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摩的侄儿
作者:狄德罗
18世纪法国作家狄德罗的哲理小说。 主人公是作曲家若望·菲力普·拉摩的侄儿,作品主要由“他”与作者(“我”)的对话构成。拉摩的侄儿是个潦倒的音乐家,流落于酒吧,或充任家庭音乐教师,借以糊口,最后沦为贵族富翁家的食客,靠阿谀逢迎、出卖尊严来换取一点施舍,而当他稍微顺利的时候又衣冠楚楚、神气十足。他一方面有很强的理智和清醒的自我认识,痛感自己的懒惰、卑下和堕落,却又仍然过着那种作践人格、可怜可悲的生活,无力自拔也不愿解脱。他有很高的艺术才能,知识丰富,见解深刻,对社会的不公、金钱的罪恶、风气的败坏都能作出尖锐深刻的评论,但自己也要去做“最蛮横无耻的流氓”,采用卑劣的手段去攫取个人利益,否认一切信仰和道德原则,奉行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 拉摩的侄儿是一个十分复杂、充满矛盾的人物,他对社会现实有不满和批判,但自身又是这个社会结出的恶果,一个极端个人主义者。这正是当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复杂尖锐的矛盾的反映。作品因其深刻的剖析而被恩格斯称为“辩证法的杰作”。
狄德罗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四部正讹
考辨伪书专著。三卷。明胡应麟著。唐宋以还,赝书代作,作者日传,有人不察,尽信不疑,致使谬种流传,为害非浅,而辨伪专著甚少。应麟有感于此,著成《四部正讹》,专门考订辨别伪书。此书先概括介绍伪书出现的种种情况,将其分为二十类:一,有伪作于前代而世率知之者;二,有伪作于近代而世反惑之者;三,有掇古人之事而伪者;四,有挟古人之文而伪者;五,有傅古人之名而伪者;六,有蹈古书之名而伪者;七,有惮于自名而伪者;八,有耻于自名而伪者;九,有袭取于人而伪者;十,有假重于人而伪者;十一,有恶其人,伪以祸之者;十二,有恶其人,伪以诬之者;十三,有本非伪,人托之而伪者;十四,有书本伪,人补之而益伪者;十五,有伪而非伪者;十六,有非伪而实伪者;十七,有当时知其伪而后世弗传者;十八,有当时记其伪而后人弗悟者;十九,有本无撰人,后人因近似而伪托者;二十,有本有撰人,后人因亡逸而伪题者。然后按经、史、子、集次序列出伪书,逐一辨析论证。卷末还有审核伪书的方法八条:一,核之《七略》以观其源;二,核之群志以观其绪;三,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四,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五,核之文以观其体;六,核之事以观其时;七,核之撰者以观其托;八,核之传者以观其人。本书所辨伪书有一百零四种,比此前宋濂的《诸子辨》超过一倍多,而且把辨伪范围扩大到经、史、子、集四部,实乃前人所无有。宋书之辨,多属“卫道”之评,胡书之辨,皆为辨伪求真。书中所概括伪书的情况、辨伪的方法,对我们今天仍有很大参考价值。
宋诗钞
诗选集。一作《宋诗钞初集》。清吕留良、吴之振、吴自牧编选。吴之振(1640—1717),字孟举,别号黄叶村农,石门(今浙江桐乡)人。平生锐意于诗。事迹分别见《碑传集补》卷三六。自牧乃之振之侄。清初,自明代弘治以后盛行的“尊唐黜宋”的诗风还有影响。于是,黄宗羲、吕留良、吴之振、陈訏等倡宋诗。吕、吴有感于宋诗“向无总集、亦无专选”(《凡例》),有感于“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精神独存”,其“取材广而命意新”,极欲使“天下黜宋者得见宋之为宋”(吴之振《序》),乃编选此集。选刻始于康熙二年(1663),高旦中、黄宗羲亦参与搜讨勘订,最后由吴氏叔侄编定。原拟选一百家,刘弇、邓肃、黄幹、魏了翁、方逢辰、宋伯仁、冯肘行、岳珂、严羽、吕定、郑思肖、王柏、葛长庚、朱淑真有目而无诗,实为八十四家。每家系以小传,并为品评与考证。选刻完成于康熙十年。此集对宣传宋诗和端正对宋诗的认识,起了重要作用。其评语常有独到之处。其不足之处:对于卷帙繁多的别集,往往钞得“前详后略”,入选诗中,间有误入,诗题下小注往往误入诗题。1914年,商务印书馆影印康熙十年原刊本此集,由李宣龚校补此集缺文,补七百二十八字。李复自吴兴刘翰怡处得别下斋旧藏本管庭芬、蒋光煦《宋诗钞补》;其书既补选原缺十六家之诗,又少量补选其他各家之诗,于1915年由商务印书馆排印问世。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此集排印标点本,就包括了《宋诗钞补》。
中国的牛津运动
牛津运动(Oxford Movement)是一场发生于1833至1845年英国国教会中兴起的宗教复兴运动,由牛津大学的纽曼、弗洛德、凯布勒等人发起,故而得名。辜鸿铭在这里把以张之洞等为领导的“清流运动”称为“中国牛津运动”。这一运动反对现代自由主义,反对西方物质功利主义文明,主张更严格地按儒家的信条办事,辜鸿铭将之与19世纪中叶的英国牛津运动相比拟。也许只有辜鸿铭,才会在本世纪初,把清帝国的翰林院比作英团的牛津大学,把清代同光之际的“清流”活动,比作那以前三十年的“牛津运动”,而不顾二者之间有没有可比性。《中国的牛津运动的故事》,便是这样的一本书。辜鸿铭用英文撰写的这本书,按照他的序言所署的日期,初版刊行不不会早于1910年2月。我们仅找到1912年在上海刊行的第二版,封面社明文字依据向德国牧师提供的中文定本,并新增附录两篇。显然,这第二版,是辜鸿铭在辛亥革命后修改过的所谓定本,其中有些文字是他在民国成立那年添加的,与尉礼贤的德译本相一致。
经学启蒙
宋代陈淳所撰。陈淳,字安卿,号北溪,漳州龙溪人。是朱熹晚年得意门生,性至孝,于书无所不读。陈淳较关心儿童教育,除此书外,还撰有《小学诗礼》。他从儒家经典中,辑出关于人伦、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用三字韵语的形式,编成此书,让儿童习诵。虽说此书不是具体的介绍儒家经典,但儿童习诵并按此去做,则达到了用儒家经典教育的目的,对儿童来说,是儒家经典的启蒙教育,故曰《经学启蒙》。
大威仪请问
大威仪请问,一卷。佚名
妙法莲华经忧波提舍
梵名Saddharma -pun!d!ari^ka-s/a^stra, Saddharma -pun!d!ari^ka-upades/a ,凡二卷。印度大乘佛教论师世亲着,后魏菩提流支、昙林等合译。本书为法华经之注释书。又作妙法莲华经论、法华经论、法华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本书依据引之法华经梵本与鸠摩罗什译本不符,而类似现存之尼泊尔梵本。别译有元魏勒那摩提、僧朗等之妙法莲华经论优波提舍一卷,其译语虽与本论相同,然缺归敬颂,并有字句之差异及详略等不同。现今发现之敦煌出土本中,有类似高丽藏本勒那摩提译之论本。注疏有隋代吉藏之疏三卷、唐代义寂、义一合著之述记二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