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好人
作者:贝托尔特
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的剧作。写于1938—1940年,1943年在苏黎世第一次上演。剧中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四川。三个神祗来到人间寻找真正的好人。他们四处奔波,结果一个也没有找到。自私冷酷的市民拒绝为他们提供食宿。只有妓女沈黛乐意留他们在自己家里过夜。第二天,三个神祗给她一笔钱作为酬谢。沈黛用这笔钱买下一家小烟铺。消息传开,镇上的亲属、债主、乞丐等寄生者蜂拥而来。为了保护自己能够生存下去,她扮成冷酷无情的表兄隋大,把这些寄生者赶了出去。沈黛与一个失业的飞行员杨孙邂逅相遇,她爱上了他,并打算与他结婚。但杨孙看上的只是她的钱财,沈黛最后还是失去了他,隋大重新出现。据说沈黛外出,由他来经营烟厂。沈黛迟迟不归,引起人们的怀疑。隋大被指控谋杀了沈黛。神祗审案,结果发现隋大就是乔装了的沈黛。此剧是布莱希特“史诗剧”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表现沈黛的悲剧性命运,深刻地揭露了沈黛在其中生活的那个世界的丑恶和非人性。在这样的人世间。真正的好人是无法生存下去的。沈黛为了养活自己和未出生的孩子,被迫戴上一副冷酷、贪婪的假面具。剧作家在此向我们证明,人要在一个非人的世界中真正成其为人,就必须首先改变这个非人的世界。艺术上,本剧在情节结构、人物处理
章节列表
升序↑贝托尔特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认识与谬误
奥地利物理学家、科学哲学家马赫的主要著作之一,1905年在莱比锡出版。作者在书中立足于从他提出的要素论来讨论经验主义认识论问题。马赫认为,知识中不含有多余的、经验之外的存在,知识开始于感觉要素。马赫说,比如我会在其它物体所占有的空间中,通过物体作用而发现自己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进而发展自己的记忆、希望、忧虑、愿望、意志等,它们都是感觉的组合。通过类推,可知其他人也是如此。空间中存在的东西在它们自身之间以及在它们同我的身体之间存在着依存关系。空间中的物体与我们的感觉,其基本成分相同,即都是由感觉要素构成的,只是组合方式不同而已。作者指出,物理要素与心理要素是同一的,自我包含着世界,世界就是自我,二者都是要素的总汇。人的认识对象是感觉,认识是对感觉及感觉符号的纯粹描写,而不是感觉之外的东西。把认识限制在感觉经验之内,这是思维的“经济原则”。他还认为,认识是相对于经验符号而言的,它的真理性在于对代表真实事物的经验符号的“经济”描写,是思维与存在的符号以及各种思想过程的符合。该书提出的认识论思想对科学界曾产生过较大影响。
广阳杂记选
本书(一册八二面四九、二○○字)以选自刘献廷「广阳杂记」九十馀则为主,而另选王士禛「池北偶谈」十则、「香祖笔记」六则、钮琇「觚賸」十六则及题花村看行侍者「谈往」一则为附。要之,係就上述清初各种笔记中选集有关明季及清初台湾若干遗事。「广阳杂记」作者刘献廷,字继庄,一字君贤,用号广阳子;顺天大兴人。生于清顺治五年,以布衣游名公间。博览,负大志;万斯同尤心折之,引参明史馆事。所著「广阳杂记」中关于南明与郑氏若干遗事,每多得自口碑。今选录者,如「郑克塽奏缴册印」、「赐姓与杨于两」、「林兴珠阿克萨之捷」、「洪复」、「小国姓」、「鲁世子垦田」、「黄梧平海五策」、「黄性震」等各则,史料价值极高。「池北偶谈」与「香祖笔记」作者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清顺治十二年,成进士。由扬州推官,累官至刑部尚书。所选上述两笔记中关台事者,均属清代早期文献。「觚賸」作者钮琇,字玉樵;江苏吴县人,贡生。康熙时,知高明县。所著「觚賸」记明末清初杂事,多可补正史之阙。选录十馀则,尽为南明及台湾掌故。「谈往」(旧题「花村看行侍者偶录」)作者花村看行侍者,不知何许人;据「四库全书」存目:『盖明之遗民遁迹为僧者也』。所记凡二十七则,选录「飞黄始末」一则係述郑芝龙事。
皇朝经世文统编
清末邵之棠辑。一百零七卷。光绪二十七年(1901)三月清政府下令举行经济特科考试,邵氏应时而取《皇朝经世文编》、《续编》、《三编》诸文别择、补辑,依经济八科之分科重为分部,而成此编。凡文教、地舆、内政、外交、理财、经武、考工、格物及通论、杂著十部。各部别隶子目。清开国至光绪间切于时政之文略具。外国人论著亦择要采入。有光绪二十七年秋上海宝善斋石印本。
圣朝名画评
《四库全书》采择的浙江苑懋柱家天一阁藏书,其名为《宋朝名画评》。绘画品评著作。三卷。北宋刘道醇撰。成书约在北宋元丰年间(1080年前后)。刘道醇,大梁(今河南开封)人。生平事迹无考。另著有《五代名画补遗》一卷。《圣朝名画评》,首有序文一篇。正文分六门:人物、山水林木、畜兽、花草翎毛、鬼神、屋木。每门之中,分神、妙、能三品。每品又各分上、中、下三等。共录北宋及五代画家九十余人,先分品,然后各系以传,传后加以评语
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问法经
宋中印土沙门天息灾译,佛为文殊说大乘四谛。及三十七品法。
道地经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修行道地经之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