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之路
作者:罗素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Bertrand A.W.Russell,1872~1970)著。出版于1930年。作者以自己半个多世纪丰富而坎坷的经历,从分析不幸福的原因入手,论述赢得幸福的可能性和赢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全书共分两篇。上篇:不幸福的根源,下篇:幸福的根源。罗素首先明确指出了造成人生不幸的两大原因,即社会制度和个人的不健康心理;分析了人的不健康病态心理的产生、形成和它的危害性,以及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个性,度过幸福一生等问题。作者既指出了传统的、宗教的伦理道德观给人带来的危害,也批判分析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对人的心灵和人类文明的损害。罗素断言:这种以竞争为唯一目标的生活哲学必将走向灭亡。在下篇中,罗素进而指出,在现代社会中,幸福的获得仍然是可能的,而且是值得去追求的。他认为一个幸福的人必须对生活(最广义的)充满热情,对人和物持友善的态度;同时又必须具有某种信仰,从事某种活动或工作(不管它有多么单调,枯燥),尽可能地具有广泛的兴趣;还应该认识到人类的伟大和渺小;并恪守节制、和谐的原则。该书是罗素生活哲学和幸福观的集中体现。
章节列表
升序↑猜你喜欢的书
无名的裘德
英国作家哈代的长篇小说。主人公裘德·范立是个有才华的农民,凭自修学会了拉丁文和希腊文,想进大学深造,将来当教师。但资本主义社会的高等学府鄙视这个出身卑微的青年,把他排斥在门外。妻子也看不起裘德,离他而去。他重整学业,打算当牧师。这时他深深爱上一个年轻的女教师。二人情投意合,女教师便离开了她所不爱的丈夫和裘德同居。这种结合触犯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宗教和虚伪的道德, 被认为“有伤风化”。这对情人的结合虽然出于纯洁真挚的爱情,但他们却不能获得幸福。他们找不到工作,没有住房,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生活无着,孩子惨死。女教师认为这是天谴,便回到丈夫那里去了。裘德在失望潦倒中开始酗酒、堕落,最后在孤独绝望中死去。
临汉隐居诗话
诗话。 宋人魏泰撰。 一卷。泰有《临汉隐居集》已著录。为作者晚年所作,成书年代不详。此编总七十一条,记事颇广。论诗主“余味”,谓“永叔(欧阳修)之诗,才力敏迈,句亦清健,但恨其少余味耳。”书中多有谬误,张学泰《跋临汉隐居诗话》及王楙《野客丛书》均有辨正。是书专论唐宋诗人的诗歌创作。卷中编次,记事与议论相间。然每及诗人,于唐则推崇杜甫,而贬斥白居易、元稹、孟郊、贾岛,于宋则独推王安石之佳句,而恨欧阳修之诗缺少余味,讽黄庭坚的自以为工,所见实僻。其所记之误亦为不少。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历代诗话》本
三谛三观的来源与发展
三谛,就是真谛、俗谛、中谛;三观,就是空观、假观、中观。依于天台学者的一向所说,三谛是根据龙树的中观论,他们认为最有力的明文,就是中论四谛品的“因缘所生法”一颂。三观是根据龙树的大智度论,他们常常引用智论“三智一心中得”的一句话,以证成他的所说有据。可是这两个教证,是非常薄弱的。
药师经析疑
《药师经析疑》,原系弘一律师遗稿。弘公圆寂后,该稿经圆拙法师整理完成,圆师并嘱余筹印。数年前余曾请慧剑居士协助付梓,但因缘未能圆满,故于中止,仅就岷市先印一千余本。慧剑居士崇仰弘一大师,其情殷诚,曾撰写《弘一大师传》流通行世,今又再印《药师经析疑》及《弘一大师文钞》,以供世人同飨,嘱余为序,故略述其因缘,以表赞喜!
佛一百八名赞
一卷,赵宋法天译,集释迦佛之一百八名。
孛经抄
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佛住祇园,有孙陀利女之谤,至第八日,卑先匿王察知其情,佛乃为说往昔行菩萨道时,其名曰孛,身为国师,受四臣及夫人谤,久后方明,今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