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论

作者:恩格斯
反杜林论

副标题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恩格斯写于1876年9月至1878年6月,是一部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最有名的经典著作,是作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思想斗争的直接结果产生的。19世纪70年代,杜林在社会民主党人中的影响相当大,他冒充社会主义行家和改革家,向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挑战。到1875年初,杜林体系的传播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程度,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恩格斯写了这部著作,对唯物辩证方法和科学世界观作了连贯的阐述。在哲学方面,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形而上学,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物质和运动、时间和空间、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自由和必然等基本观点;论证了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揭示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国家、道德和法的阶级本质。在政治经济学方面,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观点,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特别是剩余价值理论;指出革命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产婆。在社会主义方面,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理论,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经济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并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作了论

猜你喜欢的书

给青年诗人的信

给青年诗人的信

殿堂级桂冠诗人里尔克写给青年诗人的信,关于诗歌、人生、孤独、自我、职业,诗意对谈;一个对生活、历史和自然始终保持“古老敌意”的诗人,一段诗人与诗人诗心交融的佳话;这已经不是一本新书了,当你拿起它时,它早已被无数诗人或准诗人,总之是热爱诗和美的人们读过、感叹过;沉钟社诗人冯至1931年经典译本,十年再次完整呈现。可能你已经等了太久,现在它来了;全书经译者冯至先生之女冯姚平女士校正,师承自冯至先生的翻译家韩耀成先生提供专业指导;沉静、忍耐、体验、孤寂,比诗更像诗的十封信,你我都是青年诗人。

数度衍

数度衍

中国清代数学书。方中通撰,共24卷,附录一卷。成稿于顺治辛丑(1661),但到康熙丁卯(1687)才刊刻于广东思州。全书二十三卷,分订八册。大致内容如下:卷首:数原、律衍、几何约、重学解;卷一:珠算;卷二、三:笔算;卷四:筹算;卷五:尺算;卷六至卷八:勾股章;卷九至卷十四:少广章;卷十五:方旧章;卷十六:商功章;卷十七至卷十八:差分章;卷十九,均输章;卷二十:盈朒章;卷二十一:方程章;卷二十二:粟布章;卷二十三:九章解法。书中对清初流行的“四算”,介绍较详。其弟中履在序中说:“合四法而论其长,则珠之加减,笔之除,筹之乘,尺之比例”。正确地指出了“四算”之长。其内容以西法为主,杂以中法,大抵集辑诸家之长,而增损润色,衍为此编。对“珠算”专写一卷,其内容有:加法、减法、因乘法、因乘定位法、定身因乘法、归除法、无除法、撞归法、归除定位法、定身归除法、商除法、折半法、乘除捷法、流法、乘除新法。后附“正珠乘除新法”。其中“乘除新法”,为“金蝉算”之发展,增加了五倍折半法。“正珠乘除新法”,系其子方正珠创立的方法,实乃今日之补数乘除法。

南京血祭

南京血祭

长篇小说,阿垅著。《南京血祭》原名《南京》,是阿垅写于1939年的报告文学体长篇小说,是一部有关南京大屠杀和南京保卫战的纪实作品。由于种种原因,该作品直到1987年12月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首次出版。该书是一部为南京之战雪耻的奇书。作者以自己的参战经历写下了这部长篇纪实小说,是第一部纪实南京大屠杀和南京保卫战的史诗般的作品。这部充溢着血与火、悲愤与抗争的作品依然深深震撼着所有热爱和平的人民。《南京血祭》从全民抗战角度,正面描写中国军民浴血奋战,是当时的填补空白之作,也是对当时效力军国主义、美化侵略罪行、杀人不见血的日本“笔部队”的愤懑反击之作。作者是以带血的写作向世界宣告:“我不相信,‘伟大的作品’不产生于中国,而出现于日本;不产生于抗战,而出现于侵略!”

大江东去

大江东去

《大江东去》是著名小说家张恨水的抗战三部曲之一,1940年连载于香港《国民日报》,1943年出单行本时又作了改写。小说描写一位青年军人,由于战争,妻子离他而去,家庭遭到破坏。书中还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保卫中华门战斗及日军屠杀南京平民的血腥暴行;给侵略者嗜血成性的罪恶作了活生生的纪录。《大江东去》可能是最早把南京屠城反映出来的文艺作品。

刘铬传抚台前后档案

刘铬传抚台前后档案

本书不分卷,据台湾省立博物馆所藏清季光绪年间恒春、彰化两县部分档案整理刊行。此一档案,一般通称「刘铭传抚台档案」;但实际上全部档案有起自光绪二年并有至于二十一年台湾沦日前不久者,综计先后历时十有九年;虽其中以刘氏抚台期间(光绪十一年至十七年)文件为多,而外此者亦达四分之一左右。因此,改题今名。原藏档案分类整理编目,今改按各官署发文日序排比。全部共一百六十个文件,大体为台湾(南)府(或道)转行办理或知照各案。其内容以设防、抚番、建省、人事等案为多,清赋、理财、邮电、矿务、洋务等次之,樟脑、鸦片及风化等又次之。书末,又收入「皇朝道咸同光奏议」中刘氏有关台湾折片(与第二七种「刘壮肃公奏议」较,知专集己由编集者酌加润饰或删略,并非原本面目)与前未经见之沈葆桢折片八件作为「附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

亦称《金刚经注解》。佛典注疏。明宗泐、如玘奉敕撰。一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注释书。成书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内容为两部分,先明《金刚经》五重义:一初释法名、二辩实相体、三明无住为宗、四论断疑为用、五判大乘为教相;后依经文顺次注释,注文前加“注”字。自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始,将经文分为二十七段,谓之“二十七疑”,每一疑加一标题,再一一予以详释。见载于明《永乐南藏》、《永乐北藏》及《嘉兴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