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论

作者:休谟
人性论

英国哲学家休谟的主要哲学著作,1734至1737年写成。全书共分3卷,1739年出版了第1、2卷,1740年出版第3卷。第1卷论述了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哲学观点。休谟认为,哲学首先应在经验的基础上,用经验的方法研究人类的知识的性质、范围和能力,不要超越这个范围和能力之外,去追求那些关于世界本原等旧的“形而上学”的问题。他认为感觉经验即知觉既是知识的对象又是知识的来源,我们只能认识知觉之间的关系,认识只能限制在知觉的范围之内,知觉则是由心中不可知的因素引起的。除了知觉,在知觉范围之外,是否有物质实体或精神实体存在的问题,在原则上是不能解决的。我们称他的这种观点为温和的怀疑论或不可知论。他用他不可知论的观点既批判唯物主义,又批判唯心主义。不过他认为知觉不仅是认识的对象,而且是唯一的存在,所谓事物不过是一束知觉,这同贝克莱的物是观念的集合同出一辙,因而其哲学仍是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他论述了因果性学说,认为因果性观念是习惯性的联想。第2、3卷阐述了他的道德政治观点,认为支配人的生活的是意志和情感(或激情)而不是理性,道德和政治的基础是“自利心”和“同情心”。

猜你喜欢的书

乡村建设理论

乡村建设理论

又名《中国民族之前途》。梁漱溟著。1937年山东邹平乡邨书店印行。分甲乙两部及附录“我们的两大难处”。甲部阐述乡村建设运动的缘起、中国旧社会组织构造及其治道与在近代的崩溃、崩溃中的中国社会极严重的文化失调、中国政治无办法建立国家权力等问题。乙部对乡村建设即新社会组织构造的建立、组织原理、具体组织、解决中国社会政治问题、实现一个理想社会的出路等问题作了论述。全书走文化哲学的致思路径,即以“人生向上的心”为一切事情的“原动力”,以“理性”为中心哲学观念,来解释中国文化的特点、精神与近代中国社会。认为中国文化的特点一为伦理尚情谊,一为人生向上尚义理。指出中国文化的长处即在能发挥人类的理性,以往中国社会秩序赖以维持的教化、礼俗、自力三者内容都是理,而理的代表者为士。认为中国文化中的理不是西方客观事理的理,而是主观情理,是超计算的感情力量,为有发动行为的力量,是个应当,是个可能,是生活上的一个方向,同样可称为“理性主义”。认为人生的意义应当是理的奔赴,而人的向上心是生命最有力量的地方,随时可以让人自觉认识这个可能。主张乡村和理性是中国社会的根。认为中国近百年史则是一部乡村破坏史,近代中国的民族自救运动都没有自觉的意识,近代中国社会崩溃的主要原因即在对固有文化“自觉地破坏”(自力破坏)。

天明寨

天明寨

小说,张恨水著。发生在清咸丰二年的一个冬天,太平天国军打到安徽潜山县的一个乡村,一路上毫无阻拦,地方官忙着敛财逃跑、抽大烟,而以李凤池为首的乡绅站出来保卫自己的家乡,将老幼妇都转入天明寨内,男丁踞险要地方把守,最终在“长毛军”的围困下被迫投降。文中揭露了天平天国军队等级分明、杀人如麻的现实,同时也反映了清朝腐败昏庸的官场情况,平民在官府和战乱的双重夹击中,只能自己拿起武器保卫自己的利益。

楞严经宗通

楞严经宗通

楞严经宗通,十卷,明曾凤仪宗通并序,陈熙愿跋。简称《楞严宗通》。佛典注疏。明代曾凤仪撰。是唐般刺密帝译《楞严经》的注释书。作者在《缘起》中称,“宗通”之意,“是借诸老宿以明经,而非以我明经也,抑即宗以明经,而非以文字见解明经也”。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蓬折箴

蓬折箴

蓬折箴,一卷,宋妙莲撰并后记。

舍利忏法

舍利忏法

舍利忏法,一卷,清继僧著并序、李照序、元度序。

人天眼目

人天眼目

《人天眼目》是宋代佛教禅宗的重要著作。6卷。南宋淳熙 (1174—1189) 年间由释智昭编集。南宋宝祐六年(1258),释大观予以修订。元延祐四年 (1317),释致祐在重修基础上刊刻流行。元以后多种《大藏经》本均收入。“人天”,佛教所说“六趣” (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之中的人趣和天趣。人,指人类,有智能,有意识,能作恶也能从善,处于轮回之中;天,具光明、自然、清净之义,非人类世间所能比拟,指一般的神,故也名“天神”,但仍受生死轮回的支配,未彻底解脱。人天是 “六凡”中地位较高者。“眼目”,喻本书内容系佛法的根本,人天解脱的关键。因本书所取,皆 “五宗机要之语” (大观后序),故名。编集于淳熙十五年(1188)。收于《大正藏》第四八册。编者积20余年之功,从遗编断碣、尊宿称提、垂颂中,收集当时临济、云门、曹洞、沩仰、法眼等禅门5家祖师之机语、偈颂、垂示,以明五宗纲要和特征,“启迪后昆,剔抉疑膜”(《自序》)。此书与法眼文益之《宗门十规论》并享盛名于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