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托尔特

- 姓名:贝托尔特
- 全名:布莱希特·贝托尔特
- 性别:男
- 国籍:德国
- 出生地:奥格斯堡
- 出生日期:1898年2月10日
- 逝世日期:1956年8月14日
- 民族族群:
布莱希特·贝托尔特(Bertolt Brecht,1898年2月10日—1956年8月14日),德国剧作家、诗人和戏剧活动家。出生在奥格斯堡一个工厂主家庭,1917年入慕尼黑大学攻读医学,不久应征参加战地医疗工作。1918~1919年德国革命期间积极参加斗争,被选为奥格斯堡士兵委员会委员。布莱希特早在1914年就在刊物上发表诗歌,20年代初开始从事戏剧创作。1922年发表剧本《夜半鼓声》,获得克莱斯特奖金。1923年任慕尼黑剧院导演和艺术顾问,1924年任柏林德国剧院艺术顾问。布莱希特于20年代中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参加了德国共产党的宣传工作。法西斯上台以后,布莱希特流亡国外,先后留居丹麦(1933~1939)、瑞典(1940)和美国(1941~1947)。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他受到美国当局的迫害,于1948年返回民主德国。1949年与夫人海伦娜·韦格尔一起创建柏林剧团,并且领导该团的活动,先后到欧洲许多国家去演出。布莱希特于1951年获得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奖金,1954年获得“加强国际和平”奖金。
布莱希特的早期创作(剧本《巴阿尔》,1918;《半夜鼓声》,1922;《在城市的丛林里》,1924;诗集《家庭必读》,1927)受到毕希内尔,斯特林堡、兰波等人多方面的影响,同时充满表现派的人道主义精神。从20年代中期起,布莱希特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对待现实,使自己的创作获得了科学的认识论作基础,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病。他在剧本《三分钱歌剧》(1928)以及后来改写的《三分钱小说》(1934)中用夸张的形式揭示了刑事犯罪与“诚实”交易之间的血缘关系。话剧《屠宰场的圣约翰娜》(1930)嘲讽了企图靠着道德说教来改造现实的天真幻想。 《措施》(1930)以及根据高尔基的著名小说《母亲》改编的剧本(1932)首次直接表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国外流亡的年代是布莱希特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在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斗争的同时,创作了大量剧本,形成了完整的戏剧体系。独幕组剧《第三帝国的恐怖和灾难》(1935~1938)以尖锐的戏剧冲突和深刻的社会心理分析,表现了鲜明的反法西斯的主题。《伽利略传》(1938~1939)一剧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因支持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而遭受教会迫害的史实为题材,反映了真理与谬误、科学与愚昧的斗争。《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1939)一剧取材于格里闵豪生的小说《女骗子和流浪者大胆妈妈》,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问世,提醒普通人莫要寄幻想于法西斯军国主义,防止上当受骗。《四川的好人》(1940)、《蓬蒂拉老爷和他的仆人马狄》(1940)、《阿图罗·魏的有限发迹》(1941)、《高加索灰阑记》(1945)等剧本也都是布莱希特的名著,充分体现了他那独特的艺术风格。
布莱希特在战后又写了反映巴黎公社革命斗争的《公社的日子》(1948~1949)等剧本,同时总结了自己多年戏剧实践的经验和理论探索,写成了《戏剧小工具篇》(1948)等理论著作。他那种独特的戏剧理论和表演方法,不同于通常的戏剧体系,被称之为“叙事剧”,在20世纪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布莱希特把戏剧看成是一种讲述的方法,使观众处于旁观者的地位,积极运用理智,对剧中人物、事件进行分析和判断,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演员不必完全化入角色,而要时时注意自己是在演戏;观众要同舞台保持一定的“距离”,超脱剧情,时时注意自己是在看戏。布莱希特把这叫作“间离”效果,就是企图引导观众站在时代先进思想的高度,对剧情进行积极思考,得出合理的判断,从而提高观众分析和辨别复杂社会现象的能力。他并且为此创造了一系列新的表演方法。
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是他的文艺观的集中体现,也丰富了他的诗歌和小说创作。他的诗歌也不以感情取胜,而直接诉诸读者的理性,启发读者积极思考,具有革命启蒙教诲的特点。主要诗集有《歌集》(1934)、《斯文堡诗集》(1939)、《诗百首》(1955)等。小说有长篇《尤利乌斯·凯撒》(40年代开始写作,没有完成)、短篇《历书里的故事》(1948)等。
布莱希特一生的创作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他非常推崇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在《矛盾论》的启发下称自己的叙事剧为“辩证剧”。他的一些剧作和诗歌取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或借鉴它的表现手法;他的戏剧理论也受到中国京剧表演体系的某些影响。
贝托尔特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书大法
述神霄派符箓法及雷法,包括宗派、神谱及养生内容。神霄派创于北宋王文卿。书中有宋徽宗道号。本书当撰于南宋。
六壬断案
邵彦和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初期,他的六壬验案,收录了223个六壬预测实例,分为天时、宅墓、前程仕进、终身、流年、婚姻、胎产子息、财产、一课二事务断式、交易谋为、出行访谒、行人音信、疾病、六畜、亡盗、官讼、杂占等,共1 7个类别:求占者有朝中权贵、府州县官、应试举子、衙役巡捕、店主耕夫、和尚道士,三教九流,无所不有。
谈艺录
《谈艺录》虽成书于上个世纪40年代辗转流徙、国步艰危之际,然而钱锺书先生通今通古,学兼中西,因而此书兼收并采,纵论古代各家诗文之优劣得失,尤其是唐以后重要诗家,分肌擘理,展现出作者深厚的功力与哲思,是钱锺书先生《管锥编》最重要的著作。 然而钱锺书先生行文汪洋恣肆,古今中外信手拈来,据统计,本书引述宋以来诗话130种,引述西方论著500余种,对于普通人阅读无疑障碍重重。本书分鉴赏论、创作论、作家作品论、文学评论、文体论、修辞、风格七个部分,遴选《谈艺录》原文一百余则,将所论诗人、作品、用典一一注明,每则之后有题解,以浅近的现代语体阐释每篇的命意,融会贯通,无疑为我们深入理解钱先生的原著开启了一道方便之门。
妇人集
一卷。清陈维崧(1625—1682)撰。陈维崧,字其年,号迦陵。宜兴 (今属江苏)人。康熙十八年 (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入馆修《明史》,后病卒。著有 《箧衍集》(已著录)。是集收录了有关明末清初一些颇有才气和行为贞烈女子的资料(包括其生平及著述等),如长平公主、宗梅岑、袁氏三女、桐城姚夫人、会稽商夫人、钱塘陆么凤等。每述一人,辄详述其生平事迹 (尤其贞烈之行)和主要著述,并广征博引,于文中详加注释。集中所述及妇女的故事,大多有哀怨,凄惋之意,反映了战争年代,国破家亡流散妇女的悲惨命运。是一部研究明末清初、尤其是南明妇女问题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书。其所引之材料,如董以宁 《楚游闻见录》、汪婉 《钝翁说铃》、钱谦益《文江集》、孙承泽《春明梦余录》等亦是研究明清之季笔记小说的参考材料。现存最早刊本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刻本,如皋冒丹注。后重刻于道光二十六年丙午 (1846),录入 《海山仙馆丛书》。
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
圆觉道场礼忏法为华严宗所创设的忏法。主要依据唐宗密所撰之《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十八卷。该本篇幅较大,称为广本。后宋淨源略为《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一卷,称为略本。此两本现均存。
佛藏经
又名《选择诸法经》、《奉入龙华经》。印度大乘佛教经典。后秦鸠摩罗什译。三卷或四卷。鸠摩罗什(344~413)译于姚秦弘始七年(405)。又称奉入龙华经、选择诸法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属于大乘律之经典。内分十品:诸法实相品、念佛品、念法品、念僧品、净戒品、净法品、往古品、净见品、了戒品、嘱累品,论述诸法之无生、无灭、无相、无为,及诸法实相;并谓破戒比丘有十忧恼箭,而诃责其种种罪相;又告诫‘不净说法’之大罪报。本经未特别论说菩萨律仪,此为异于其他戒本之处。然强调若不理解诸法实相、无生、无灭等,则虽受持二百五十戒,亦形同破戒,并主张远离‘戏论分别’始得称持戒。又以本经阐释菩萨僧团必得由声闻僧团别立之种种原因,故列为大乘律之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