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德罗

狄德罗
  • 姓名:狄德罗
  • 全名:德尼·狄德罗
  • 性别:
  • 国籍:法国
  • 出生地:郎格里
  • 出生日期:1713年10月5日
  • 逝世日期:1784年7月31日
  • 民族族群:

德尼·狄德罗(英语:Denis Diderot,1713年10月5日—1784年7月31日),18世纪法国唯物论的杰出代表,《百科全书》派的领袖。生于郎格里的手工业者家庭。最初受教于耶稣会,后在专科学校和公立中学读书,1732年获巴黎大学文科硕士学位。因择业上有悖父志,被掐断生活供给,只能自己谋生。他为书商搞翻译,为教士写布道文,一边糊口,一边苦读,从事学术研究。1746年匿名发表《哲学思想录》,被当局焚烧。1747年10月被委任为《百科全书》的总编辑。同年发表《怀疑者漫步》, 1949年发表《论盲人书简》,这两本书宣传了他的无神论思想。因此被捕入狱达三个月之久。在狱中仍然坚持写作。他克服重重困难,主持《百科全书》的撰编工作,在他周围团结了一批进步启蒙思想家,被称为百科全书派。1750年发表《发刊词》,1751年第一卷出版,1752年第二卷问世。教会不愿这种启蒙书籍的传播,制造阴谋,使当局查禁了这两卷书。但狄德罗不畏艰险,克服外来的压迫和内部的倒戈,坚持完成这一巨大工作,前后历时25年。1761年小说《拉摩的侄儿》发表。1769年《达兰贝与狄德罗的谈话》问世。1773年至1775年先后发表《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及《驳爱尔维修的著作<论人>》。除了哲学著作,还发表大量小说、戏剧和文学评论。1773年末到次年3月访问圣彼得堡。曾为俄国女皇制订《俄国大学计划》。1784年病世。至死未向宗教妥协,拒绝向牧师忏悔。其主要哲学著作有:《论解释自然》、《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哲学原理》、《达朗贝和狄德罗的谈话》、《驳爱乐维修的著作<论人>》等。


狄德罗用自然状态说和契约论批判封建专制制度。他认为,在自然状态中,没有私有财产,人们只遵从自然法。自由是天赐的东西,谁也不能从自然中取得支配别人的权力。权威产生于暴力和契约。暴力统治是完全不合理的,由契约得来的权力才是合理的。人们不可能把自己的权力完全交给某人。因此,政权是属于人民的公共财产,不属于哪个个人。君主必须遵守自然法国家法,这是他有权威的条件。他不能任意行使权力,处置臣民,否则,人民就可以不服从他的统治。


狄德罗宣称,只要我活着,就不可能相信有所谓上帝。他认为,宗教是一切道德败坏行为和罪行的根,信仰摧残人的“本性”,人的情欲是幸福的源泉。因此,他反对禁欲主义,认为那是人们的精神枷锁。并认为宗教是无知的产物。


狄德罗的唯物主义是比较彻底的,而且包含着一些辩证法因素。他认为,自然是由统一的物质组成的,自然现象是彼此联系的,否认自然有什么目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物质的运动是必然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每一个个体都有生长和衰亡的过程,“一切都在变,一切都在过渡”,“世界生灭不已”。他以鸡蛋变小鸡的过程为例,驳斥预成论,认为预成论违反理性。他认为,大理石经过多次转化,也可以变成人肉的成分。他以此为例证明,只要具备一定条件,物质便能发展出明显的感觉能力。因此,他否定笛卡尔的心物相互独立的二元论。他认为,感受性是物质的基本性质,思维是人脑的属性。自然现象的繁杂纷纭,是由物质的异质性造成的,自然是“异质元素”组合的一般结果。这是对物质的质的多样性的天才猜测。


狄德罗的认识论是唯物论的反映论。他认为,我们应该在自然中,而不是在自己的头脑中把握物体。自然是认识的对象。“感觉是我们一切知识的来源”。感觉是由外物作用在我们感官上引起的。因此,他指出,只承认自己的感觉,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原则,是荒谬绝伦的。他看到,仅从“理论上”、逻辑上很难驳倒这种谬论,驳倒它要靠实践。他不仅重视感觉经验,同时认为必须借助理性才能解释自然。“一切都归结到从感觉回到思考,又从思考回到感觉。”他认为,我们有三种认识方法,一是对自然的观察,它收集事实;二是思考;它把事实组合起来;三是实验,它验证组合的结果。他主张观察要专注,思考要深刻,实验要精确,认为任何猜测和假设,如果经不住事实的考验,就破产了。他坚持的是经验归纳法。他不懂得科学抽象的意义,认为一切抽象只是语言记号。

猜你喜欢的书

普通法的诉讼形式

普通法的诉讼形式

《普通法的诉讼形式》是英国法律史学家梅特兰的名著,是其担任唐宁讲座教授时所用的讲稿,被誉为了解英国普通法的“金钥匙”。该书共七讲,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包括第一讲和第二讲,梅特兰开宗明义地指出,“虽然我们已经埋葬了诉讼形式,但它仍从坟墓中统治着我们。”为了解释诉讼形式核心地位的确立,梅特兰专门分析了中世纪英格兰的司法系统及其各自的审判特点:第二部分是该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第三讲到第六讲,共四讲。从1066年诺曼征服到1833年,诉讼形式经历了兴起、发达和衰落的发展历程。梅特兰将这一历程分为五个阶段,并详细分析了占有之诉、契约之诉、直接侵害之诉和间接侵害之诉等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诉讼形式及其历史演变。梅特兰认为英国法自身的严密性在其抵御外来法律制度的影响时发挥了巨大作用。第三部分即第七讲,梅特兰重点评述了对于诉讼形式的几种分类方法,他警告学人在对诉讼形式进行分类时必须注意具体的历史晤境。

文则

文则

我国第一部修辞学专著。二卷。南宋陈騤(kui)著。《文则》所谓的“文”,有广狭二义。广义指包括诗在内的文学与应用作品,狭义则指文辞。它虽可宽泛地列入文学理论著作,但所论着眼于句法、修辞、用语、文体等细处小处。共六十二条,显得比较烦琐,体例也比较杂乱,有时则不乏精辟见解。所论的依据及举例均本之于先秦诸子与六经。《文则》论及为文的一般原则,如主张语言协调,简洁,不可强搜古语以叙今事,以意为主,等等,都较为允当。其论句法,如助词的作用,倒装句法的功能,以及文辞的上下相接、彼此交错等等,都较细致,为过去所少见。在修辞方面如论比喻以达其情,罗列了直喻、隐喻、类喻、诘喻等十种方法,可谓辨析细微,发前人所未发。最后论“序”、“说”、“问”、“记”、“传”、“解”、“辩”、“论”等近二十种文体,都从六经、诸子中寻其渊源所自。这种各类皆备于先秦之说,上承刘勰,下启章学诚之论。《文则》的弊端,一是过分琐细,二是多为“死法”,但毕竟是古代句法、修辞学较早、较集中的探索,对后人有启发意义。要重视作品语言文字的提炼、修饰、安排,以便更好地达意抒情,这是我们应予把握的精神实质之所在。至于书中所讲的种种方法,既不必一意遵循,亦不必一概否定。

无根树解

无根树解

张三丰著,刘一明解。《无根树》是张三丰道长当之无愧的杰作代表。千百年来道家理论玄奥,文字晦涩,不能为社会所广泛接受,从而阻碍了道教的深入传播。张三丰采用歌词的体裁、通俗的文字把玄奥的修真理论化为脍炙人口的曲词《无根树》。这篇无根树共24首,包含了张三丰的全部修真理论和方法。只要细细领悟他的《无根树》,就会打开通玄路,就能步入仙道门,正如他在《自题无根树词》中所说的那样“要知端的通玄路,细玩无根树下花”。

沈从文子集

沈从文子集

短篇小说集。沈从文著。1931年5月上海新月书店初版。收《龙朱》、《丈夫》等短篇小说6篇。

佛说不空罥索陀罗尼仪轨经

佛说不空罥索陀罗尼仪轨经

佛说不空羂索陀罗尼仪轨经,二卷,“一名不空羂索教法密言”,唐不空译,日本净严题记,慈忍题记,快道题记,略云不空羂索陀罗尼仪轨,尾题佛说不空羂索教法仪轨经。以下至佛说北斗七星延命经二十八部,依丰山版享和本。

转法轮经

转法轮经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佛在鹿野园树下,手抚飞轮,三说四谛之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