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人和没钱人

作者:海明威
有钱人和没钱人

《有钱人和没钱人》是美国作家海明威所著的以基韦斯特、哈瓦那和墨西哥海湾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形象地刻画了“个人主义者”哈里·摩根失败的一生。作者把哈里·摩根的个人经历同社会众生相糅合在一起,在写作手法方面是一种新的尝试。这部作品是海明威最具创造性和实验性的小说。本书分为《春》、《秋》、《冬》三部分,形象地表现了哈里·摩根这个“个人主义者”失败的一生。在《春》里,摩根从事出租钓鱼船的行当,迫于生计,为他人运送“活货”(偷渡者),为求自保,不惜以身试法,惹上了人命官司。在《秋》中摩根从事走私烈酒的买卖,过着在“刀口上舔血”的日子。到了《冬》,摩根已经山穷水尽,为了挣钱而不择手段,甚至同意接受把一伙抢劫银行的古巴恐怖分子运回古巴的提议。虽然他在游艇上干掉了那伙恐怖分子,但是自己也中了枪弹,不幸身亡。这是海明威的一部引起评论家强烈争议的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凯尔特的薄暮

凯尔特的薄暮

《凯尔特的薄暮》是搜集自爱尔兰斯莱戈和戈尔韦两地的神话、传说合集,是作者叶芝在爱尔兰西北沿海村庄采风,和当地的各色人物交友聊天,并对这些谈话笔记稍加整理,加上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编写而成的。作为叶芝的代表作之一,本书是一部饱含着诗人激情整理出的优美的爱尔兰神话传说集。全书笔法自由轻松至极,行文充满想象力,张扬一种神秘的美感以及对淳朴思想的热爱。

饿乡纪程

饿乡纪程

又名《新俄国游记》。瞿秋白著。作于1920年10月至1921年10月。1922年出版,收于《瞿秋白文集》。这是作者以《晨报》记者身份,在访苏途中所写的游记。全书共分十六节(另有一篇序言),主要写作者去国之前的思想情绪,从北京到哈尔滨的经过,由中国边境到达莫斯科沿途的见闻以及在莫斯科时的最初印象。它真实地报导了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的现实,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所引起的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描述了俄国劳动者在革命后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创造性的劳动,从而拨开了国内外反动派对俄国革命所散布的“重障”。书中还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少年时代心灵中的矛盾和苦闷,写出哈尔滨社会生活中尖锐的阶级斗争以及十月革命后苏俄现实对作者的触动,促使他向共产主义战士的高度迈进。这部游记是一个伟大心灵为探索革命真理与祖国未来而经过一段艰苦历程的实录,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十月革命后苏俄现实的散文集。文笔细腻流畅,叙述具体生动,抒情色彩浓郁,使作品具有巨大的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

饮流斋说瓷

饮流斋说瓷

民国许之衡编著,成书于20世纪20年代。上、下两卷。凡10节。主要根据清末寂园叟《陶雅》中的889条归纳整理。分概说、说窑、胎釉、彩色、花绘、款识、瓶罐、杯盘、杂具、疵伪十节,条理比《陶雅》清楚,易于查阅。立论有精当之处,如“物有纯必有疵,有真必有伪。知其纯者、真者,而不知其疵者、伪者,非真知也。惟能知其疵与伪,而不至为疵伪所欺”。也有考证失实之处,如年窑的督陶官应为年希尧,误订为弟年羹尧;臧应选督陶在康熙年间,误订为雍正、乾隆时期。

难经疏证

难经疏证

《难经》注本。2卷。日本丹波元胤(奕禧)撰于日本明治十一年(1879年)。卷首载其父丹波元简(廉夫)《难经》题解1篇,考证《难经》命题之意。疏证部分为作者征引《难经经释》等各家注述,询谋得失,修合己见、补其賸义而成。评、按内容,较为精审。如“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也?”(一难)之疏证:“十二经皆有动脉,吕、杨注详举之,今不赘也。丁曰: ‘十二经皆有动脉者,即在两手三部各有会动之脉也’,据此《脉经》配脏腑于三部者,误也。盖经中未有此说也。”又如对滑寿诠释“脉”字之评议等,其注疏每能考释经文,寻其指归,旁参群籍,资为佐证,并从训诂学角度予以阐解。现有《聿修堂医学丛书》本,《皇汉医学丛书》本等。建国后有排印本。

修真太极混元图

修真太极混元图

修真太极混元图,南宋道士萧道存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灵图类。此书乃祖师施肩吾所传授,内载十六幅图。有三景之图、三才定位图、天地阴阳升降图、日月弦望图、三田五行正道图,五行配象之图、真五行颠倒图、真五行交合传送图,匹配阴阳胎息诀图等。每图后附「议说」,按内丹修炼之步骤解释图像,讲述修炼功法。如《三景之图》议曰:「炼五行秀气而为内丹,合三田真气而为阳神,内丹就则长存,阳神现则升仙矣。」

旧时代之死

旧时代之死

长篇小说。柔石著。1929年10月上海北新书局出版。分上、下两册。上册为《未成功的破坏》。主人公朱胜瑀出身清寒,靠母亲苦苦撑持读到大学二年级,失学后便到C社当书记,但因不堪阔人的颐指气使,辞职不干了。借酒浇愁,精神几近变态。家乡媒人传来母亲口信,要他回去与从小订婚的谢家女子完婚,疯狂昏乱中他对房东女儿行动莽撞,在悔恨的心灵上蒙上一层自杀的念头。下册《冰冷冷的接吻》写朱胜瑀回到家里,辜负了母亲的一片心愿,为求心静,借居妙相庵,在一次与女尼的长谈中,似对人生大彻大悟,皈依佛门了。后来他得知谢家女子因他的拒婚而自杀的消息后,他又疯狂地闯入谢家,抱吻着她冰冷冷的嘴唇,然后服毒自尽。后两人合葬。小说末尾写朱胜瑀的友人在这两个旧礼教的牺牲者坟上,竖了一块“旧时代之死”的石碑,象征着这旧的时代与他俩同死的希望。小说描写了这样一个在黑暗社会深受封建礼教摧残的青年知识分子,他的死,是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及其文化的强烈控诉。小说不注重从社会的角度来反映其主题,而是通过主人公的病态心理来抨击旧制度、旧礼教。这是柔石的苦心经营之作,与他前期的创作相比,艺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作品风格沉郁奇险、愤激而又清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