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節 絕望的本質
第11節 絕望的本質(1)
普:我們能不能檢查絕望的根源?哀傷的根源就是絕望的根源,二者的本質是一樣的。
克:我不知道絕望是什麼,我從未有過這種感受。因此,請你們說給我聽聽看。
弗:我認為那是一種完全沒有希望的感覺。
普:一種毫無價值的感覺。
克:是這樣的嗎?我很懷疑。你們認為不知道該怎麼辦就絕望嗎?
拉:你是不是指完全沒有希望的感覺。
普:絕望其實和希望沒有一點關係。
克:那麼和哀傷有沒有關係?是不是一種自憐?我只是在質疑,不是在建議什麼。
普:我不認為是自憐。自憐的層面比較狹窄。
克:那是不是一種窮途末路感?如果還有別的路可走,就不會絕望了。
弗:我可以想像死去孩子的母親的絕望。
克:我不認為那是絕望感,應該是一種哀傷。
普:難道我們都沒有感受過絕望嗎?
克:我不知道,所以我才問你們。
普:那是一種完全失去價值的感覺。
克:不,普普,換個字眼來形容,因為“無價值”這幾個字不夠具體。
拉:我認為窮途末路這句話比較正確。
克:所有希望、關係以及追尋的窮途末路。還有沒有其他人知道絕望是什麼?
弗:我認為那種感覺就像一堵死牆。
克:一堵死牆並不一定和絕望有關。
阿:一種行屍走肉的感覺。
克:絕望是這樣的嗎?
帕爾:完全無可奈何的狀態。
巴:它和哀傷有關係嗎?我想它應該是哀傷的最底層。
普:還是有活動的。
克:不,只有眼淚在活動。但是這種狀態很短暫,不久我就醒過來了。
普:但是我一旦醒過來……
克:等一等,在我處於震驚的那一刻,我面對的就是實相。
普:你如何面對實相?
克:我弟弟死亡的那一刻——那一刻可能是好幾小時或好幾天——我整個人處在一種身體與精神的極度震驚中。那是一種沒有任何意識活動的狀態。
普:那是哀傷的能量。
克:比哀傷的能量要大得多了。
普:任何想脫離的活動,都會耗損這股能量。
克:但是身體無法長時間承受這種震驚。
普:那麼身體又該如何面對哀傷?
克:我等一下會談到。震驚的感覺,就像一個麻痹的人想說話而不能說話。
普:震驚過後又如何?
克:思想就產生了,接著才流淚。我對自己說,“我真希望在他死前沒說那句殘酷的話”,然後又說,“我希望來生能和弟弟重逢。”如果你能面對這個事實就像面對自己一樣,那麼觀者和所觀之物就合二為一了。
普:這一切都是震驚那一刻發生的事。
克:普普,這點我很懷疑,再深入探討一下。震驚時身體和心靈都無法承受,因此整個人都麻痹了。
普:如果當時有能量的話呢?
克:震驚太強烈了。因此麻痹才是事實。
普:慢一點,先生。
克:那麼,我們所說的就不是同一回事了。
普:在死亡那一刻也會有同樣領悟。接著能量就愈來愈少了。
克:普普,先暫時不要把死亡扯進來。
普:但是死亡的震驚也是一種完整的狀態。
克:等一下,我將會討論到這點。死亡那一刻的震驚,通常會把其他東西全都排除,它和觀賞美景的震驚完全是兩回事。
普:這就要看當時的心態了。
克:其實要看的是當時的關係狀態。
普:還有死亡真正發生時的心態。
克:沒錯。但是我們現在到底要討論什麼?
普:我們正在探索如何把絕望、死亡、哀傷這巨大的腐蝕能量轉化成有益的熱情。
克:如果能量可以不被念頭耗損,那麼震驚時產生的能量,那種沒有任何動機的能量就不會減少。
普:我可不可以問你,把震驚保持在意識中……
克:不在意識中。
普:不在意識的範圍之內嗎?
克:這種保持狀態不在意識的範圍內,如果是在意識之內的,就一定是思想的一部分。你的意識就是思想的組合。
蘇:但是震驚是意識的產生物啊!
克:不是的。
蘇:不是的話,是什麼?
克:只是純然保住震驚而不逃避。
普:那個拒絕動搖的實體又是什麼?
克:沒有任何實體的存在。
普:那麼它是個什麼東西?
克:只有在脫離事實的活動產生時,實體才存在。
普:那麼這個實體又要如何結束自己的活動?
克:普普,讓我們儘量把事情簡化。
普: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克:我同意它很重要。好,我們假設先有了震驚感,我們一旦發覺自己處在震驚中,我們就脫離了這種狀態,然後才感覺哀傷。“哀傷”這個形容詞本身就是一種分心的力量。完全維持在震驚狀態,意味著沒有任何意念活動。因此,你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在維持什麼。我再重複一遍,意識是意念的組合,而我兒子的死卻不是一種意念。這點非常重要。
普:那股巨大的能量是否完全平息了所有的意念?
克:你要這麼說也可以。意念根本無法接觸到這種狀態,但是我們的傳統、教育和各種局限,都教我們如何去改變、逃避或消減這種狀態,因此就落入了意識之內的活動。
拉:一切問題似乎都是從“定名”開始的。
克:這點很有趣。我弟弟死的時候,我什麼也不記得了。事後西瓦羅告訴我,似乎我先是處在震驚中,當我從震驚中清醒之後,並沒有脫離那種狀態,我既沒有去找貝贊特夫人,也沒有向人求援。我現在才完全明白,在震驚過後我經歷了一個巨大的轉變,一種死而復生的突破。
普:讓我們再回到哀傷。你曾經說過,哀傷不是意念的產物。
克:沒錯,哀傷不是意念的產物。你想說什麼?
普:沒有哀傷,就沒有意念。
克: 等一等,普普。哀傷不是意念的產物,為什麼?因為“哀傷”只是一個形容詞,而不是真實的狀況。
約翰:我們剛才討論的是震驚後回復清醒時,哀傷就產生了。
克:“哀傷”是我們給它取的名字。
約翰:那麼就是回復到哀傷的“狀態”。
克: 不,是震驚,然後就脫離了震驚。
普:如果我們把“哀傷”這個字眼拿掉……
克:當然應該如此。字眼不是那真實的狀況,意念也不是那真實的狀況。
普:即使你把這個字眼除去,內容仍然是一樣的。
克:因此可不可以不替它定名?一旦有了名稱,就落入意識的範圍之內。
蘇:那真實的狀況是不是在意識範圍之內的?
克:我們曾經討論過,意識的內容就是意識。而這內容也就是意念的組合。當一個巨大的事件發生時,震驚的能量就暫時把意識排除,也許是一秒鐘,幾天或幾個月。震驚的能量一旦消退,你就會開始為這種狀態定名,於是就有了意識。但是震驚並不在意識的範圍之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