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与时日
作者:赫西俄德
亦译《劳动与时令》、《农作与日子》、《田功农时》。古希腊诗人赫西奥德著。史诗。分三个部分,反映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社会生活。内容分别为对农民的道德劝诫,对劳动生活和创造性劳动的歌颂,对耕作季节和日常劳动生活的记叙。作品赞美劳动,把劳动视为人类生存的基础和社会的主要美德,“劳动的人才能得到神的爱护。”斥责氏族贵族不劳动,霸占土地和财产,骄奢淫逸。抨击当时社会中的欺骗和暴力、贫困和道德堕落等弊端,留恋原始氏族社会的生活和风尚。对氏族贵族的强权就是力量,暴力就是道德,提出强烈抗议。把“公正”、“正义”作为处理人们之间关系的最高道德准则,相信正义和公道终将战胜邪恶和偏私。诗中多格言、忠告和戒律,并以寓言形式表达自己的道德思考,反映了希腊社会从氏族社会向国家过渡时期自由小农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理想。
赫西俄德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权力意志
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著,1895年发表。《权力意志》是尼采的代表作。他的权力意志论,承袭了叔本华生存意志论的观点,并加以引申、扩张和改造而成的。他将叔本华无目的,无意义的单纯的生存意志赋予了“渴望统治”“渴望权力”的目的。尼采认为,贪得无厌的权力意志是万物的本原,权力是生命的意志的最高目标、最高价值和最高体现。书中阐述了权力意志不仅是有意识活动的人的本质,也是一切自然事物的本质。事物(包括人)之间的区别是权力意志的区别,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欺弱抗强的关系,强者永远靠牺牲弱者而生存,强者必然要征服、压迫弱者。强弱权力意志之争,构成了整个宇宙的全部历史过程和内容。书中明确指出:“这个世界就是权力意志——岂有他哉!”尼采的权力意志论认为社会的等级制是天经地义的。他说:“我的学说是:上等人,也有下等人。”“人是非动物和超动物,上等人是非人和超人。”他认为只有出现了超人,人类才能免于退化、堕落。这个超人有极大的权力欲和统治欲,其言论就是法律,人民必须服从他。超人又是最残暴的,他为实现权力意志可以不惜使用一切手段而不受任何良心责备。尼采的哲学观点反映了帝国主义形成时期垄断资产阶级要求采取新的统治方式的思想意识。他的“权力意志”和“超人哲学”,不但为法西斯主义提供了思想材料和理论根据,而且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现代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流派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尼采哲学中的某些观点。如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萨特就很欣赏尼采哲学;我国“五四”运动时期,一些反对旧传统、主张打倒孔家店的进步知识分子也曾评介和利用过尼采哲学。欧洲一些资产阶级民主派也曾利用尼采的思想反对权威、反对传统。因此尼采哲学的影响又是很复杂的。
井观琐言
明代笔记。3卷。郑瑗撰。郑瑗字仲璧,莆田(今属福建)人。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官至南京礼部郎中。该笔记在考证上尚有可取之处,恰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其书大抵皆考辨故实,品骘古今,颇能有所发明。如论王柏改经之非,斥《纲目》发明书法考异之曲说,辨李匡又《资暇集》解律令之误,驳史伯璿《管窥外编》言天地之自相抵牾,又摘胡三省《通鉴注》所未备。又引《宋书·柳元景传》,证魏崔浩因有异图被诛,特假史事为名,所论亦有根据。在明人说部中,尚称典核。”不过,他论文较为保守。文中竟这样贬低司马迁《史记》:“《左传》法度森严,辞气古雅而整暇不迫,马迁才豪,故叙事无伦理,又杂以俚语,不可为训。”说明他不懂文章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此外,他对明初诸家散文的评述,虽不尽妥当,但也可供治明代散文发展者参考。该笔记有《四库全书》本。
庚辛之间读书记
王国维著。王氏治学精谨,考证尤力。伦明说他“读书最精细,凡过目者,多有精密校本。所纠伪文、阐新义多谛当”(《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王国维》)。本书为著者研读《大唐六典》、《增入宋儒议论杜氏通典》、《岩下放言》、《续墨客挥犀》、《诚斋挥麈录》、《清异录》、《片玉词》、《桂翁词》、《花间词》、《尊前集》、《草堂诗余》、《董西厢》、《王粲登楼杂剧》、《隔江斗智杂剧》、《盛明杂剧初集》的札记。多记版本刊刻源流等情况,掺以读后意见,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收入1940年《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1983年上海古籍书店据以影印时更名为《王国维遗书》),凡43种,104卷。此编成于1910—1911年间,收书十五种,皆撰提要考证,有王忠悫公遗书观堂外集本。
片玉词
又名《清真集》、《美成长短句》,中国古代词集。北宋周邦彦作。邦彦词在宋时别本甚多,传世者以南宋淳熙年间强焕本为最早,分为上、下二卷。明毛晋在此本基础上辑《补遗》一卷,刻入《宋六十名家词》。另南宋陈元龙撰《片玉集注》十卷,收入《疆村丛书》。据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曹杓曾注《清真集》2卷。今不传。另有南宋陈元龙注本10卷,明毛晋得淳熙间刊《片玉词》2卷,又辑《补遗》1卷,共收词190余首,一并刻入《六十名家词》中。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吴则虞校点《清真集》。
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
简称《上谕八旗》,允禄、允礼等奉敕编纂。始编于雍正九年(1731),编定于乾隆间。有武英殿本及《四库全书》本行世。该书共13卷,约20余万字,为雍正帝胤禎在位时对八旗官员之训谕汇集。胤禛在位13年,每年所谕各编为一集。其即位之初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十二两月部分并入第一卷。这是有关八旗事务的重要文献资料,凡有关八旗之政治、经济、军事、吏治、文教、生计、礼俗、风化、宗教及日常旗务等诸方面问题无不涉及,并对各类问题均有明确指示。其体裁为编年汇集,不便之处,是诸多问题交织于一起,缺乏分类。该书如实收录了胤禛有关八旗之所有谕旨,或长或短,长者一篇训谕超过万言,如雍正四年六月初三日一条即万言以上,而短者仅三两句话。但均言之有物,不尚空谈。
尚书集传或问[标点本]
二卷。宋陈大猷 (生卒年不详)撰。其字、号均不传,两浙路东阳(今属浙江省)人。绍定二年(1229)进士,由从仕郎历六部架阁,事迹不详。大猷论《尧典》“敬”字条下,首举“心之精神谓之圣”,其学盖出于杨简。大猷先有《尚书集传》,《或问》专论前书去取诸说之故,与朱熹《四书或问》体例相同,持论与朱熹多有不同。陈大猷嘉熙二年(1238)三月《进书表》称“臣所编《书集传》十二卷,《集传或问》三卷,缮写成一十五册。”是该书本名《集传或问》,卷数当为三卷。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著录宋刻本,题“《书集传》十二卷、《或问》二卷”,是此书宋时已省称《或问》,卷数亦改并为二卷。现有元刻本,藏北京图书馆,《书集传》十二卷、《或问》二卷俱在,《总目》谓“《集传》 已佚”,不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