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故事
作者:三岛由纪夫猜你喜欢的书
黑暗降临
这部非虚构小说源于一百多个德国人匿名的陈述,他们代表着纳粹时期集中营外面的世界。这一切都是事实,没有一个故事是杜撰的。这里既没有由一小群手握大权的无赖所犯下的令人发指的罪行,也没有由一小群有理想的德国优秀人物做出的英雄壮举。因为无论罪行和自我牺牲都不构成主流,而只是特例——这些特例在希特勒先生的第三帝国里并不比在世界其他地方更加罕见。于是,本书只讲述真正的普通人的故事。这些人并不比其他人更有权力,也不比其他人更有英雄气概;既没有特殊悲惨的境遇,也不是十恶不赦的恶棍。他们是农民、医生、老师、牧师、作家、杂货店老板,甚至盖世太保,这些普通人的际遇代表着最真实的纳粹德国……
五经文字[四库本]
字书。唐张参撰。3卷。书成于唐大历11年(公元776年)。该书收集经典中的疑文互体,并参考许慎《说文解字》、吕忱《字林》、蔡邕《石经》及陆德明《经典释文》等,刊正谬失,辨其异同,相承隶省,引而伸之,共收3235字,依偏旁分160部,以类相从。书中每字之下标有反切,多本陆德明《经典释文》,以正音读。张参于该书自序中批评了当时“务于取人之急,许以所习为通,人苟趋便,不求当否”的弊病,明确提出“字失六书犹为小事,五经本文荡而无守”的字学观点,从而阐明《五经文字》之编纂“为经而不为字”的宗旨。故“自非经典文义之所在,虽切于时,略不集录。”所收字不合常体者,则写明出处,以为证据。如“樝,侧加反,又作祖,见《礼记》。”“桃,桃,上《说文》,下《石经》”。《五经文字》刻于长安太学孔庙壁。太和(827-835)间,齐暤、韦公肃等改用木版,选择擅长书法的人缮写后悬在堂上,后又改为石刻,至北周时雕印成书。现在流行的有与《九经字样》同函的扬州马氏丛书楼刻本。
纂得确二集
予曾将人事之好歹,两两并列,撰书一卷,令伥伥者读之而知所趋避矣。年来复见人之言行举止,不当于理,而犯天人之恶者,比比皆然。因又另续十类,各以“惜”字贯首。要知“惜”者,有怜爱痛惜之义存焉。惟人不知此“惜”也,所以易染种种过愆。其于言语,尤为更甚,是以书内《惜官》之条独多,愿读者俱加自惜。予知今后有益于身心世道者,又更多矣。但予自愧何人,敢于上续东坡诸才子之貂,一而复再,诚不知羞耻之至也。天基石成金撰。
海滨故人
中篇小说。庐隐著。初载于1923年《小说月报》第14卷第10、12号。初收于1925年7月上海商务印书馆版小说集《海滨故人》,是作者的代表作。作品描写露沙、玲玉、莲裳、云青、宗莹等五个女青年曾在海边相聚欢乐,后来当她们旧地重游,露沙已经远去,彼此离情悠悠,空自叹息。她们苦苦地探索人生,提出了“人生到底作什么”的问题,深感社会的恶浊,人生的干枯,人心的险恶。全篇充满感伤情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女知识青年在旧社会所受的压迫,同时也反映了她们思想上的软弱性。正如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所指出的:她们“几乎全是一些‘追求人生意义’的热情的然而空想的青年在那里苦闷徘徊、或是一些负荷着几千年传统思想束缚的青年在狂叫着‘自我发展’,然而他们的脆弱的心灵却又动辄多所顾忌。”其中露沙的原型是作者自己,借此,作者尽情披露了自己的心踪,作品文笔美丽,感情热烈,写得亲切自然,但结构欠严谨。茅盾认为: “在反映了当时苦闷彷徨的站在哀乐主义边缘上的青年心理这一点看来, 《海滨故人》及其姐妹篇是应该给与较高的评价的。”
大乘密严经疏
大乘密严经疏,四卷,唐法藏撰,缺卷一。
圣妙吉祥真实名经
元土藩沙门释智能译,前有文殊菩萨发菩提心愿文,中明五智勇识真实名句,后有文殊一百八名赞,又文殊赞,哀请摄受偈,发愿偈,六波罗密偈,回向文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