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登勃洛克一家
作者:托马斯·曼
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长篇小说,副标题是《一个家庭的没落》(Verfalleiner Fami-lie)。情节发生在1835~1876年,以大商人布登勃洛克一家从盛到衰,直到灭亡的过程为发展的基础。这个家庭是吕贝克城的望族,在前期拥有巨大的经济实力和极高的社会声望。祖父老约翰代表着这个家族的黄金时代,小说开始时他从一个没落的富户手里买了一座豪华的住宅,亲友们纷纷祝贺他们乔迁之喜。布登勃洛克公司传到父亲手里,在和暴发户哈根斯特罗姆的竞争中遇到重重困难。小约翰苦心经营,总算保持住了家庭原有的财产。儿子托马斯当了公司主人以后,布登勃洛克家族和哈根斯特罗姆家族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托马斯一开始取得了某些胜利,在竞选参议员时击败了哈根斯特罗姆家族的赫尔曼。但这不过是布登勃洛克家族的回光返照,他们终遭惨败。祖父传下来的那座豪华的住宅终于转到哈根斯特罗姆家族手中。托马斯死后,布登勃洛克家族已名存实亡,经济上完全破产,在社会生活中失去了任何地位。最后一代人汉诺生来懦弱,根本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弱肉强食的法则,小说以他的夭折结束。
章节列表
升序↑- 第一部 简介
- 第一部 第一章
- 第一部 第二章
- 第一部 第三章
- 第一部 第四章
- 第一部 第五章
- 第一部 第六章
- 第一部 第七章
- 第一部 第八章
- 第一部 第九章
- 第一部 第十章
- 第二部 第一章
- 第二部 第二章
- 第二部 第三章
- 第二部 第四章
- 第二部 第五章
- 第二部 第六章
- 第二部 第七章
- 第三部 第一章
- 第三部 第二章
- 第三部 第三章
- 第三部 第四章
- 第三部 第五章
- 第三部 第六章
- 第三部 第七章
- 第三部 第八章
- 第三部 第九章
- 第三部 第十章
- 第三部 第十一章
- 第三部 第十二章
- 第三部 第十三章
- 第三部 第十四章
- 第三部 第十五章
- 第四部 第一章
- 第四部 第二章
- 第四部 第三章
- 第四部 第四章
- 第四部 第五章
- 第四部 第六章
- 第四部 第七章
- 第四部 第八章
- 第四部 第九章
- 第四部 第十章
- 第四部 第十一章
- 第五部 第一章
- 第五部 第二章
- 第五部 第三章
- 第五部 第四章
- 第五部 第五章
- 第五部 第六章
- 第五部 第七章
- 第五部 第八章
- 第五部 第九章
- 第六部 第一章
- 第六部 第二章
- 第六部 第三章
- 第六部 第四章
- 第六部 第五章
- 第六部 第六章
- 第六部 第七章
- 第六部 第八章
- 第六部 第九章
- 第六部 第十章
- 第六部 第十一章
- 第七部 第一章
- 第七部 第二章
- 第七部 第三章
- 第七部 第四章
- 第七部 第五章
- 第七部 第六章
- 第七部 第七章
- 第七部 第八章
- 第八部 第一章
- 第八部 第二章
- 第八部 第三章
- 第八部 第四章
- 第八部 第五章
- 第八部 第六章
- 第八部 第七章
- 第八部 第八章
- 第八部 第九章
- 第九部 第一章
- 第九部 第二章
- 第九部 第三章
- 第九部 第四章
- 第十部 第一章
- 第十部 第二章
- 第十部 第三章
- 第十部 第四章
- 第十部 第五章
- 第十部 第六章
- 第十部 第七章
- 第十部 第八章
- 第十部 第九章
- 第十一部 第一章
- 第十一部 第二章
- 第十一部 第三章
- 第十一部 第四章
猜你喜欢的书
郭沫若散文
文集,郭沫若撰,郭沫若一生涉足广泛、著作甚丰。他的散文气势浩荡,清丽、浪漫,富有艺术魅力。自传性构成了郭沫若散文明显的特征,是作者个性张扬的产物。他的感时型散文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咏物抒怀型作品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营造诗的意境。
琉球国志略
域外地理。清周煌辑。十六卷。 煌, 乾隆进士。官翰林院侍讲。乾隆二十二年(1757)成书。约十一万字。首卷载御书三、诏敕六、谕祭文七。绘图有星野、琉球全图、国都、先王庙、册封中山王、针路等十二图。正文分星野、国统、封贡、舆地、风尚、山川、府署、祠庙、胜迹、爵秩、赋役、典礼、兵刑、人物、物产、艺文、志余等十七门。含建置、疆域、城池、炮台、气候、习尚、仪节、服饰、风信、针路等三十一小目。荟集明以来诸史杂录,相互考证,订其伪舛,并参前史,旁及百家有关琉球事记载,并质以亲自见闻。是一部较全面辑录考证琉球的地理书。共载崎山、石虎山等山岭三十余,以及潮候、风信和针路等。另载社坛、神庙、天妃宫等五十余;物产分谷、货、蔬、果等十一类,二百五十余种,为该地颇重要的历史地理资料。有《聚珍版丛书》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
刘壮肃公奏议
刘铭传撰,陈澹然编,凡10卷,清光绪三十二年排印本。此书始自同治九年刘铭传赴陕督师攻回民军,及至中法战争,法国海军进攻台湾基隆,奉命率淮军赴台,保卫台湾;光绪十一年台湾建省,为首任巡抚,开发建设台湾的奏稿。经桐城陈澹然校勘厘订成10卷,谓之十略:出处、谟议、保台、抚番、设防、建省、清赋、理财、奖贤、惩暴。卷首刊有刘铭传的清史本传、家传、墓志铭、神道碑、咨吏部履历、守台事状。
像象管见
九卷,明钱一本著。此书不取京房、焦赣诸说,又不取陈抟、李之才之义。唯即卦、爻以求象,即象以明人事,故名。大旨以为由辞得象,而后无悬虚说理之病;知象为像,而后有神明默成之学。深辟言象遗理,言理遗象,仿佛其象而仍不知所以为象之弊。认为象为天道,像其象者尽人合天之道。《四库全书》本。此书大旨,乃据《周易》卦爻以索求《易》象,推明人事。《四库全书提要》指出:“一本研究《六经》,尤邃于《易》。是书不取京、焦、管、郭之说,亦不取陈抟、李之才之义,惟即卦爻以求象,即象以明人事,故曰《像象》。
斗南暐禅师语录
二卷,清 暐说,普润,法权等录,杨雍建序。南岳下第三十二世,嗣别庵统。依驹本增入并印。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敦煌本《坛经》的全称。简称《坛经》、《六祖坛经》、《法海本坛经》。佛教典籍。唐慧能述,弟子法海集记。一卷。此经是现存最古的《坛经》写本,是禅宗南宗的基本理论典籍。约成书于公元780年左右,主要记录六祖慧能的事迹和语录。体现了慧能要求习禅者体认佛性的自身清净,以树立佛教的宗教世界观的思想特征。历代《坛经》传本甚多,敦煌本以往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日本《大正藏》据S.5475录文收入第四十八卷。并有铃木大拙《敦煌出六祖坛经》、宇井百寿《坛经考·附录》、柳田圣山《六祖坛经诸本集成》、郭朋《坛经对勘》、杨曾文《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等多种录校本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