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
作者:罗素
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著。本书的副标题为“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作者在“美国版序言”中,开宗明义道出本书的目的和特色;“我的目的是要揭示,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在本书中,作者正是从社会的整体联系和现实的意义出发,对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哲学家和学派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的评述。作者认为哲学家既是果,又是因,他们既是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的产物,又是后来政治制度信仰的起因。本书上册第1卷主要论述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涉及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雅典文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犬儒学派、斯多葛主义等学派和人物。在这卷中,作者着墨比较多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因为他们是“古代、中古和近代的一切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作者认为柏拉图哲学中最重要的东西有:乌托邦思想、理念论、灵魂不朽的论证、宇宙起源论和知识与知觉关系学说,由此作者对柏拉图的思想来源、生活环境和各种学说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对于亚里士多德,作者认为从他前人和后人的角度看,他的优点缺点都是巨大的。本书第2卷用2篇
章节列表
升序↑-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说明
- 美国版序言
- 英国版序言
- 绪论
- 卷一 古代哲学 第一篇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 第一章 希腊文明的兴起
- 第二章 米利都学派
- 第三章 毕达哥拉斯
- 第四章 赫拉克利特
- 第五章 巴门尼德
- 第六章 恩培多克勒
- 第七章 雅典与文化的关系
- 第八章 阿那克萨哥拉
- 第九章 原子论者
- 第十章 普罗泰戈拉
- 第二篇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第十一章 苏格拉底
- 第十二章 斯巴达的影响
- 第十三章 柏拉图见解的来源
- 第十四章 柏拉图的乌托邦
- 第十五章 理念论
- 第十六章 柏拉图的不朽论
- 第十七章 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
- 第十八章 柏拉图哲学中的知识与知觉
- 第十九章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 第二十章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 第二十一章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 第二十二章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
- 第二十三章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 第二十四章 希腊早期的数学与天文学
- 第三篇 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 第二十五章 希腊化世界
- 第二十六章 犬儒学派与怀疑派
- 第二十七章 伊壁鸠鲁派
- 第二十八章 斯多葛主义
- 第二十九章 罗马帝国与文化的关系
- 第三十章 普罗提诺
- 卷二 天主教哲学 导言
- 第一篇 教父 第一章 犹太人的宗教发展
- 第二章 基督教最初的四个世纪
- 第三章 教会的三位博士
- 第四章 圣奥古斯丁的哲学与神学
- 第五章 公元五世纪和六世纪
- 第六章 圣边奈狄克特与大格雷高里
- 第二篇 经院哲学家 第七章 黑暗时期中的罗马教皇制
- 第八章 约翰·司各脱
- 第九章 公元十一世纪的教会改革
- 第十章 回教文化及其哲学
- 第十一章 公元十二世纪
- 第十二章 公元十三世纪
- 第十三章 圣托马斯·阿奎那
- 第十四章 弗兰西斯教团的经院哲学家
- 第十五章 教皇制的衰落
- 卷三 近代哲学 第一篇 从文艺复兴到休谟 第一章 总说
- 第二章 意大利文艺复兴
- 第三章 马基雅弗利
- 第四章 埃拉斯摩和莫尔
- 第五章 宗教改革运动和反宗教改革运动
- 第六章 科学的兴盛
- 第七章 弗兰西斯·培根
- 第八章 霍布士的利维坦
- 第九章 笛卡尔
- 第十章 斯宾诺莎
- 第十一章 莱布尼兹
- 第十二章 哲学上的自由主义
- 第十三章 洛克的认识论
- 第十四章 洛克的政治哲学
- 第十五章 洛克的影响
- 第十六章 贝克莱
- 第十七章 休谟
- 第二篇 从卢梭到现代 第十八章 浪漫主义运动
- 第十九章 卢梭
- 第二十章 康德
- 第二十一章 十九世纪思潮
- 第二十二章 黑格尔
- 第二十三章 拜伦
- 第二十四章 叔本华
- 第二十五章 尼采
- 第二十六章 功利主义者
- 第二十七章 卡尔·马克思
- 第二十八章 柏格森
- 第二十九章 威廉·詹姆士
- 第三十章 约翰·杜威
- 第三十一章 逻辑分析哲学
猜你喜欢的书
我的世界观
《我的世界观》完整收录了爱因斯坦对人生、科学、教育、战争、友谊、自由、宗教及社会问题的观点和看法。该书以影响较大的1953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观》为底本,收录了《观念与见解》《爱因斯坦晚年文集》里的及散落别处的相关文章,编译出一个独有的专享的《我的世界观》中文版,其中有20多篇珍贵文章此前从未翻译成中文出版过。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展示了爱因斯坦一生几个主要方面的活动和成就。第一部“我的世界观”,是思想性论文,内容涉及哲学、宗教、道德、人生等主题。第二部“追求和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的文章。第三部“从普鲁士科学院辞职”,是二战初期宣布放弃德国国籍和从普鲁士科学院辞职的声明和文章。第四部“犹太人的理想”,是爱因斯坦作为一个犹太人对犹太精神传统的阐释。第五部“我如何创立了相对论”,是对相对论的创立过程和基本理论的阐述。
我们这些流浪的中国人
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感情,我们也都一样“流浪”在世界各地,孤独过,迷茫过,苦过累过,但是我们心中都有一个相同的感情——对故国故乡的眷恋,在这种感情的慰藉下,再多的颠沛流离,都是对人生的献礼。 本书辑选梁实秋论中国人,写中国事,念中国情的散文杂文,文中或戏谑幽默,或讽刺针砭,或优雅温和,其实都体现了他对中国的一种拳拳之意。
中峰文选
明代诗文别集。董玘(字文玉)著。为唐顺之所选。先由其子董思近于嘉靖间梓行《中峰文选》6卷、《应制稿》1卷。《文选》中有文5卷,诗1卷。嘉靖末,王国桢又重加诠次,刊刻成《董中峰文选》11卷,其中文9卷,诗2卷。集前有嘉靖四十五年(1566)董束序,末有嘉靖四十年王国桢后序。后序述及重梓原委:“予入闽之明年,予友守寻甸董君约山贻书曰:‘先大夫集,旧刻舛漶已甚,闽善梓者,谨谋君改图之,传诸家塾,幸甚!’是编出唐太史荆川选,兹惟诠次伦类,考正讹谬,仍其名《中峰文选》。”其文醇谨有法度,有时饶有文学色彩,弥足珍贵。其诗五古尚可,以陶韦为宗,雅淡闲逸,但有时过于浅率,诗味不浓。
高斋诗话
宋代论诗著作。又称《高斋词话》。原卷数不详。曾慥著。此书成于南宋初,亡佚已久;今人郭绍虞自《苕溪渔隐丛话》等书中辑得25则,编入于《宋诗话辑佚》。书中所重在于记载故事,考订名物,辨识出处,有关诗学见解者较少。其中如苏轼讥秦观作词学柳永,尤为后人称引。曾慥有《高斋漫录》,也见于著录,今所传为辑佚本。《高斋诗话》,不知卷数,原书久佚,亦不见诸家著录。郭绍虞、罗根泽均曾辑其佚文,郭得二十五条,罗得二十三条。郭绍虞疑本书系自《高斋漫录》中辑出别行者,罗根泽谓《苕溪渔隐丛话》所引二十三条“几尽全书”。 《高斋诗话》所载王安石、苏轼辨“落英”一事,亦见《西清诗话》,然西清以苏为欧阳修,诗句有小异。《苕溪渔隐丛话》曾据欧、苏全集并无“秋英”二句,谓:“不知西清、高斋何从得此?”此一轶事,显系他人假托。惟王、苏(欧)“落英”之辨,为宋人常谈,且与诗学不无关涉。此外,书中于用事、袭意,亦有所及。
史纠
六卷,明朱明镐撰。是书考订诸史书法之谬及其事迹之抵牾,上起《三国志》,下迄《元史》,每史各为一编。作者通过对史书的考订,阐发了他的史学主张。①他认为纪传体史书的本纪不能太简略。卷4中说:“纪略传详,史体固然;过加删削,毋乃太简!”②纪传体史书的立志要严格,主张删掉《魏书》中的《释老志》等。还认为,书志的断限要明了,有的明明是断代史的志,却写得漫无边际。③推崇表的作用,尤其是《辽史》的《闰考》、《朔考》。认为宋和辽历法不同,史家能够详列以上两表,使后人一目了然,正是修史之功。④对史书的论,作者认为,有独到见解的,可以作论,否则不必作论。⑤关于列传,作者对《宋史》的列传评价很多,他认为《宋史》有三善而有七失,其中的“七失”大多是针对它的列传而言的。有的列传所述名实不符,如陈靖的劝农之议,泥古不行,无益于民生,却把他列入吏传。有的入传混杂,该人道学传的列隐逸传,该入隐逸传的列入文苑传等。有的不必列传而强立,如有的人只有官衔可记,并无事迹可书,却强为之立传,徒有“词费之讥”。有的列传“历载其先世谱系,刺刺不休”,好像是写家史一样。⑥作者主张史书要善恶并书。他认为, “史官之笔,一出一入具有严科,不以小善盖巨慝,亦不以一眚掩大端。……君子有过,亦宜绳之,不敢以君子之名而或宽之;小人有善,亦宜录之,不可以小人之名而或距之。”《史纠》卷5
五代史补
杂史著作。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作《五代补录》。北宋陶岳撰。5卷。岳以薛居正《旧五代史》多阙略,乃网罗散失,多取五代十国遗事,于大中祥符五年(1012)成书。凡107事,今本载梁21事,后唐、后晋、后汉各20事,后周23事,共104事,当有缺佚。是书颇近小说,然叙事首尾详具,率得其实,多为欧阳修《新五代史》及《资治通鉴》所采用,亦可补薛史所未及。有《忏花庵丛书》、《豫章丛书》等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