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与道德
作者:罗素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著。出版于1929年。分别论述了我们为什么必须要建立一种性道德、父权统治、男性崇拜、禁欲主义与罪恶、基督教的性道德、浪漫主义的爱情、妇女解放、性禁忌及在人类生活中爱情婚姻的位置等婚姻道德方面的重要问题。作者还对卖淫、试婚等问题作了分析和论证。作者认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类社会都由两个最基本的构成因素所组成,即经济因素和家庭因素,其中婚姻和家庭对于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作者运用翔实的例证证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婚姻道德的演变过程及不同民族、国家的人的婚姻道德的差异性,以及婚姻道德的内容对社会和个人两方面的影响。书中认为现代社会科技水平的提高对婚姻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特别是妇女社会地位的改善对婚姻道德影响最大。在现代社会中,如何破除旧婚姻道德的迷信,以建立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婚姻道德观乃是本书的主旨。作者还用大量篇幅论述了试婚问题,认为试婚是利大于弊的(在没有生育后代的前提下)。此外作者还就离婚,优生等问题作了阐述。最后作者从历史和道德的角度分别得出结论:我们必须以一种新的婚姻道德观来取代传统的婚姻道德观。人们将不再压抑自己的自然情感,而以男女间正常的性爱来促使健康人格的发
章节列表
升序↑猜你喜欢的书
北回归线
《北回归线》是美国作家亨利·米勒(Henry Miller)的第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也是他出版的第一本书。小说通过一个失意的美国电报公司的职员孤身来到巴黎寻求新生活而处处碰壁的故事,反映资本主义世界的重重危机。作品情节简单,主要写了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以及在巴黎参加的文化活动。此书以回忆录的形式写成,描写一位侨居巴黎、穷困潦倒的艺术家。小说的叙述者虽然是作者自己,却以作者第二位妻子琼的故事和作者自己30年代初在巴黎的经历为素材。主人公在当教员期间感到生活枯燥乏味,因而陷入了精神总崩溃的边缘。米勒旨在通过诸如工作、交谈、宴饮、嫖妓等超现实主义的夸张、变形的生活细节描写来揭示人性,探究青年人如何在特定环境中将自己造就居艺术家这一传统西方文学的主题。
斯未信斋杂录
本书不分卷,徐宗干撰。所著「斯未信斋文集」「杂录」之部,凡六卷。卷一:「用静吉轩随笔」,大体为清道光二十一年记官山东时事。卷二:「南台精舍随笔」,大体为二十三年记官四川时事;「小浣霞池馆随笔」,大体为二十四年记官漳州时事。卷三:「垩庐杂记」,为二十六年记丁母忧回里追忆旧事及新见闻事,卷四:「丁戊随笔」,为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记赴台湾道旅途事;「斐亭随笔」、「君子轩偶记」、「退思录」,均记在台湾道时事。卷五:「壬癸后记」、「癸丑日记」,大体亦均记在台湾道时事。卷六:「甲乙日记」,记台湾道卸任内渡前后时事,「丙辰日记」,大体记咸丰六年在豫、皖协剿「捻匪」时事;「归日续记」,为九年浙藩解组以后,同治元年出任闽抚前之记事。各篇中在台湾所记者,内容不尽属台湾事;非在台湾所记者,内容亦有提及台湾事。本书舍其与台湾完全无关之卷一「用静吉轩随笔」与卷二之一「南台精舍随笔」两篇外,余均尽行收录;但因有所割舍,删去卷次,顺序以篇题编目,计十一篇。
补红楼梦
长篇小说。清佚名撰。四十八回。作者原署“嫏嬛山樵”,于第一回中又自称“著《参同契》者之裔”,故知其姓魏,余不详,此书系曹雪芹《红楼梦》续书之一。自序撰于嘉庆十九年(1814),成书当在此时。书从黛玉死日写起,言其阴魂飘飘,进入太虚幻境,与贾府死去的诸多人物相遇。宝玉留发还俗,贾府赦罪,贾兰、贾环中举,平儿生子。后贾府重兴,又一番繁荣景象。原书中人物,特别是死去之人一一登场,各自了却生前遗事。书写阴阳两世,两世人物又时有往还。林林总总,颇具规模。此书极少猥亵描写,文笔简洁。虽不脱大团圆结局的套子,描写人物却不乏生动、逼真。人或评曰:“一缕清思蟠天际地,言欢则笔随春涌,叙悲则声与泪俱,破空而来,破空而去,正使千古情人留有余不尽之想。”(《<增补红楼梦>槐眉子叙》)。评价切构思实际。有嘉庆二十五年序刻本,一九八八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李凡点校本。
梦月轩诗钞
清 张玉纶撰,诗集
孔子与儒家哲学
梁启超著,《孔子》写于1920年,不仅论述了孔子的事迹、孔子提纲,还谈了孔学与《易》、《春秋》的关系,可谓对孔子学说做了明晰的阐释,将我们引入孔子思想的殿堂。《儒家哲学》收录了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关于儒学的深入浅出的讲演稿。他围绕学术界及读者所关注的重点问题,讲述了儒家发展的历史。尤其是他注重哲学与经学的结合,关注哲学与人生的联系,讲述中常洋溢着充沛的感情,因而极具感染力。他出入于学问与社会之问,讲述简洁明了,观点明确新颖,常有发前人所未发之见。对于儒家哲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从儒家哲学、儒家政治哲学和儒教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儒家哲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大宝积经论
梵名Maha^ -ratnaku^t!a-dharmaparya^ya-s/atasa^hasrika^-parivarta-ka^s/yapa-parivarta-t!ika^ 。凡四卷。安慧着(据西藏译本),北魏菩提流(留)支译。此论虽名为大宝积经论,然并非唐代菩提流志所编译之大宝积经全经一二○卷之释论,而仅是第四十三会普明菩萨会(即‘古宝积经’)之注疏。本论内容初揭出归敬偈二颂,其次论释‘宝积’之名义,盖宝积一经摄尽一切大乘法中,如来为诸菩萨所说各种邪行、正行等十六种相差别之说法,故称‘宝积’。其后就原经文,以问答体详释原经之文义。本论所论释之普明菩萨会另有三种异译本,于四种译本中,本论博采四本,而以大宝积经第四十三会之普明菩萨会为主。本论另有西藏译本,收于丹珠尔经疏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