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曼

托马斯·曼
  • 姓名:托马斯·曼
  • 别名:
  • 性别:
  • 国籍:德国
  • 出生地:卢贝克
  • 出生日期:1875年6月6日
  • 逝世日期:1955年8月12日
  • 民族族群:

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年6月6日—1955年8月12日),德国作家。出生于卢贝克一个大商人家庭。他是亨利希·曼的弟弟,早年曾随兄旅居意大利。在此之前曾在一家杂志社做编辑工作,并在大学里旁听历史、经济和文学艺术课程。1901年发表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给他带来很大声誉,确立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1929年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时特别提到这部小说。这部作品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德国从自由资本主义走向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通过一个旧式资产阶级家庭在精神道德和经济上的没落,刻划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揭示了弱肉强食的资产阶级法则。小说具有卓越的艺术技巧,在婚丧嫁娶、圣诞节日等平常活动中,反映出重大的社会历史变迁和时代的更迭。结构严谨,语言精练,是德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他的中篇小说《特里斯坦》、《托尼奥·克勒格尔》、《在威尼斯之死》,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家的生活,作品主人公的孤独、彷徨、苦闷的情绪和某种病态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初艺术家的时代特征。长篇小说《魔山》的发表,又一次受到文坛的重视。这部作品描写发生在瑞士达沃斯疗养院里的故事,通过主人公汉斯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国际资产阶级寄生生活的空虚和腐朽,同时也反映了托马斯·曼自己的哲学观点和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认识。他的中篇小说《马里奥和魔术师》,描写催眠术对人的欺骗作用,但青年马里奥一旦醒悟,就致敌人于死命。通过这个故事,隐喻法西斯的精神统治只能欺骗一时,最终总是要崩溃的。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托马斯·曼在慕尼黑大学发表题为《理查德·瓦格纳的苦难与伟大》的讲演,激烈反对法西斯对瓦格纳和德国文化的歪曲,竭力维护人道主义的传统。不久,他就被迫流亡国外,先在瑞士参加反法西斯阵线,1938年去美国,应聘为普林斯顿大学客座教授。流亡期间,他发表了一系列反法西斯主义的文章和演说,收在《注意,欧洲!》、《民主即将胜利》、《德国听众》等文集里。这个时期的重要文学作品,是卷帙浩瀚的长篇小说《约瑟和他的兄弟们》四部曲。这是一组伟大的人道主义著作,取材于《圣经·旧约》中关于约瑟的传说。作者描写了犹太人善良的性格和高尚的品德,借以驳斥法西斯种族主义者妄图灭绝犹太人的种种谬论。在反犹高潮中发表这部作品,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另一长篇历史小说《绿蒂在魏玛》,描写老年歌德和他青年时代的情人绿蒂在魏玛会面的故事。作者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塑造了歌德的伟大形象,同时也写出了他渺小的一面。托马斯·曼后期的重要作品是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它通过主人公音乐家莱弗金1885年至1941年的一生经历,象征性地反映了帝国主义时代德意志民族的命运和灾难。作者自己说这部小说是“痛苦之书”,它不单是“一部音乐小说”,首先是“一部文化和时代小说”。50年代,他又发表两部长篇小说:《被挑选者》和《骗子菲利克斯·克鲁尔的自白——回忆录第一部》。前者是一部赎罪小说,后者是一部流浪汉小说,但再次探讨了艺术家的命运问题,原计划中的后几部,因作者去世而只留下一些片断。托马斯·曼对美国的麦卡锡主义十分反感,但由于有两个德意志国家他只好移居瑞士。他对两个德国持对等态度,迫切希望德意志民族重新统一。由于托马斯·曼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他获得很高的国际声誉,并被认为是20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猜你喜欢的书

帝制时代的中国

帝制时代的中国

本书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贺凯撰写的一部中国通史著作, 1975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是专门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而写的,生动地展示了中国文明从史前到1850年的漫长历程。 这部涵盖整个中国历史的著作篇幅并不很大,但选材独到,叙述精当,很符合美国大学优秀通史教材的特色。自出版以后,被美国的大学广泛地作为中国史的基本教材而采用。 作者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形成阶段,从远古时期到前3世纪;早期帝国时代,从前3世纪到10世纪;晚期帝国时代,从10世纪到19世纪中叶。古代的这三个时期都以数章的篇幅分析,分别涉及通史或政治史、统治模式、社会经济组织、宗教文化发展和文学艺术的成就。

挚友

挚友

《挚友》是发生在容貌相似的两个少女之间的故事。惠美和霞美出生在同一天,而且有着一模一样的可爱面容,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之下,两人自然而然成为了好朋友。虽然面容和生日一样,家庭环境和性格却截然不同。惠美,家境优渥,是家里的长女,性格沉稳;霞美,父亲离世,她在母亲的宠溺中长大,敏感又任性。她们在一起发生了一件又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而这些生活的琐碎和必然,让两人更加亲密的同时也产生了分歧,最终迎来分别的时刻......

晓庵新法

晓庵新法

清朝初年王锡阐所著。成书于康熙三年(1664),是清初国人独立撰述的一部重要的天文著作。王锡阐创作本书的目的,是想拿它与“专用西法”的官历一较长短。全书共分为六篇。第一篇是数学基础知识,主要叙述了勾股定理与三角函数。第二篇是讲了一些基本的天文常数,包括回归年、恒星年、近点年、黄经岁差、朔望月、近点月、交点月等等。第三篇推历谱、日躔、月离、五星运动等内容,中西方法兼有。第四篇阐述了昼夜长短,昏晨朦影、月球与内行星的盈亏及见伏的计算方法,其中有许多算法与西方的球面天文学公式一致。第五篇讨论了气差(相当于时差与视差的计算,又提出了日体光魄定向的推求方法,这是王氏的一大独创。第六篇是本书的重点,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日月食的推求法,二是对金星凌日与五星凌犯的计算,这也是王氏的独创。《晓庵新法》中有很多缺点,但也体现了王锡阐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同时也说明,创造性地吸收西法对于发展中国天文学事业是很重要的。

小山词

小山词

又名《乐府补亡》。词别集。北宋晏几道撰。一卷。几道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晏殊第七子。虽生名门,家父显赫,而仕途不坦,仅做过颖昌府许田镇监。《碧鸡漫志》卷二载:晏叔原歌词,初号《乐府补亡》,有黄庭坚及几道自序。从自序看,此集为几道手编,并呈送范纯正(范仲淹之子)阅过。今传本收词二百五十五首。多为小令,可见小令创作艺术在小晏之手有一大提高。词集为晏几道自己编定,集前有自序。现有晏端书所刊晏氏家刻本,毛晋汲古阁《宋六十家词·小山词》刊本,朱孝藏《彊村丛书》本等,以朱本最为完备。晏几道(约1030—约1106),字叔原,号小山,临川(今属江西)人。晏殊第7子,世称晏小山或小晏。曾任颖昌府许田镇监官。政治上一直不得意,晚年家境中落,生活贫困。本集共收晏几道词256首。以写男女悲欢离合为主,感情真挚,哀怨动人。

尚书正义

尚书正义

《尚书》学著作。唐代颁行的《五经正义》之一,二十卷。孔颖达等撰。唐贞观年间,“新定五经”颂布后,太宗又命撰《五经义疏》。由孔颖达领衔,王德韶、李子云等执笔,撰《尚书义疏》。该书以梅赜所献伪《孔传古文尚书》(《舜典》篇用姚方兴所献本)为底本,甄录南北朝以来各家旧有疏注,尤其是刘焯、刘炫的旧疏,“览古人之传记,质近代之异同,存其是而去其非,削其烦而增其简。”(《尚书正义序》),加以综合发挥而成。初稿撰成后,几经讨论修改,马嘉运驳正其失,于志宁、张行成、高季辅增损其辞,直到高宗永徽四年,始定稿刊行,定名为《尚书正义》。从此,《尚书》各种异文版本以及各家学说不再流行。由于该书抛弃和排斥马融、郑玄、王肃等注本,而肯定伪《孔传古文尚书》,不仅使人们对《尚书》真正版本的面目认识模糊,而且常常使自身的解说陷入矛盾之中,不能自圆。然而,此书保留了汉以来经学界研究《尚书》的一些成果,特别是使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得以流传下来,应该是一大功绩。有《十三经注疏》本。

华严法相槃节

华严法相槃节

华严法相槃节,一卷,宋道通述并序及题记,文质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