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
  • 姓名:海德格尔
  • 全名:马丁·海德格尔
  • 性别:
  • 国籍:德国
  • 出生地:默斯基尔希
  • 出生日期:1889年9月26日
  • 逝世日期:1976年5月26日
  • 民族族群:

马丁·海德格尔(德语:Martin Heidegger,公元1889年9月26日—公元1976年5月26日),德国哲学家,存在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于德国默斯基尔希。在弗赖堡读完中学,此时已对存在问题发生兴趣。1909年入弗赖堡大学,起初学神学,后转学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1913年获博士学位。1915年通过考试取得讲师资格。随胡塞尔在弗赖堡大学执教。1923年到马堡大学任哲学教授。1927年他的最重要著作《存在与时间》首次发表在胡塞尔主编的《哲学和现象学研究年鉴》第8期上,被认为开辟了现象学的新方向,即开创了存在主义。1928年胡塞尔退休,他回弗赖堡大学继任哲学教授。1933年纳粹上台,弗赖大学校长以辞职表示对纳粹政策的抗议,海德格尔被选为校长,就职时发表亲纳粹的演讲《德国大学的自我宣言》。1934年初辞去校长职务。1945年被占领军当局禁止授课,1951年恢复授课,1959年退休,从事著述,1976年去世。其他重要著作还有:《形而上学是什么?》、《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论根据的本质》(1929)、《荷尔德林与诗歌的本质》(1937)、《论真理的本质》(1943)、《论人道主义》(1947)、《林中路》(1949)、《形而上学导言》(1953)、《什么是思想?》(1954)、《讲演与论文集》(1954)、《哲学—这是什么》(1956)、《同一与差异》(1957)、《尼采》(1961—1962)、《工艺与转向》(1962)、《走向思的事业》(1969)、《现象学和神学》(1970)、《现象学的基本问题》(1975)等。


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对“在”的研究,他把关于此在存在的本体论分析称为基本本体论,即他的存在哲学。他认为,自古希腊柏拉图以来,整个西方哲学本体论就没有真正弄懂过“在”,他们所研究的存在,都不是“在”,而是“在者”,从而导致“在的遗忘”。他的任务就是弄清楚这个“在”的意义。揭示这个“在”的意义,必须以人的存在为前提。人的存在的最初规定性就是“在”,即他在取得任何规定性之前必定“在”。因此,理解人的存在对理解“在”的意义,有一种优先地位。海德格尔主张从人的存在入手研究哲学。他所理解的人的存在,就是人的具体的、原初的在世活动及其方式,以及对这些活动和方式的体验。他认为,“在”的意义就是人的“此在”的在“此”,就是“在世”。所谓“在世”,就是在世界中。人在世界中的活动并不是认知活动,主要是带着直接意识即情绪体验等形式的与人和物的交往活动。人的存在中,对“沉沦”、“烦忧”、“死亡”这些情绪的体验,是最能显露其存在本身的意义的状态。沉沦使人悟彻自己的处境,烦忧使人觉察自身的自由和责任,死亡使人返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一切都有助于人领悟“在”的含义。海德格尔后期注意研究语言问题的研究,以求打开通向思索存在的“在”本身的道路。其哲学开始由存在主义转向哲学解释学。他的解释学是以本体论的立场和方法,对存在的意义作进一步的寻求和理解。他认为,存在的意义不仅在于由此在的情绪去揭示,而且在于在此在的情绪基础上,此在本身的主动的活动。理解或解释说明此在总是生活在可能性中。此在的存在就是可能的存在。由于理解使此在或人的存在已经先行到可能性之中去了,因此,此在才是争取可能存在的自由存在。他认为,对日常事物和科学的理解,都建立在对人的可能存在的存在方式的最根本理解之上。海德格尔坚持一种循环解释结构:对某物一个方面的理解,以对该物的整体理解为前提,而对该物整体的理解,以对该物的某一方面的理解为前提。因此,存在问题的提出,是由于我们对存在问题的某一方面(如此在的存在)正有一种先行的理解。虽然此种理解还未上升到概念认识或清晰理解的程度,但这种理解更接近存在的真实。他晚年哲学注意力的转移,是由于他看到,现代科技发展有使人日渐陷入物化而丧失其自身的危险。但他的根本哲学立场并未改变。

猜你喜欢的书

康熙常宁县志

康熙常宁县志

康熙朝《常宁县志》是一部记载常宁县自明嘉靖年间至清康熙初年历史的志书,也是常宁有史以来第一部较为系统地记载本区域内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方面的综合志书。该志书成书于康熙十二年(1673),由时任常宁知县张问明主修、殷铭纂修、刘纶编订。全书共十三卷。因年代久远,保存不善,该志现仅存八卷,即第一、二、三、四、十、十一、十二、十三卷;而第五、六、七、八、九卷已经亡佚。该志虽然已佚失多卷,但仍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为今人研究明末清初常宁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梅花草堂笔谈

梅花草堂笔谈

笔记。明张大复著。十四卷。《四库全书总目》著录附《二谈》六卷,应为另一著作《闻雁斋笔谈》六卷之误。阿英跋语已有辨剖。此书多记明中叶以来作者家乡苏州一带的遗闻琐事、风土人情和个人经历。据《江南通志》文苑传,乃其丧明以后追忆而作。提要谓为“辞意纤佻,无关考证”。以文笔论,如“胜池名园,满幕如锦,故不如空庭袅娜”(卷七“蔷薇”),“山桂盛开,明月如昼,天香飘忽,花影凌乱,与元初辈小饮山房”(卷八“中秋”),俱晚明小品之境。其记吴中戏曲之盛,颇多可采,如卷一二“昆腔”条云魏良辅“居太仓之南关,能谐声律,转音若丝。张小泉、季敬坡、戴梅川、包郎郎之属,争师事之维肖。”云梁辰鱼“起而效之,考订元剧,自翻新调,作《江东白苧》、《浣纱》诸曲。”均为研究昆曲盛衰之可贵资料。此书有关剧曲的评述,为曲家所重视,曾辑为《梅花草堂曲谈》出版。此外尚有诗文绘画、小说故事的记叙,生动可读。有明崇祯间刻清顺治间修补本。近代有上海杂志公司排印本。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谢国桢瓜蒂庵藏本影印行世。

风雨中忆萧红

风雨中忆萧红

散文《风雨中忆萧红》作于1942年4月25日,是丁玲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前继杂文《"三八"节有感》之后写下的最后一篇以个人絮语方式披露自我心迹的作品.一个多月前,她于三八节清晨写就杂文《"三八"节有感》

曲藻

曲藻

明·王世贞撰。一卷。此书系后人从其所著《艺苑卮言》附录中摘出有关评论戏曲部分,辑录而成。全书凡四十一条,其中一部分谈论元杂剧曲文,兼及一些作家的简历和轶事,另一部分是引述前人的曲论,或加赞扬,或作驳难。其论述戏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特点,是从文学发展的角度入手的,认为“《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骚赋难入乐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绝句少宛转而后有词,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这是看到了戏曲与词、绝句、古乐府以至诗、骚之间的渊源关系,看到了音乐、观众的欣赏习惯、南北方语言差别对于戏曲发展的深刻影响。比较重视戏曲创作的艺术魅力,要求作品必须“动人”,并以此作为衡量作品的标准。在批评方法上,主张“当精思以求诣,不当执末以议本”,反对以偏概全,武断草率,要求在评价作品的成败得失时,应该根据整个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衡量。此书对后来的戏曲批评和创作发生过一定影响。有明刻《欣赏续编》本,《新曲苑》本,《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

春秋通论

春秋通论

十五卷,首一卷。清姚际恒(1647-1715)撰。际恒字立方,号首源,又号善夫,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初着名学者。着有《九经通论》一百七十卷、《好古堂书画记》二卷、《续记》一卷、《好古堂书目》四卷、《古今伪书考》十卷及《庸言录》。姚际恒通经学,立论精审博辨,勇于疑古,往往见解独到,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屡引其说。可惜他的着作大多散佚,只有《诗经通论》十八卷、《古今伪书考》十卷及《庸言录》行世。《春秋通论》存传抄本。卷前有《春秋论旨》,不入卷次。该书大抵首列《春秋》经文,然后对逐条进行阐述。作者力辟三传“《春秋》有例”及“常事不书”之说,而以书法、取义二者论《春秋》。他认为:“自古说《春秋》者,莫害于例之一字。”又说:“圣人据鲁史以修《春秋》,何尝先自定其例乎!使圣人执一例以修《春秋》,何殊印板死格,尺寸不移,此冬烘之学规,胥吏之计簿,乌足为圣人之书!”(《春秋论旨》)但姚际恒标举书法、取义以说经,实际上与例无别。不过书中持论也时多新解,往往发前人所未发。该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十诵律

十诵律

凡六十一卷。姚秦弗若多罗、鸠摩罗什合译。又称萨婆多部十诵律。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三册。本书将戒律分为十项(十诵)叙述,故有此称,为萨婆多部(部派佛教说一切有部)之广律。此律之梵本多已发掘出土,且已刊印出版。律藏系整理佛陀所制定之戒律,故各部派所传,原则相同,但细部则不一致。十诵律首举比丘戒法有波罗夷法四条、僧残法十三条、不定法二条、舍堕法三十条、波逸提法九十条、波罗提提舍尼四条、众学法一○七条、灭诤法七条,合计二五七条,除戒条外,并一一解说。其次为七法、八法、杂诵二法等十七法(十七章),系说明僧伽之组织与管理,约为他律之犍度部。其次说明比丘尼戒,计三五五条。最后附增一法、优波离问法与比丘诵。唐代义净所撰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载,十诵律与义净所译之有部毗奈耶,同为有部之根本律。兹以十诵律与有部毗奈耶五十卷及有部苾刍尼毗奈耶二十卷相较,义净所译者相当于十诵律之比丘、比丘尼戒法,而内容较十诵律广泛,多载录本生因缘故事。据出三藏记集卷三新集律来汉地四部序录载,大迦叶所传之法藏原为八十诵,至优波掘多时,因恐后世钝根者无法完全受持,遂删为十诵。或谓罗什所译者系迦湿弥罗国所传之略律,义净所译者则系摩偷罗国所传之广本。又传来我国之四广律中,十诵律最早译出,盛行于南方,南朝之僧业、僧璩、道俨、智称等师皆精研此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