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年糕汤

作者:太宰治
红豆年糕汤

本书是以饮食为主题的日本随笔及小说集,包括北大路鲁山人品鉴美食的心得《寿喜烧与鸭肉料理——洋食杂感》《美味豆腐谈》;嗜酒又恨酒的文学鬼才太宰治的作品《戒酒的心》《酒的追忆》;俳句大师正冈子规病重卧床,但仍旧乐观面对生活而写作的随笔《等开饭》;展现浓浓母爱的美食文学经典《寿司(鮨)》;梦境与现实交织,充满奇幻色彩的《鸡肉料理 A PARODY》;展现大阪生活气息,穿插无数美食回忆的小说《夫妇善哉》。作品中并不是单纯地描述料理本身或用餐的过程,而是通过美食,表现吃饭的场景、心理描写、回忆,更是传达和食文化与日本的美学意识。

猜你喜欢的书

白华楼藏稿

白华楼藏稿

诗文别集。明茅坤著。三十四卷。计分《藏稿》十一卷、《续稿》十五卷、《吟稿》八卷。前二种为文集,后一种为诗集。其文刻意摹仿司马迁、欧阳修,喜跌宕激射。“秦汉之文有窠臼,自李梦阳始;唐宋之文亦有窠臼,则自坤始”(《四库全书总目》)。成就逊于唐顺之、归有光。

酸甜苦辣咸

酸甜苦辣咸

散文集。唐鲁孙著。1980年11月台北大地出版社出版。本书除序和后语外,收入《鸡蛋炒饭》、《红豆芸豆·豆腐丝·烂蚕豆》、《蜂糖糕和翡翠烧卖》、《打滷面》等38篇作品。内容都是谈南北口味,东西小吃的烹调与特色,具有知识性与趣味性。自号“馋人”的唐鲁孙先生,游遍大江南北,遍尝中华美味,《酸甜苦辣咸》这本书便是他“吃文化”与“吃艺术”之集萃。书中所及大菜小点、御宴街摊,不仅有在行的品评高论,更有精到的烹技描述。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及其殷殷怀旧之情洇显纸面。 民以食为天,吃是文化、是学问、也是艺术。本书对南北口味烹调有极细致的描写,看得你流口水……

比目鱼

比目鱼

《比目鱼》自刘藐姑、谭楚玉双双投水殉情写起,叙述刘藐姑和谭楚玉在水中得宴公神灵护佑,一息尚存,被莫渔翁救起,二人遂成婚配。谭楚玉在莫渔翁的帮助下,乡会两试俱登高魁,除授汀州司理。夫妇赴任途中在殉情投水的埠镇,与刘藐姑之母相认。谭楚玉后来破贼有功,补漳南兵宪,为慕容石公(莫渔翁)雪耻,辞官后夫妇晚居严陵,与慕容石公共享天年。

应庵昙华禅师语录

应庵昙华禅师语录

凡十卷。又作应庵和尚语录。宋代应庵昙华撰,守诠等编,孝宗乾道二年(1166)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内容包括卷一至卷六之住妙严禅院、住天童山景德禅寺第十四会之语录,卷七至卷九之法语、书,卷十之颂古、真赞、偈颂、佛事等,卷末附录塔铭、祭文、松源和尚普说等。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亦称《西域求法高僧传》、《求法高僧传》等,佛教史籍。义净撰。本书分两部分,记述佛僧56人的传记。其中正传50人,附传6人。始自太州玄照法师,终于澧州大津法师。在这56人中,有30人因患病死于古印度,或中途遇难身亡。其中年高者70岁,年少者24岁,多数三四十岁;有11人到古印度后,不知存亡;有6人在古印度为僧,多系唐代去古印度取经的新罗僧人,或土蕃人;只有9人从古印度取经后,返回大唐。卷上,以“寺样”为题,记有古印度毗诃罗寺的建造形式、规模、装饰,及僧众3500,寺属村庄200所等情况。卷下,又以“又重归南海传法师资4人”为题,记述了他们去古印度习佛法情况。始自苾刍贞固律师,终于苾刍法朗。其中2人,由印度返回广州,1人在古印度为僧,1人病死于古印度,最后为义净本人自传。记述了义净留学古印度所经历30余国的历史,风俗以及他们在古印度住过的佛寺、学习的内容等。为研究印度史,中外文化交流及佛教史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

阅藏知津

阅藏知津

中国佛教经录。四十四卷。明智旭著。智旭(1599—1655),俗姓锺,名际明、字蕅益,号八不道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少习儒学,誓灭释老,曾撰《辟佛论》。后读莲池《自知录》及《竹窗随笔》,始悟己非,取所著《辟佛论》烧毁。二十四岁从憨山弟子雪岭出家。此后遍学各宗教义,尤重天台宗。主张诸宗融合,佛、道、儒三教一致。曾住安徽九华山,晚年移住浙江孝丰(今浙江安吉)灵峰寺,弘扬台教,注释经论。与憨山、紫柏、莲池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著作除此书外,尚有《楞严玄义》、《楞严文句》、《弥陀要解》、《灵峰宗论》、《法华会义》、《大乘止观释要》等四十余部。今人辑有《蕅益大师全集》行世。《阅藏知津》系对《大藏经》所收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佛典一一录目,并加以扼要解说,以备后人阅藏。全书分为三部分:一、经藏,分大乘经、小乘经;大乘经按天台宗五时判教之顺序分华严、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五部;方等部又分“显说”(显教)、“密咒”(密教)两部。二、论藏,分大乘论、小乘论;大乘论中又分释经论、宗经论、诸论释三部。作者各有“西土”(印度等)、“此土”(中国)之别。三、杂藏,包括经疏、论疏、纪传等,分为“西土撰述”、“此方撰述”。另于卷首有总目录四卷。此书在编撰上有三大特点,一是部类的划分,二是重译的编次,三是提要的制作。此书首次改变自唐代智昇《开元释教录》以来的佛典编录分类方法,对后来大藏经类的编辑发生了相当的影响。如日本弘教书院排印的《缩刷藏经》、中国杨仁山居士手订《大藏辑要目录》以及上海排印的《频伽藏》,都依照了此书的分类方法。收录于《大正藏》“法宝总目录”第三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