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
作者:托马斯·莫尔
16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全名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著。1516年出现。“乌托邦”是拉丁文“utopia”的音译,意为“乌有之乡”,全书分上下两部。在上部,莫尔以自己同航海家拉裴尔谈话的方式,结合亲身见闻,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中的野蛮行径,把英国的圈地运动称为“羊吃人”,对农民的悲惨境遇作了极其深刻的描绘,指出:私有制是劳动人民贫困和不幸的根源,“只有完全废除私有制度,财富才可以得到平均公正的分配,人类才能得到福利。”书的下部借拉裴尔之口,描写了一个美好的社会——乌托邦。在乌托邦国家中,没有贫穷。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城市中居民舒适,道路宽阔,有令人心旷神怡的花草树木,有便利大众的食堂和医院,劳动在这里成为生活的必须,除极少数例外,所有男女都从事劳动,全国无游民,无使人堕落的场所;教育事业、学术研究、文娱活动受到高度重视,为公民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充足的便利。乌托邦人的全部行为,甚至包括道德行为,最后都把快乐当做目标和幸福,但这些快乐必须不妨碍他人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乌托邦》是一部杰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它提出了一个财产公
章节列表
升序↑托马斯·莫尔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性命要旨
内丹学著作。清代汪启撰,一卷。首有光绪十五年(1889年)程守一《序》、光绪十三年(1887年)汪启《自序》,盖为其1887年遨游汉皋时所作。书中包括 《性命篇》上、下,《补遗篇》一、二,及《辟邪篇》、《太极图说注解》,凡六篇。
孤山再梦
清王羌特撰。三卷六回。题“渭滨笠夫编次,姑苏游客校集》。羌特字冠卿,号梦醒主人、惊梦主人。十二岁入泮,顺治四年选拔贡,康熙九年授云南顺宁府。书叙江南姑苏梅雨林与万宵娘的婚姻故事。梅生与宵娘去游春时相遇,互相爱慕。经木婆从中帮助,二人得以相见,面订终身。梅生请媒作伐。宵娘之父万钟正拟应允,有白姓各加色者从中破坏,污梅生与宵娘有伤风化,万钟不允婚事。梅生闻变。忧郁成疾。父母以程氏女冒充宵娘与梅生成亲。梅生知情后病愈重。宵娘开始以为梅生轻薄,悲愤而病,经木婆探明真相后,方释怨恨。宵娘病危,向父母表明心意,要求死后不埋葬。父母因怜爱女儿,从其意,将灵柩放在虎丘观音庵殿内。梅生至京师赴试,被选为杭州推官,趁赴任之机回苏州与父母及妻程氏团聚。宵娘托梦给父母及梅生,说将还魂。遂开棺,还魂再生,与梅生完婚,与程氏姊妹相称。梅生赴杭州任职,为官清正,受百姓称颂。梅生遂急流勇退。书属中篇才子佳人小说。明显受戏曲《牡丹亭》、《孤山梦》影响。第一回正文前入话称:“风流一事,可感天地,动鬼神,生者可以死,死者亦可以生。有如《牡丹亭》一本传奇。”有清抄本。未见出版。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不录。
靖海纪略
四卷。明曹履泰撰。曹履泰,字大来,盐官人,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擢吏科给事,被诬入闽,授太常少卿,再至兵部右侍郎,随唐王起兵,至黄台兵溃,跳崖,被两僧人救至黄严寺,未久死去。着有《浪吟集》一卷。曹履泰出宰同安(今属福建)时,边海不宁,郑芝龙出没海岛,兵将恐慌不已,他以一身独支危局,奖率闾井保甲,俾成精卒,鸠集渔舟贾舶,藉充战舰,使郑芝龙就抚,海患遂息。此编皆着者与道抚言事书牍,及晓谕约束之文。有《别下斋丛书》本,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八月出版的《国学文库》本。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义苑疏
亦称《一乘教义分齐章义苑疏》、《华严五教章义苑疏》、《五教章义苑疏》、《华严义苑疏》、《义苑疏》等。佛典注疏。宋道亭述。十卷。为唐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的第一部注疏书。书前有杨杰的《序》,后有《义苑后序》,作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先分段引原文,后以“释曰”为题注解。侧重从“心”与“境”的关系上立论,解释《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所阐述的“海印三昧”。认为“良由此心具足实德,不动一处,能显万境”。作为认识主体的“心”与所显示的客观对象“万境”没有区别,所以“境智不分,譬如大海,虽入众流,同一盐味,虽能现影,亦不变异”,由此总论华严教理。此书对后出的《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的各种注疏书影响较大。师会批评此书大多依据澄观、宗密之说,没有依据智俨、法藏主要著作的释文。此书于南宋嘉定二年(1209),由净源募刻。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七女观经
佛教经典。译者不详。一卷。述冥缘王七女得道之事。谓七女有一次出城游玩,于冢间见一死尸。姐妹七人绕尸三匝,涕零号哭,各说一偈,认为人命无常,应勤修福德。忉利天下凡,问七女所欲,七女所愿皆属“无想”,后皆得道果。此经与三国吴支谦译《七女经》(已收入历代大藏经)的主要内容完全相同。据历代经录记载,西晋竺法护译有《七女本经》一卷,西秦圣坚译有《七女本经》一卷,另有失译的《七女本经》、《七女经》各一卷,均佚。现敦煌遗书有收藏,或即上述四本之一。本经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误入疑伪部。
法海经
一卷,西晋法炬译。为海八德经之别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