还有天启、崇祯间张燮编《七十二家集》本,明末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清严可均辑入《全三国文》本(1958年中华书局重印)等。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陈、范本为底本校勘出版两卷本,上卷文,下卷诗。
大理行记
地理杂志。元郭松年撰。一卷。郭氏曾巡行云南,故纂是编。约于至元十七年(1280)至二十年成书,一千五百余字。首载途程,自中庆至大理,而经府州县;次载其山川、风俗、物产、历史沿革、古迹社会生活等。以记大理蒙、郑、赵、杨、段五姓及点苍山为详。是编记段氏,距其亡仅三十年,可补段氏史料之不足。记述大诏立德化碑,蜀人郑回制文,有重要史料价值。对大理社会经济、生活习俗及与汉族关系,叙述虽简略,然史实颇确切。是研究云南史志重要参考资料。有《一瓻笔存》本, 《晋斋丛书》书, 《名山胜概记》本。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 (1984年中华书局)可供参考。
续修台湾府志
地方志。主修余文仪,字宝岗,浙江诸暨人。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任台湾府知府,1762年摄台湾海防同知,1764年升分巡台湾道。同年擢福建按察使。在台期间,曾以“范志”为基础,“集新旧志而增损之”,成书二十六卷。该志书是在六十七和范咸第三次重修《台湾府志》的基础上进一步续修而成。取材广泛,包括有关台湾的封域、规制、官职、赋役、典礼、学校、武备、人物、风俗、物产、杂记及艺文等等。内容丰富。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该书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选举与考试制度、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制等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式的概观与对照,叙述因革演变,指明利害得失。论述精辟,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书中钱穆先生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是:任何一项政治制度,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观察,若仅以当前的标准来评价和看待历史,必然有失公允,得出偏激的结论。这恰恰是对当时先生写书的环境反映。彼时的中国仍是弱国,弱国就容易自卑,自卑则容易自我否定。书中,钱穆先生极力反对当时用“专制黑暗”评价中国政治制度的武断言论。想来当时的中国,应该仍有不少五四新文化的遗风,在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时,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否定传统,并且是彻底的否定。
金木万灵论
金木万灵论,原题「葛稚川(葛洪)撰」,疑为唐宋间道士之作。《通志‧艺文略》及《宋史‧艺文志》均着录此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本书前半篇千余字摘录《抱朴子‧金丹篇》,论述丹经源流及服金液还丹可长生不死之理。后半篇二百余字摘录《太清玉碑子》,乃葛洪与其师郑思远相互问答,论述全神延形之术。篇末称:「如此之谓,金木之灵,何可议也」。书名「金木万灵论」,盖取于此。
周易经传训解
二卷,宋蔡渊著。朱彝尊《经义考》作四卷,佚一卷,存三卷。而此本唯存上、下经,名《周易卦爻经传训解》。董真卿《周易会通》说此书以《大象》置卦辞下,《小象》置各爻辞后,皆低一格别之。此本与之合。但书名多“卦爻”二字,疑为书贾所增。解说上经、下经,大旨主于义理之学。《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案朱彝尊《经义考》:蔡渊《周易经传训解》四卷,注曰‘存三卷’。此本惟存上下经二卷,题曰《周易卦爻经传训解》,与朱彝尊所记不符。据董真卿《周易会通》称:此书以《大象》置卦辞下,以《彖传》置《大象》后,以《小象》置各爻辞后,皆低一字,以别卦爻。与此本体例相合,知非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