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秦汉史

作者:费正清
剑桥中国秦汉史

《剑桥中国秦汉史》原为费正清、崔瑞德共任全书主编的《剑桥中国史》的第1卷,于1986年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卷16章,分别执笔的学者大都对章节论述的范围有长期深入的研究。例如第1章《秦国和秦帝国》的作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退休教授卜德,30年代即已出版《中国的第一个统一者》一书;第3章《王莽,汉之中兴,后汉》的作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毕汉斯,著有《汉朝的中兴》;第6章《汉朝的对外关系》的作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余英时,著有《汉代的贸易和扩张》;第9章《秦汉法律》的作者荷兰莱顿大学退休教授何四维,著有《秦法律残简》、《汉法律残简》;第7章《政府的结构与活动》、第12章《宗教和知识文化的背景》等的作者英国剑桥大学东方学院鲁惟一博士,著有《汉代的行政记录》、《通往仙境之路》等书,诸如此类,不遑枚举。还有的学者,如法国法兰西学院的戴密微、日本东京大学退休教授西嵨定生等,更是大家所熟悉的。因此,本卷的作者阵容在西方学术界可称极一时之选,这部书也可谓西方研究中国秦汉史的结晶。

猜你喜欢的书

米德尔马契

米德尔马契

《米德尔马契》是英国作家乔治·艾略特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72年。该书中有两条贯串其中的主线:一为少女多萝西娅的婚姻悲剧与理想的破灭,一为青年医生利德盖特爱情与事业的双重挫折与失败。在这两大主线之中,作者运用了对比、平行以及重复等多种描写手法,从而将两条主线交织在一起,把书中的众多人物,如费瑟斯通、布尔斯特罗德、高思一家等男女主人公悲欢离合的人生写进小说,突出了“社会挫败人”这一大主题。作品围绕这两个想造福于社会的青年在事业、婚姻上的悲剧,全面勾勒了一幅英国地方生活的画卷,表现了“社会挫败人”和理想遭破灭的主题。作者善于运用对比、对称、平行、重复等手法以及大段的议论,刻画人物的复杂性格,而且心理分析细腻,环境烘托典型,对后世心理小说的发展颇有影响。

荒漠甘泉

荒漠甘泉

美国考门夫人(Mrs Cowman,1870—1960)著。1920年出版。以日记体讲述作者的灵修体验。《荒漠甘泉》以圣经经文为据,摘录了考门夫人所喜爱的司布真、马德胜、爱德华兹等多人的著述或语录,结合作者的经历思考,书写了一年的读经心得和人生感悟,同时汇集了大量布道、宗教著述和圣诗的片言只语。贯穿全书主题的是信心和爱心。

应斋杂著

应斋杂著

宋代诗文别集。6卷。赵善括著。全集以奏议书启为主。《四库全书总目》说:“宋人奏议,多浮文妨要,动至万言,往往晦蚀其本意。善括所上诸札,率简洁切当,得论事之要,如论纷更之弊,纠赏罚之失,皆深中时弊。”其词与辛弃疾唱和甚多,风格豪迈,和辛词十分相似,如〔水调歌头〕《渡江》写到镇江后,面对长江抒发怀古之情,上片从极目所见转而写个人身世之悲,下片则抒发爱国激情:“问兴亡,成底事,几春秋。六朝人物,五胡妖雾不胜愁。休学楚囚垂泪,须把祖鞭先著,一鼓版图收。惟有金焦石,不逐水漂流。”诗如《金陵有感》中有“谢安王导亦可罪,至今遂使南北分”之句,不满苟且偷安的情绪,溢于言表。此外,部分写景诗写得神态飞动,情趣盎然,可见其作品内容的丰富性。

斐然集

斐然集

三十卷。宋胡寅(1098—1156)撰。胡寅,字明仲,建宁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胡安国之侄,收为养子。宣和间进士。靖康初,荐为秘书省校书郎。曾从杨时学。历官起居郎,迁中书舍人。以徽猷阁直学士致仕。卒谥文忠。寅父子兄弟皆笃信程氏之学,学者称“致堂先生。”寅尤以气节著名,秦桧当政时,欲相援引,寅兄弟三人皆力拒不入其党。寅更忤之,乃至流窜。所著《斐然集》三十卷,为嘉定三年(1210)郑肇之刻于湘中,章颖序之。端平元年(1234)冯邦佐又刻于蜀,楼钥为之序。集中十二至十四卷,内外制词,皆秉正不阿。其中有《慈云长老开堂疏》、《严州报恩开堂疏》、《光孝长考请疏》、《光孝抄题疏》等为讲佛文字,与胡室主张自相矛盾。今有《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西斋话记

西斋话记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北宋祖士衡撰。原书一卷, 《宋史·艺文志》著录,今已佚。原本《说郛》卷四中收录三则。从所存三则轶文看,本书为记朝野遗史之作,亦稍涉神异之说。 《钱俶》一则叙宋太祖即位后,钱俶亲奉职贡,辞归时说:“子子孙孙尽忠尽孝。”宋太祖答: “但尽我一世耳,后世子孙亦非尔所及也。”记录了宋初怀柔藩国的珍贵史料。 《文秀才》一则记蔡州秀才文宏惟夫妇,年近百岁, 自耕耘不懈,每获常倍熟,邻里颇得益,时人疑其有道术。太守蔡汶问其化民之道,但答云: “六籍载之备矣,外复何求?”后不知所适。 《曾若虚》则写曾针砭有起死回生之妙,其所救一已死复生之人苏醒后述经历云:始者若梦故夫相随,出郭外,远历郊野桥梁,复入丛林草莽,展转不相舍。俄而故夫为一物刺中其足,不能履步,由是独行,忽若梦觉耳。所叙与国外用现代科学手段研究人濒死时感觉十分相象。可知本书虽稍涉神怪,亦汉忠实记录传闻而已。

观心论

观心论

一卷。隋代释智顗撰。《观心论》是智顗劝戒弟子学法归心而作。其用意在于为诸学徒随记而载,对空无所获者令其置文,以此观察学法的用心程度;也是为外诸四众接受佛法,便于传授。智顗并以此来区别世俗人等,若于观心答此无滞者,当知此人即是五品第子中初随喜品人,若不能答此问者,即是天魔外道眷属,方处三界牢狱,未有出离之期也。此论在序言中,以问答形式说明造论的意思,并在答中有六十五行偈,论述十六因缘。在因问引中释不生偈云,谓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在约观中列有一念自生心,引发三十六问,使有三十六偈。一偈问原理,有两偈问见思二惑,有四偈问四教,有一偈问四三昧,有一偈问二十五方便,有一偈问十境,有一偈问十乘观法,有七偈问果证,有十四偈问起教,有四偈问归趣。劝人信佛,不但要从行动上,最重要的是在思想上信服。其教化劝戒作用十分明显。现常见版本有大正新修大藏经本,载有 《观心论》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