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的书
月沙集
朝鲜王朝仁祖年间的文臣、学者月沙李延龟的诗文集。正本63卷,附录5卷,别册7卷,共75卷22册。木刻版。1636年由其弟子崔有海第一次编纂发行,1688年他的孙子翊相和其侄子喜朝等人追加别册7卷,在大邱再版发行。
陆士龙集
十卷。晋陆云 (262—303)撰。陆云字士龙,吴郡华亭 (今上海)人。陆机之弟。少与兄陆机齐名,号曰 “二陆”。史谓其文章不及陆机,而持论过之。入洛后,一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谣。为浚仪令。去官后,百姓图其形象,配食县社。后成都王颖表为清河内史,转大将军右司马。陆机死,陆云亦被杀。陆云为文词藻华丽,旨意深雅。所著诗文凡三百四十九篇,为集十二卷,《隋书·经籍志》又撰 《新书》十篇,并行于世。今观集中诸启,其执辞谏诤,陈议鲠切,诚近于云遗直。至其词藻华丽,词旨深雅,与陆机亦相上下。平吴二俊,要亦未易优劣。《隋书·经籍志》载陆云集十二卷,又称梁十卷,录一卷。是当时所传之本,已有异同。《新唐书·艺文志》但作十卷,则所谓十二卷者,已不复见。至南宋时,十卷之本又渐湮没。庆元间,信安徐民瞻始得之于秘书省,与陆机集并刊以行。然今亦未见宋刻。本书传世者有《汉魏诸名家集》本、《四库全书》本、《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四部备要》 本。
中国近代史
蒋廷黻著。1938年初刊,1987年岳麓书社重印。该书中国近代史部分分为4章,抓住重大事件和人物,以点带线,叙述自鸦片战争至抗日战争前的历史,为近代中国勾画了一个基本轮廓。研究方法独特,体裁亦较新颖,在旧中国流行较广。《中国近代史》中用四章分别描述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强的四个选择,重构了近代中国的历史画卷。在第一章《剿夷与抚夷》中,作者分七节讲述了中国自古以来的贸易制度,分析为什么中国没有在工业革命大航路发现后跟上世界步伐的根本原因。在第二章,作者以《洪秀全与曾国藩》为题讲内忧内患,批评洪秀全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王朝。在曾国藩领导湘军与洪秀全太平军交战的时候,中国又遇到了一次与英法联军的对峙,依然无法战而胜之,只好受尽屈辱后开始一个新的历程,向西方学习。在第三章,作者专讲《自强及其失败》,实际上就是描绘从1860年开始的三十年洋务新政的全景。第四章即最后一章《瓜分及民族之复兴》中,用六节篇幅讲述1895年之后至1930年初期的中国政治史。
诗传名物集览
十二卷。清陈大章撰。陈大章,“章”一作“璋”,字仲夔,号雨山,黄冈(今湖北黄冈)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以母老乞归,遂杜门读书。工诗文,精名物训诂。《诗传名物集览》凡三易其稿乃成。初一百卷,后摘其要为十二卷,刊入《湖北丛书》中。凡鸟二卷、兽二卷、虫豸一卷、鳞介一卷、草四卷、木二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毛诗》自陆玑以下,诠释名物者毋虑数十家,此书成之最后,故于诸家之说采辑尤夥……其征引既众,可资博览,虽精核不足,而繁富有余,固未始非读《诗》者多识之一助也。”是书以朱传为宗,次及经传训故、诸史百家,即裨官小说,亦所不遗,间附以己意。征引故实,颇近类书,然核其大致,可取者多矣,固宜略其芜杂,采其精英焉。书前有查初白(慎行)、其甥丘(良骥)二序。有《湖北丛书》本。
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著。作者用英文写成1937年美国纽约约翰·黛公司出版,成为当时美国的畅销书。经林语堂特许,由黄嘉德译成中文,1939年西风社出版。此书的第二个译本,由越裔翻译,1940年上海世界文化社出版。《生活的艺术》全书共14章,每章之内又有若干小节,是一部全面性评论著作。林语堂对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非常独特的认识,在本书中,他说:“一个民族产生过几个大哲学家设什么希罕,但一个民族都能以哲理的眼光去观察事物,那是难能可贵的。”他通过谈论中国人的生活态度,把中国人的哲学概括为“抒情哲学”、“闲适哲学”、“一种轻逸的,一种近乎愉快的哲学”。很显然,林语堂所强调的中国人的“非功利性”、“幽默色彩”、“达观精神”、“热爱生命、善于享受悠闲”等人生态度,实际上主要讲的是道家文化。可以说,他是站在老庄思想、道家立场来评判中国文化的。正是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林语堂发表了自己对生活的某些感受。本书共由八章组成,分别阐述了以下问题:醒觉、关于人类的观念、论近人情、谁最会享受人生、生命的享受、生活的享受、文化的享受以及思想的艺术等等。作者所表述的只是个人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是个人的观点,而并不想创立不朽的真理或是客观哲学,所以,读来倍觉亲切,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享受。作者所表现的观念也是中西思想家再三思虑过、表现过的,但却已经变成作者自我的一部分,已在作者的生命里生根。所以,全书显得自然纯朴,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感。作者没有受过学院式的哲学训练,所以,观察一切也似乎比较清楚、便当,没有正统哲学家的那些框框,大多根据自己的直觉下判断,创立自己独特的见解。
楞伽经参订疏
楞伽经参订疏,八卷,明广莫参订并序跋,叶向高序,袁黄序,李大生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