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托尔特

- 姓名:贝托尔特
- 全名:布莱希特·贝托尔特
- 性别:男
- 国籍:德国
- 出生地:奥格斯堡
- 出生日期:1898年2月10日
- 逝世日期:1956年8月14日
- 民族族群:
布莱希特·贝托尔特(Bertolt Brecht,1898年2月10日—1956年8月14日),德国剧作家、诗人和戏剧活动家。出生在奥格斯堡一个工厂主家庭,1917年入慕尼黑大学攻读医学,不久应征参加战地医疗工作。1918~1919年德国革命期间积极参加斗争,被选为奥格斯堡士兵委员会委员。布莱希特早在1914年就在刊物上发表诗歌,20年代初开始从事戏剧创作。1922年发表剧本《夜半鼓声》,获得克莱斯特奖金。1923年任慕尼黑剧院导演和艺术顾问,1924年任柏林德国剧院艺术顾问。布莱希特于20年代中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参加了德国共产党的宣传工作。法西斯上台以后,布莱希特流亡国外,先后留居丹麦(1933~1939)、瑞典(1940)和美国(1941~1947)。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他受到美国当局的迫害,于1948年返回民主德国。1949年与夫人海伦娜·韦格尔一起创建柏林剧团,并且领导该团的活动,先后到欧洲许多国家去演出。布莱希特于1951年获得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奖金,1954年获得“加强国际和平”奖金。
布莱希特的早期创作(剧本《巴阿尔》,1918;《半夜鼓声》,1922;《在城市的丛林里》,1924;诗集《家庭必读》,1927)受到毕希内尔,斯特林堡、兰波等人多方面的影响,同时充满表现派的人道主义精神。从20年代中期起,布莱希特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对待现实,使自己的创作获得了科学的认识论作基础,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病。他在剧本《三分钱歌剧》(1928)以及后来改写的《三分钱小说》(1934)中用夸张的形式揭示了刑事犯罪与“诚实”交易之间的血缘关系。话剧《屠宰场的圣约翰娜》(1930)嘲讽了企图靠着道德说教来改造现实的天真幻想。 《措施》(1930)以及根据高尔基的著名小说《母亲》改编的剧本(1932)首次直接表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国外流亡的年代是布莱希特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在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斗争的同时,创作了大量剧本,形成了完整的戏剧体系。独幕组剧《第三帝国的恐怖和灾难》(1935~1938)以尖锐的戏剧冲突和深刻的社会心理分析,表现了鲜明的反法西斯的主题。《伽利略传》(1938~1939)一剧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因支持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而遭受教会迫害的史实为题材,反映了真理与谬误、科学与愚昧的斗争。《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1939)一剧取材于格里闵豪生的小说《女骗子和流浪者大胆妈妈》,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问世,提醒普通人莫要寄幻想于法西斯军国主义,防止上当受骗。《四川的好人》(1940)、《蓬蒂拉老爷和他的仆人马狄》(1940)、《阿图罗·魏的有限发迹》(1941)、《高加索灰阑记》(1945)等剧本也都是布莱希特的名著,充分体现了他那独特的艺术风格。
布莱希特在战后又写了反映巴黎公社革命斗争的《公社的日子》(1948~1949)等剧本,同时总结了自己多年戏剧实践的经验和理论探索,写成了《戏剧小工具篇》(1948)等理论著作。他那种独特的戏剧理论和表演方法,不同于通常的戏剧体系,被称之为“叙事剧”,在20世纪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布莱希特把戏剧看成是一种讲述的方法,使观众处于旁观者的地位,积极运用理智,对剧中人物、事件进行分析和判断,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演员不必完全化入角色,而要时时注意自己是在演戏;观众要同舞台保持一定的“距离”,超脱剧情,时时注意自己是在看戏。布莱希特把这叫作“间离”效果,就是企图引导观众站在时代先进思想的高度,对剧情进行积极思考,得出合理的判断,从而提高观众分析和辨别复杂社会现象的能力。他并且为此创造了一系列新的表演方法。
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是他的文艺观的集中体现,也丰富了他的诗歌和小说创作。他的诗歌也不以感情取胜,而直接诉诸读者的理性,启发读者积极思考,具有革命启蒙教诲的特点。主要诗集有《歌集》(1934)、《斯文堡诗集》(1939)、《诗百首》(1955)等。小说有长篇《尤利乌斯·凯撒》(40年代开始写作,没有完成)、短篇《历书里的故事》(1948)等。
布莱希特一生的创作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他非常推崇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在《矛盾论》的启发下称自己的叙事剧为“辩证剧”。他的一些剧作和诗歌取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或借鉴它的表现手法;他的戏剧理论也受到中国京剧表演体系的某些影响。
贝托尔特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青天歌注释
青天歌注释,题「混然子释」。混然子即元末道士王道渊。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篇首混然子序称:「夫《青天歌》者,真人丘长春之所作也。是歌演音三十二句。……前十二句乃明修性之本体。中十二句为覆命之功夫,末后八句形容性命混融,脱胎神化之妙也。」注文逐句解释歌词,发明内丹修炼之旨。其说本全真教性命双修,先性后命之旨。
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经
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宋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经文言内丹修炼之法。谓人身中有七宝,「精是水银,血是黄金,炁是美玉,髓是水晶,脑是灵砂,肾是王车璖,心是珊瑚。此是七宝,归身不散,炼就大药,万神尽登仙矣」。经文教人一心内守,调息绵绵,聚五行真气,结成刀圭,神炁相结而成九转大丹。
烟火人间
老舍先生的作品集。全书涵盖主题包括爱情,婚姻,北漂生活,婆媳关系等,饱含了老舍先生对生活的感悟与热爱。作为《我这一辈子》的姊妹篇,这部《烟火人间》成为又一部老舍作品的珍藏纪念版。更有老树画画倾情献绘了八福精美插画。给白纸黑字之间,增添一抹色彩。《烟火人间》这本书选取了老舍先生的一些经典短篇小说和散杂文作品。这些作品多取材于市民生活,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挖掘对人们生存、命运的思考。这些文章或描写城市平民的生活轨迹,或书写知识分子的生活趣事,或描摹生活见闻,作品充满生活情趣,文笔细致入微,更贯穿着老舍先生一贯的幽默风格,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体味人生哲思。老舍的创作受益于民间文艺的影响,他的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雅俗共赏,突破了知识分子的狭小圈子,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等特点,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知堂文集
周作人著,1933年天马书店出版。1981年上海书店将其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之一影印发行。此书系周作人的自选集,收作者早期散文小品、诗歌、文学评论等44篇,书中附作者自序。关于“知堂”,作者在文集开篇即言:“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荀子曰,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此言甚妙,以名吾堂”。“吾堂后起,或当作新四知堂耳。虽然,孔荀二君生于周季,不新矣,且知亦不必以四限之,因截取其半,名曰知堂尔”。周作人早期散文有政论、随笔、杂感、记叙、游记、速写、书信、序跋以及文艺短论、读书札记等。在运用散文体式上,“小品散文”是其运用得最为自如的一种。其往往在即兴的形式中暗寓讥刺,文笔以平和冲淡为特色,造成幽雅淡远的意境。他在内容上着意表现返归自然,顺乎天性,自由率性而适度的生活情趣,而且在艺术表现上追求表现与隐蔽,倾泻与控制,放与收,丰腴与清涩,奇警与平淡……之间的微妙的平衡。由于20年代后期,周作人逐步由“五四”时期的反封建战士变成一个消极避世的隐士,不敢正视残酷的斗争现实,躲进书斋,因而其作品不免出现了一些消极倾向。近年来周作人散文的艺术价值逐渐为人们注意并加以重视,国内不断出版其作品及有关研究文章。岳麓书社出版的《知堂书话》、《知堂外文集》、《知堂序跋》、《苦茶随笔》、《风雨谈》、《苦竹杂记》等相继引起学者文人的重视。钟叔河在《知堂书话》序中称周作人文章为“上乘”。鲁迅在答斯诺问时,把周作人放在“最优秀的杂文作家”的首列。
佛教真面目
编者按:不少读者来信说,《禅》刊上的文章太专,不便于初学者宏观把握佛教的真精神。为了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佛教,我们经过再三考虑,决定把唐密冯达庵大阿闍黎的《佛教真面目》介绍给广大读者。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它史论兼顾、点面结合,线条清晰,说理透辟,文辞简约,易于大家理解和接受。
五心义略记
《五心义略记》两卷,日本兴福寺释清范抄,收入《大正藏》第7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