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治

- 姓名:太宰治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日本
- 出生地:青森县
- 出生日期:1909年6月19日
- 逝世日期:1948年6月13日
- 民族族群:
太宰治(だざい おさむ,1909年6月19日—1948年6月13日),日本小说家。原名津岛修治,生于青森县一个豪门望族。父亲是贵族院勅选议员。1930年入东京帝大攻读法语,大学时代,参加了左翼地下活动,后中途退学,声明脱离左翼。太宰治以发表《丑角之花》(1935)而登上文坛。小说采用了自白的形式,描述了作者同一个有夫之妇情意缠绵,投海自杀,女方丧命而自己却未遂其愿的故事。这种表现手法给当时日本文坛以新鲜的印象,后来形成了太宰治独特的自白饶舌文体。小说《惜别》(1945)通过一个医生的手记,叙述了鲁迅在仙台学医的生活。日本战后,是太宰治文学创作活动的重要阶级,他的几部重要作品《维扬的妻子》、《斜阳》(1947)、《丧失作人的资格》(1948)都在这一时期写成。由于他真实地描写了战后的日本世态,反映了人们受到冲击后的懊丧绝望情绪,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成为战后初期日本作家中的宠儿。短篇小说《维扬的妻子》写的是一个生活腐化的贵族诗人,在菜馆抢劫,害得妻子当女侍还清债务。诗人后来自我表白说,他偷窃的目的,是为了让妻子过一个愉快的新年。日本一些评论家指出,作者企图宣扬无赖汉和罪犯在他们犯罪的动机中,都存在着真实的道义观念。中篇小说《斜阳》,是他的代表作,描写战后一个名叫数子的没落贵族的小姐,与母亲同住在一个山庄,爱上了弟弟在东京一个过着荒唐生活的朋友作家上原。她屡次写信给他,杳无音讯。母亲去世后,数子只身来到东京,找到了酩酊大醉的上原,实现了宿愿。而因药物中毒的弟弟,却在同一天自杀。上原最后又遗弃了数子,她已怀有身孕,但她决心活下去,并将孩子扶养成人。这篇作品曾轰动一时。“斜阳族”成了日本流行的语汇。自传体长篇小说《丧失作人的资格》,写的是一个耽于女色的知识分子大庭叶藏,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最后被送进了狂人院的故事。他出院后,连“苦恼的能力”都丧失殆尽。日本评论家认为这部作品,是作者的自画像。用这个悲剧向社会和人类提出了抗议。太宰治被称为“无赖派”、“破坏型”的作家。他们并非一个统一的集团,但他们都不屑于正面地去描写现实,而是一味使用冷潮热讽,同江户剧作家有相似之处。因此又被称为“新戏作派”。和不少作家一样,大都以混乱的两性关系,表现人世间的生活。不过是表现人生活着,不过是追求生理官能的种种享乐而已。1948年6月,作家生日的前几天,他留下了一部尚未完稿的小说《再见》的遗稿,同山崎富荣一起出奔,投水自杀,卒年40岁。
猜你喜欢的书
罗马十二帝王传
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Suetonius)著。作者原先从事法律工作,是一名杰出的律师。后来他被罗马皇帝哈德良选任为侍从秘书。从此,他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从皇室及国家档案库中搜集到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为以后编纂史书准备了充分的条件。苏维托尼乌斯的著作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只有这部《罗马十二帝王传》。这是一部传记汇编,从凯撒到多米沁12个帝王,每人都有一篇传记,详记他们的生平事迹和政治作为。作者忠于历史事实,对所记帝王写得恰如其分,既不夸张,也不妄加贬斥。全书文笔凝炼,描写生动,可与普鲁塔克的传记作品相比美,都是开创西方传记体史书的典范作品。
梧溪集
元诗文集。7卷。王逢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梧溪集》原名《澂江棹歌》,系王逢生前自编。前6卷刊行于元末,第7卷则是王逢死后由其子王掖刊行于明洪武年间。景泰七年(1456)陈敏政据元至正及明洪武旧板补刻,刊行于世。卷首有元至正十九年(1359)周伯琦序,杨维桢序,至正六年汪泽民序。本集未按诗的体裁类编。卷末有明景泰七年陈敏政后序。王逢是元代遗民,他集中常有咏历代尽忠守节之事的诗,其中有涉及南宋亡国史实的,但这并不是表示他有民族意识,而正是以胜国遗民自居的一种表现形式。他还有不少作品写元末的社会动乱,而且往往以小序注出本事,所以杨维桢曾将他与杜甫作比较,并说:“《梧溪集》者,江阴王逢氏遭丧乱之所作也。予读其诗,悼家难,悯国难,采摭贞操,访求死节,纲罗俗谣与民讴,……亦杜史之流欤!”(《梧溪集序》)尽管王逢的诗无法与杜诗比肩,元末战乱的性质也与“安史之乱”不同,但这部分作品的确是《梧溪集》的精华所在。目前较常见的版本,有《知不足斋丛书》本(被收入《丛书集成》)。
海陬冶游录
《海陬冶游录》即为王韬描绘上海青楼的冶游笔记,是书依余怀《板桥杂记》体例分上中下三卷。作者自言:“旅窗无俚,因病得闲,枨触旧怀,抽毫暝写,姑循余曼翁《板桥杂记》之例,以雅游、丽品、轶事分隶之。“上卷”雅游“,绘沪上青楼靡丽纷华之景;中卷丽品”,展还上名姝风流艳媚之态;下卷“轶事”,叙申江烟花风情万种之事。王韬另有《海陬冶游附录》三卷,《海陬冶游余录》一卷,与此形成“海陬冶游”系列作品。《海陬冶游录》对晚清青楼笔记颇有影响,启迪了后代同类作品,如黄式权《淞南梦影录》即“权舆于《海陬冶游录》“而成。
夜风
短篇小说。作者悄吟(萧 红)。原载于1933年9月24日—10月8日长春《大同报·夜哨》(周刊)第7—9期。初收于哈尔滨五日画报印刷社1933年10月版《跋涉》。小说通过长青母子的觉醒,写出了农民武装斗争在东北大地上的兴起。牧童长青为张家地主在严冬守夜放哨,冻病了身子,反遭解雇。长青妈因为要照顾生病的儿子,也被东家辞退。走投无路的长青母子俩终于投奔了义勇军, 跟着自己的队伍打回了张家。小说塑造了一个终于走上了斗争道路的劳动妇女长青妈的形象,表现出了人民对民族解放道路的探求,体现了东北沦陷初期北满进步文学的战斗精神和光荣传统。
诗格
唐代诗论著作。原署王昌龄著。又名《王少伯诗格》。书中分诗为“十七势”,即17种结构体例。讲诗的“入作”、即“言题目意”,并有例诗为说明,探讨了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及写景与情意表达的关系,注重写景为“入作”服务,在唐代诗歌理论著作中为首见。由对具体诗例的研究得出的“凡诗,物色兼意下为好”的结论,对诗歌理论的深化有启发。又如“含思落句式”中讲“不得令语尽思穷”,写景要“与深意相惬”,指出写景可以使诗中的情意更加含蓄感人,实际上是承接了六朝诗歌理论中对“兴”的认识。这在“理入景势”、“心期落句势”中也有所反映。《诗格》论诗十分重视“用意”,既要“起于无作,兴于自然”,“不傍经史,卓然为文”、“意须出万人之境,望古人于格下”,又要含蓄不尽的“含思”。王昌龄论创作中的运思,继承了陆机、刘勰的“神思”理论,主张由“忘身”、“凝心”、“心击”超越物象的外在形貌,从而创作出尽情而又得物之妙的情物相融的诗作,这在唐代诗歌理论中是很突出的。今本《诗格》的内容真伪相杂。读《诗格》,应以弘法大师《文镜秘府论·地卷》中的“十七势”、“六义”及《南卷》“论文意”中引录的“王昌龄语”为准。有的研究者认为此书系伪托王昌龄撰。
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
凡二卷。唐代不可思议撰。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九册。略称供养次第法疏、不思议疏。随文解释大日经疏卷七供养念诵三昧耶法门一卷五品。初揭七言四句之归敬颂,其次分为:述大意、说来由、释题目、随文解释等四门。撰者生平不详,依本书卷末所载,仅知其为新罗零妙寺之沙门,且曾亲炙受教于善无畏三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