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面人
作者:雨果
长篇小说。法国雨果著。以克伦威尔起义被镇压后的英国社会为背景。主人公英伯伦原为克伦威尔的追随者克朗查理勋爵之子。按国王密令,自幼就被拐卖儿童的骗子带走,并遭毁容摧残,成为丑怪畸型的“笑面人”。不久被善良的老年流浪艺人乌尔斯收为义子,并与其收留的瞎眼姑娘杰娅相爱,以卖艺为生。后因偶然机会恢复了他的勋爵爵位。他借此机会,在议会发表揭露贵族的丑恶和预言革命将要到来的激昂演说,同时拒绝接受爵位,回到患难与共的伙伴中,在杰娅病重去世后,投海而死。小说赋予主人公以强烈的反抗意识,并将杰娅的纯洁善良与公爵夫人约瑟安娜的残暴凶狠形成鲜明对照,表现了作者申张正义、否定黑暗现实的浪漫主义激情。
章节列表
升序↑猜你喜欢的书
清史九讲
本书是内藤湖南在京都大学任教期间,于1911年和1915年所做两次演讲的内容。1911年,正值清朝风雨飘摇之际,作者从兵力、财政、思想三个方面,对清朝何以走上末路做出了精辟深刻的分析,并对中国此后的命运进行了大胆而理性的预测。1915年,中国已进入民国时期,作者再度梳理清朝历史,从政治谈到艺术,纵横经学、史学、文学,详人之所略,略人之所详,绘出一幅包罗万象、与众不同的清史全貌。听内藤湖南讲历史,听一段尘封的往事,得一种崭新的领悟,展卷始知历史竟还有这般读法,研究原还有那般做法。
太清风露经
太清风露经,题无住真人撰。一卷。《道藏阙经目录》着录,通常皆以为已佚,北京图书馆发现藏本,据考证,为元代《玄都宝藏》刊本。现已收入《藏外道书》古侠道书类。经文凡十五章,章名分别为自序、名位、大通、姑盈、自石、玄门、玉庐、大总、空谷、诚、洗涤、虚无、辨惑、治病。书中所论为吸风饮露之道。其自序章云:「夫长生之法其门不一。若乃金石草木采炼有功,神形疲劳,法又不贵。其吸风饮露之道,不离一室,不逾一日。首尾终始,数言便毕。」后面各章述其法,但辞颇隐晦。大抵以鼻口吸引风露,闭气数息,「似漱非漱,如浴非浴,风以导神,露以润屋。欲安神而兼屋,习风露而绝谷」,如此可达于「灵源不散身长在」之境。末章载以呵、吹、咽、嘘、呼、吸六气治病之法,似出于唐代。
三天内解经
三天内解经,原题「三洞弟子徐氏撰」,此人乃南朝刘宋时天师道信徒。二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上卷主要论述太上道君化生及降世传道故事。宣称大道原出于虚无,后化生为道德丈人,号称「太清玄元无上三天无极大道」。大道化生玄元始三气,三气化生玄妙玉女,玉女生老子。老子布三气而生天地人三才,又出三道以教民:中国奉无上大道。胡国奉佛道,楚越奉清约大道。后因「下古僭薄,妖恶转兴,酌祭巫鬼,真伪不分」,太上遂以太平道经传付琅玡干吉、蜀郡李微。至汉世「群邪滋盛,六天气勃,三道交错,疠气纵横,医巫滋彰」,太上于顺帝汉安元年(142)新出「正一明威之道」,传授张道陵,使教化民众。又称魏晋时有清水道,为张天师家奴所传。以上虽属神话,但其中亦透露早期太平道、天师道等民间教团产生、演变之历史。经文下卷述修道理论,大抵以老子《道德经》为本,劝人恩真念道,坚固根本,存守道气而不失其源,则可长生不死。又论述「斋直」,认为「斋直应是学道之首」,可使人外不染尘垢,内则五脏清虚,降真致神,与道合一。又批评当时小乘道士「所佩符箓极多,朝礼拜数甚少」;「口辞争竟,内思不专」。此书对南朝陆修静改革天师道,颇有影响。
唐祝文周四杰传
长篇历史小说。程瞻庐著。大众书局1932年初版。作品共100回,以唐伯虎卖身相国府、追求丫环秋香的故事为主,同时描写了周文宾和王秀英,文徵明和杜月芳、李寿姑的几桩姻缘以及祝枝山的巧谋妙算;情节生动曲折,充满趣味,基本取自苏州评弹《三笑》和有关民间故事。行文流畅自然,诙谐风趣,有才子格调。
瑶石山人稿
明诗别集。黎民表(字惟敬)著。根据陈文烛序可知,黎民表生前,镇江钟太守曾为其刻过诗集。此刻本今已不存。《瑶石山人稿》乃是黎民表去世后,其子黎君华重新编辑,于万历十六年(1588)梓刻之,并请陈文烛作序。除开头有3篇赋外,余皆古近体诗,凡16卷。今存有万历刻本。《四库全书》著录。黎民表诗颇负盛名,甚受诗论家推重。胡应麟《诗薮》评论:“诗之晚年弥工者,黎惟敬(民表)、欧桢伯(大任)皆岭南巨擘也。惟敬近体,深靓庄严类公实(梁有誉),而老健过之。”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则认为:“瑶石诗,读之似质闷,而实沉著坚韧。元美所取续五子,无愧大小雅材者,仅此一人而已。”《四库全书总目》也说,他的诗作“虽错采镂金,而风骨典重,无绮靡涂饰之习,盖与太仓(王世贞)、历下(李攀龙)同源而派稍异。”陈田《明诗纪事》则进一步分析道:“竹垞(朱彝尊)评瑶石诗似质闷而实沉著坚韧,此第论五古一体耳。集中五律精深华妙,七律风调流美,五绝精微淡远。岭南当时诗家,梁、欧、黎三人,工力悉敌,公实质地较优,而中道夭折。桢伯、瑶石享中寿,故成就有不同耳。”
古诗源
诗总集。清沈德潜撰。十四卷。德潜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洲(今苏州)人。一生困于场屋,年七旬始得进士,高宗称之为“老名士”,命值上书房,擢礼部侍郎。他为叶燮门人。论诗主格调,拘于“温柔敦厚”的“诗教”,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少数篇章也反映人民疾苦。此书选收自上古至隋代诗歌七百余首,唐以前一些著名诗篇(除《诗经》、《楚辞》外)多被选录。原刻本今存《四部备要》排校本,通行本为1957年文学古籍刊行社、1963年和1977年中华书局排印、重印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