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夏天
作者:西蒙诺夫
被誉为“全景式”长篇小说的奠基者康·西蒙诺夫是苏联著名作家,他擅长表现恢弘的历史场景和深厚的人生哲理。本书是他的三部曲长篇小说《生者与死者》系列的第三部分,描写了1944年夏天苏联红军解放白俄罗斯的战役。小说描写1944年6月谢尔皮林指挥 的集团军参加解放白俄罗斯的战斗。在这部小说中,作 者大写苏军各种新式武器装备和源源不断的补充兵力, 有的地方直接炫耀红军的武力,同时又大写德军尸横遍 野的惨状,极力渲染战争后期即将来临的欢乐的胜利气 氛。小说明确告诉读者,在白俄罗斯战役粉碎了德军 “中央”集团军群以后,谁将获胜的问题已不复存在。同 时还嘲讽了在白俄罗斯战役前夕盟军打响的诺曼底战 役。西蒙诺夫将苏德战场上的战役与盟军进行的战役 进行了鲜明对比,以强调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 重大作用。西蒙诺夫的三部曲于1974年获列宁文艺奖金。前 苏联评论界认为,三部曲描写了“整个伟大卫国战争事 件”;主人公谢尔皮林是一个“光辉的形象”,是“勇敢的 坚强的军人形象”。在描写伟大卫国战争的前苏联文学 作品中,西蒙诺夫的三部曲占着特殊的显著的地位。
章节列表
升序↑-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一〇
- 一一
- 一二
- 一三
- 一四
- 一五
- 一六
- 一七
- 一八
- 一九
- 二〇
- 二一
- 二二
- 二三
- 二四
- 二五
- 二六
- 二七
- 二八
- 二九
- 三〇
- 三一
- 三二
- 三三
- 三四
- 三五
- 三六
- 三七
- 三八
- 三九
- 四〇
- 四一
- 四二
- 四三
- 四四
- 四五
- 四六
- 四七
- 四八
- 四九
- 五〇
- 五一
- 五二
- 五三
- 五四
- 五五
- 五六
- 五七
- 五八
- 五九
- 六〇
- 六一
- 六二
- 六三
- 六四
- 六五
- 六六
- 六七
- 六八
- 六九
- 七〇
- 七一
- 七二
- 七三
- 七四
- 七五
- 七六
- 七七
- 七八
- 七九
- 八〇
- 八一
- 八二
- 八三
- 八四
- 八五
- 八六
- 八七
- 八八
- 八九
- 九〇
- 九一
- 九二
- 九三
- 九四
- 九五
- 九六
- 九七
- 九八
- 九九
- 一〇〇
- 一〇一
- 一〇二
- 一〇三
- 一〇四
- 一〇五
- 一〇六
- 一〇七
- 一〇八
- 一〇九
- 一一〇
- 一一一
- 一一二
- 一一三
- 一一四
- 一一五
- 一一六
- 一一七
- 一一八
- 一一九
- 一二〇
- 一二一
- 一二二
- 一二三
- 一二四
- 一二五
- 一二六
- 一二七
- 一二八
- 一二九
- 一三〇
- 一三一
- 一三二
- 一三三
- 一三四
- 一三五
- 一三六
- 一三七
- 一三八
- 一三九
- 一四〇
- 一四一
- 一四二
- 一四三
- 一四四
- 一四五
- 一四六
- 一四七
- 一四八
- 一四九
- 一五〇
- 一五一
- 一五二
- 一五三
- 一五四
- 一五五
- 一五六
- 一五七
- 一五八
- 一五九
- 一六〇
- 一六一
- 一六二
- 一六三
- 一六四
- 一六五
- 一六六
- 一六七
- 一六八
- 一六九
- 一七〇
- 一七一
- 一七二
西蒙诺夫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国家与革命
苏联列宁著。中译本由中央编译局据《列宁全集》俄文第4版译出,人民出版社1975年单行本。《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写于1917年。全书6章。第1章,阶级社会和国家。主要阐述了国家的起源、特征和作用,揭示了国家的本质,指出资产阶级国家不会自行消亡,充分肯定了暴力革命的作用和意义。第2章,国家与革命,1848—1851年的经验。列宁以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的主要著作为依据,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第3章,国家与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马克思的分析。着重论述马克思对巴黎公社经验的总结,阐述了无产阶级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用公社式的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取而代之的思想。第4章,续前,恩格斯的补充说明。主要依据恩格斯对巴黎公社经验的补充说明,进一步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第5章,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列宁依据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基本理论,深刻论述了共产主义发展与国家消亡之间的关系,强调过渡时期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阐明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第6章,马克思主义被机会主义者庸俗化了。主要指出考茨基、普列汉诺夫竭力回避无产阶级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结果产生了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现象。全书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反动国家观,对全世界无产阶级为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权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山集
诗文别集。十卷。明康海撰,清孙景烈编。刊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对山集》分文体编次:卷一、策,卷二、书,卷三、卷四、序,卷五、记,卷六、碑,卷七、墓志,卷八、墓志、铭、祭文、行状,卷九、赋、琴曲、四言诗、五言古诗,卷十、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律诗、五言绝句。计文八卷,诗二卷,共为十卷。康海是“前七子”的重要成员。提倡复古运动,反对当时台阁体的那种雍容典雅、空洞无物的文风,并强调独创。从内容上看,《对山集》中有不少抨击时政、关心人民疾苦的作品,有一定的价值。但由于受刘瑾事件牵连而罢官,使得他的后期创作受到影响。一些作品情调低沉,特别是诗歌流露出更多的消极颓废情绪,缺乏积极意义。有的作品力图效仿杜甫直抒胸臆的特色,任情挥洒,缺乏锤炼,情是真情,但艺术上却有不足处。给人的感觉是率真冗长,似乎是不经意而成的作品。由于康海强调创作要有真情,同时又注意独创性,所以作品仍能逸气往来,翛然自异,比起李梦阳等人的摹拟、剽窃来显得高明多了。康海诗文集的版本较多,明代有张太微的选本和万历年王世懋的选本。清代有《康对山先生集》,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马逸姿重编四十五卷本;《对山集》,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孙景烈编十卷本,卷首有明万历九年王世懋所撰《对山集原序》,此本较完善。《四库全书》著录即此本。十九卷。此集为张太微所编。《对山集》又有孙景烈删定十卷本,已收入《四库全书》。其集自明以来有四种刻本,既明张太微选本、王世懋选本、清马氏康熙中编全集本及乾隆二十六年(1761)孙景烈删定本。而十九卷本较完备。此集今有明嘉靖间刻本传世,现藏北京图书馆。
周易禅解
明释智旭撰。十卷。明崇祯十四年(1641)释通瑞刻本。此书卷一至卷七解六十四卦,卷八、卷九解《系辞》以下诸传,卷十附《图说》八篇。《自序》称:其书“以禅入儒,务诱儒以知禅”。故通释《周易》经传,皆援禅理以为说,并名书曰《禅解》。该书为明人北天目道人藕益智旭著,列在萧天石主编的禅宗丛书之中。
新西游记
章回小说。题“冷血撰”,疑即近代陈冷。五回。叙唐僧师徒四人成正果后一千三百年,出来考察新教,结果到上海后,看到许多新事物,闹出许多笑话。如想进饭馆却进了报馆,将报纸当菜单。又把电灯当星星、月亮,还上烟馆吸上鸦片烟,等等。有宣统元年(1909)小说林社铅印本。
江苏省通志稿都水志
宣统元年(1909)始修,由江苏通志局主持,缪荃孙任总纂。都水志。江苏黄河、淮河、运河、江圩、海塘各工,甲于各省。咸丰以后,黄河北行,而郑工之决,南方仍受其累。若仪名以河渠沟洫,不能包括江海各工,今拟名都水志。凡堵筑堤堰闸坝圩塘各工涉河淮江海运河者,皆以类分录。其他小水治绩,则入水利,如疏浚等。几见史志及明清会典,新旧省府州厅县志者,均皆酌录。
弥勒上生经述赞
弥勒上生经述赞,卷一,不全。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