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罗伦萨史
作者:马基亚维利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思想家、著名史学家马基雅弗利著。马基雅弗利出身于佛罗伦萨的没落贵族家庭,毕业于佛罗伦萨大学。1498—1512年间,任佛罗伦萨“十人委员会”秘书长,负责共和国的防务和外交事宜。1512年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复辟,马基雅弗利一度遭到监禁,逐出政界。获释后,寓居乡村,专心著述。1520年重被起用,任佛罗伦萨大学历史编纂,编修官史。同年,该校校长红衣主教裘里奥·美第奇为给其家族树碑立传,聘请马基雅弗利撰写一部佛罗伦萨史。 《佛罗伦萨史》完成于1525年。全书共8卷,所叙史事始自日耳曼蛮族入侵,止于1492年劳伦左·美第奇之死。第1卷,追述中世纪早期意大利的概况。第2—4卷,记述1434年以前佛罗伦萨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最后4卷,记述1434年以后佛罗伦萨的发展变化。1982年,李活根据纽约科洛尼尔出版社1901年英译本修订版译成中译本,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从佛罗伦萨工商业集团的利益角度,通过历史叙述阐明作者的政治主张。作者把古罗马和14、15世纪时的佛罗伦萨作对比,指出:佛罗伦萨当时不能统一意大利的根本原因在于贵族与平民之间争持不下,贵族与贵族之间勾心斗角、互相倾轧,国力为之虚耗。若能把消耗在内讧中的力量集中起来,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努力,那
章节列表
升序↑马基亚维利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爱与生的苦恼
《爱与生的苦恼》精心选取了九篇叔本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了翻译。叔本华认为人生的痛苦是经常的,幸福是暂时的。 《爱与生的苦恼》围绕“爱”与“生”两方面,阐述人生中的真理与矛盾。叔本华在书中对人生存在的很多现象提出异议,对两性关系也持悲观看法,但他所说的也都存在于现实之中。在当今社会,对于越来越缺少幸福感的人们来说,这本书可以成为一个指南针,指引读者审视自身,帮助读者从欲望之中解脱出来。 《爱与生的苦恼》也是叔本华论文集中具有分量的作品,他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当代欧美的哲学思想。在叔本华对爱情、意志、性格、遗传、生死、厌世等观念的阐述中,人们能清晰地了解到生命问题核心的内容以及对宇宙现象根本的解答。虽然叔本华的观点有些悲观,但我们不能因为悲观,就选择逃避。我们要面对人生中的各种问题,积极地解决它们。
宾客聚集别墅
《宾客聚集别墅》是俄国作家普希金在1828-183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据说,当年托尔斯泰在写那部(安娜·卡列尼娜》时,一直为作品的开头绞尽脑汁。偶然间阅读了普希金的一篇小说《宾客聚集别墅》的开头,触动了他的创作灵感。他立即提笔写出了《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并且以这个开头为枢纽,源源不断地写出了后面的故事。
忠愍集
宋代诗文别集。李若水撰。《直斋书录解题》卷17著录为《李忠愍集》12卷,其“后二卷为附录”。《宋史·艺文志》作《李若水集》10卷,盖略其附录仅称其文。明代焦竑《国史经籍志》卷5尚载《李若水集》12卷。后其书不传,惟《永乐大典》存其诗文。清代修《四库全书》时,从中辑出其作品,编为3卷。卷1有札子5首、表7首、启5首、书4首、序1首、说3首、铭1首;卷2为古体诗58首;卷3为近体诗62首。后附录诰词及其子李淳跋。跋云“蜀中刊行其书时,秭归费守枢为先公作文集序”。今费序已佚。卷首有赵希齐庆元四年(1198)所作序。据《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称此书除自《永乐大典》辑出本,尚有影宋钞本。《直斋书录解题》称其“诗文虽不多,而诗有风度,文有气概。”《四库全书总目》亦称“其诗具有风度,而不失气格。其文亦光明磊落,肖似其人。”
医法圆通
综合类著作。清郑寿全撰。四卷。成书于同治十三年(1874)。首论用药弊端,倡治病辨证之理全在阴阳虚实四字,告诫医者深究医理,切莫做庸医杀人。后分症详述辨治之法。卷一、二为杂病、妇、儿等科; 卷三、四为伤寒、时病及杂论。所论宗仲景之学,且多有独自见解。如提出失血者正气实者少,反对概用泻火凉药。所绘六经病用药图简捷明了。全书以医论为主,结合临证心得辨析病机及治法宜忌,对临床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同治十三年成都刻本,光绪十三年(1887)五福堂刻本,重庆中西书局铅印本。
阿毗昙心论
梵名Abhidharmahr!daya -s/a^stra 。凡四卷。略称心论。印度法胜造,东晋僧伽提婆及慧远合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以发智论、六足论为基础的说一切有部,因大毗婆沙论之编集而确立了说一切有部之立场。由于大毗婆沙论太博大,法胜遂于西元二五○年将该书浓缩为二五○偈,为说一切有部重要论书之一。对小乘佛教基本概念如有漏、无漏、色法、十八界、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等进行论释。计分为十品,即:界品、行品、业品、使品、贤圣品、智品、定品、契经品、杂品、论品。于印度,此论之研习曾盛行一时,其释论亦有数部。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僧伽提婆译为中文,十六年慧远整理成四卷。异译本有北齐那连提耶舍与法智共译之阿毗昙心论经六卷、刘宋僧伽跋摩等译之杂阿毗昙心论十一卷,皆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
众许摩诃帝经
梵名Maha^sammata -ra^ja 。凡十三卷。宋代法贤译。又称众许摩诃帝释经。收于大正藏第三册。为佛陀之传记,叙述释种之由来、释尊之一生,以至乌波梨归佛之事迹。经题‘众许’为劫初王三摩达多(梵Sammata )之意译,摩诃帝(梵maha^ra^ja ),大王之意。此经与唐代义净所译之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一至卷九同本。佛在迦毗罗国,释众欲闻过去种族之事,佛敕目连说之。次叙摩耶及摩贺摩耶生缘,次叙降神因缘,阿私陀占相因缘,童子时学书学射等缘,耶输陀罗等三夫人缘,出家因缘,成道因缘,初受商主布萨婆梨迦食石钵因缘,度五比丘因缘,度耶舍因缘,度彼四友因缘,度五十人因缘,度六十贤众作优婆塞因缘,度难那及长女作近事因缘,度三迦叶波因缘,受民弥娑啰王请因缘,给孤长者请佛因缘,舍利弗议论降伏外道因缘,立祇园名因缘,化迦罗城因缘,乌波梨出家为上座,众释礼足,并说其往昔因缘。本经之特色,为汉译佛传中唯一属于西藏系者,然地名、人名之固有名词皆梵语之音译;另外本经系由释迦佛俗家之家系说起,不举过去七佛乃至千佛之法系,不举释迦佛之本生谭等,亦为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