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论
作者:休谟
英国哲学家休谟的主要哲学著作,1734至1737年写成。全书共分3卷,1739年出版了第1、2卷,1740年出版第3卷。第1卷论述了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哲学观点。休谟认为,哲学首先应在经验的基础上,用经验的方法研究人类的知识的性质、范围和能力,不要超越这个范围和能力之外,去追求那些关于世界本原等旧的“形而上学”的问题。他认为感觉经验即知觉既是知识的对象又是知识的来源,我们只能认识知觉之间的关系,认识只能限制在知觉的范围之内,知觉则是由心中不可知的因素引起的。除了知觉,在知觉范围之外,是否有物质实体或精神实体存在的问题,在原则上是不能解决的。我们称他的这种观点为温和的怀疑论或不可知论。他用他不可知论的观点既批判唯物主义,又批判唯心主义。不过他认为知觉不仅是认识的对象,而且是唯一的存在,所谓事物不过是一束知觉,这同贝克莱的物是观念的集合同出一辙,因而其哲学仍是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他论述了因果性学说,认为因果性观念是习惯性的联想。第2、3卷阐述了他的道德政治观点,认为支配人的生活的是意志和情感(或激情)而不是理性,道德和政治的基础是“自利心”和“同情心”。
章节列表
升序↑猜你喜欢的书
兰易
一卷、附录兰易十二翼 一卷、兰史一卷。《兰易》,宋鹿亭翁撰。朱彝尊《经义考》载冯京序称:是书受之 “四明山田父,书端称鹿亭翁著。”查史书并无鹿亭翁这个人,据 《郡县志》载,山有鹿亭,但已不知所在,无法询问作者姓氏,大概是宋代隐者。《兰易》又名 《天根易》,其自序称《兰易》始于 《复》,故名天根。是书以 《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十二月卦为兰花的消长之机。每卦之后,皆有文字说明,其文如彖。下也有文字说明,其文如象传。文中备述兰花的出纳栽培之法,似乎是戏仿《周易》而作的兰谱。书后附有口诀两条,兰月令十二章,不知为何人所作。《兰易十二翼》题为蕈溪子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撰者考《经义考》载冯京序,此本又题为蕈溪子,认为蕈溪子就是冯京,但并非宋代冯京,当另有一人,与之同姓名者。《兰易十二翼》的主要内容为记叙饲养栽培兰花应该忌讳的十二条。《兰史》,也题蕈溪子撰。是书首列《兰表》,体例效仿《汉书·古今人表》,共分列九等,而下中、下下两等,缺而不录。次为 《兰本纪》,所列凡三种。次为 《兰世家》所列凡十一种。次为 《兰列传》,所列凡二十种。次为 《兰外纪》,所列凡九种。次为《兰外传》,所列凡五种。是书为作者拟经、拟传、拟史的戏作,其内容与经、传、史毫无牵涉。朱彝尊《经义考》将是书列入拟经门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撰者据浙江巡抚采进本,考其内容,列入谱录类存目。《四明丛书·冯侍郎遗书》、《艺海一勺》收有此书。
清代八股文
邓云乡 著,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共十八章,讲述了八股文的作用。然在上世纪末或本世纪初,八股几乎被痛骂至体无完肤。如何能理解这矛盾的现象,又如清楚理解这五百年的历史,尤其是与20世纪衔接着的这段历史,是一个重要而严肃的问题,邓云乡先生本着这样的思路撰述了这本书。本书分了十八个题目,尽量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清代八股文,并举了各种例子予以说明。其历史作用除在各篇中结合事例说明外,在《历史作用试析》中尤作了总的综合说明,使读者拨开模糊的历史面纱,真正了解这一历史上颇具争议又关系重大的文化现象。
风尘四杰
民国初年,北京天桥恶霸崔大爷霸占了贫家美貌女子胡丽仙。胡的父亲双镖太岁及其徒弟刘宝成成将崔打伤,在一女伶和崔的外室的协助下,终于救出丽仙。作品中的正面人物敢作敢为,舍己为人,故称之为“风尘四杰”。故都风貌、天桥风情、老北京人的喜怒哀乐栩栩如生。
百越先贤志
(明)欧大任撰,4卷。这是一部记述古代闽浙一带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体工具书,共收录从西周到东汉的历史人物如欧冶子、畴无余、讴阳、文种、计倪、范蠡等134人。古代闽浙一带有东越、闽越、欧越、南越、西越、骆越,统称百越。本书依据《国语》、《越绝书》、《吴越春秋》、《会稽典录》、《交广记》等80余种史籍,摘抄有关人物史事而成,根据人物的生平事迹和重要活动分别立传,传后还附有资料出处。本书对中国古代史研究、特别是古代闽浙地方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清末刻《岭南遗书》本传世。
新书
也称《贾子》,西汉贾谊政论著作,共10卷58篇(今缺两篇)。隋唐以来多有散失,又多次整理,有人怀疑现存本可能有后人编补,但大体可信。内容主要是根据秦朝灭亡的教训和西汉初的政治经济状况,向汉初统治者建议的长治久安之策。“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过秦论》下)。在《大政》、《过秦论》、《俗激》、《六术》和《道德说》等各篇中阐述了民本政治伦理思想,提出“民无不为本”、“民无不为命”等命题,认为“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大政上》);强调“施仁义”、进行德化教育对于取得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维护其统治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强调“定经制”,将“忠孝”作为维护和巩固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赤松领禅师语录
五卷,清 道领说,宿源录。卷首收序;卷一收住贵阳府寿世禅院语录——上堂;卷二:收上堂、小参、示众;卷三收法语、拈颂、赠偈、杂著;卷四收诗集序、诗;卷五收书问、佛事、行由。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九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