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

作者:加缪
鼠疫

法国著名作家和哲学家A.加谬(AlbertCamus1913~1960)的代表作品之一。该书初版于1947年。《鼠疫》创作思想开始酝酿的时期,是在1940年巴黎被德国法西斯占领以后。加谬用寓言的形式,刻画了法西斯像鼠疫的病菌吞噬着千万人生命的恐怖时代。加谬认为,当时处于法西斯专政统治下的法国人民,就像欧洲中世纪鼠疫流行期间一样,长期过着与外界隔绝的囚禁生活;他们生活在鼠疫城中,不但随时面临死神的威胁,而且日夜忍受着生死离别痛苦不堪的折磨。加谬在书中用细致的笔触描写了他的同时代人在面临一场大屠杀时的恐惧、焦虑、痛苦、挣扎和斗争,特别刻画了法国资产阶级在经历二战这场浩劫的过程中,在思想和感情上发生的巨大而深切的震撼。加谬在书中表现了自己存在主义的观点。他认为世界是荒谬的,现实本身是不可认识的,人的存在缺乏理性,人生而孤独,人活着并没有什么意义。当人们面临同样荒唐的生存时,尽管每个人的观点不同,但从深处看,却有相同的地方。加谬在书中描述了主人公里厄医生在和瘟疫斗争时,虽然感到孤独绝望,但他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是和那吞噬无数无辜者的毒菌进行斗争,而且在斗争中他看到爱情,友谊和母爱给人生带来了幸福。他同样认识到只有通过人们的共同努力,才能战胜肆无忌惮的

猜你喜欢的书

敲爻歌直解

敲爻歌直解

刘一明撰,解读吕洞宾《敲爻歌》

医学指要

医学指要

综合性医学理论著作。6卷。清蔡贻绩编撰。《医学四要》丛书之一。是书卷一为脏腑系属图说、改正内景图等13篇; 卷二为先天根本论,后天根本论等16篇; 卷三为二十八脉指要; 卷四为脉义之要、脉度之要等12篇; 卷五为症治举要、诊治六部虚实等20篇; 卷六为补药得宜论、治法提纲等15篇。全编先论脏腑经络以明脉之原,按证施治以推脉之用; 次论脉之体象、主病、兼病以明脉之体用; 再举病症、治法并伤寒、妇女、小儿脉要以明各病症脉象。作者以为医务先求医之要旨,其道至巨,其理至微,不求其要则茫然莫识指归,执其要则由万汇于一,由博返于约,触类旁通,辨证施治方能不失规矩而游刃有余。

醒名花

醒名花

清代白话章回小说。16回。无名氏撰;题“墨憨斋主人新编”。卷首有序,题“墨憨斋主人漫识”,今人吴晓铃疑是赝品。大连图书馆和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均有藏本。作品讲的是明末四川成都府双流县贵公子湛国英兼得7美的故事。一日,湛国英春游偶过梅家庄院,见到别号醒名花的小姐梅杏芳,为其美艳而神魂颠倒,苦求女童佛奴传诗联情。杏芳见诗,斥责佛奴,命她归还,而佛奴误把小姐的诗作还给了湛国英。不料梅杏芳之兄梅富来捉奸,湛国英被捉送官。

七剑十三侠

七剑十三侠

一名《七子十三生》。章回小说。近代唐芸洲著。三集一百八十回。叙明正德年间扬州府义士徐鸣皋拜欧阳子为师,学得一身武艺,能飞檐走壁。一日在岳阳楼与友饮酒,闻小霸王李文孝恃强欺弱,将其痛打一顿,以示惩罚。后到苏州,在玄妙观看打擂台,擂主是宁王府心腹严虎。徐见其手段毒辣,又上台将他打倒。至镇江,见宁王心腹、金山寺非非僧李龙等胡作非为,打抱不平,被众僧以计擒住,押往苏州,为结义弟兄救出。诸人为除非非僧,请出师尊傀儡生。并邀得漱石生等至江南,共破金山寺,斩非非僧。后徐鸣皋等人身陷宁王府,为傀儡生用剑术救出。明武宗召见徐鸣皋等人授与官职,随王守仁平定宁王宸濠之乱,捕宸濠凌迟处死。小说写明正德间平宁王乱,不重史实,主要描写几位剑仙以及徐鸣皋等英雄与宁王手下恶将、妖道的争斗,这些剑仙能升空飞行,吐剑杀人,知晓未来,起死回生,然形象浮泛苍白,失之荒诞。有光绪三十四年(1908)上海书局石印本,有图十二幅。近有199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十大古典公案侠义小说》本。

相国寺公孙合汗衫

相国寺公孙合汗衫

简名《合汗衫》、《汗衫记》。杂剧剧本。元张国宾作。四折,末本。采用《太平广记·报应类》之《陈义郎》、《崔尉子》、《李文敏》中合汗衫故事敷衍而成。剧写开封当铺员外张义救助了冻馁大雪中的乞丐陈虎,其子孝友又将陈认作义弟收留家中。复有解配犯人赵兴孙过此,张妻赵氏认为义侄,资以衣银,赵拜谢而去。孝友妻玉娥怀孕逾月不产。陈虎骗其夫妻到徐州东岳庙占卜,张义夫妇赶至河边劝阻,孝友不听。老夫妇教儿媳将一件汗衫拆开,各执一半留念。张义夫妇归家,家被火焚尽,乃流浪度日。陈虎于途中将孝友推入黄河,强占玉娥。娥不久产子,取名陈豹。十七年后,玉娥命豹赴京应武举,携半件汗衫访寻张义员外。豹中武魁,授提察使,于相国寺舍斋济贫。沦为乞丐的张义夫妇亦来寺求斋,见豹酷似孝友而大恸。豹出汗衫施舍,张义亦出衫,合之无异,遂说破因果,祖孙相认。豹即追寻仇人陈虎,遇捕盗巡检赵兴孙领兵至,擒虎送予豹。豹与母同至寺会祖父母,共欲追荐孝友亡灵。寺僧闻讯而出,却正是十八年前坠河遇救后出家为僧的孝友。于是三代团圆,执陈虎送官法办。今存《元刊杂剧三十种》本、《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元曲选》本与法文译本。

显识论

显识论

梵名Vidya^nirdes/a -s/a^stra 。全一卷。陈·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内容阐明三界唯识之义。初说识有显识、分别识等二种,次举一切三界唯识等论旨。本论论题下有‘从无相论出’之语,而同为真谛所译之‘转识论’论题下亦有此语。又除高丽大藏经外,于宋、元、明三种版本中之本论卷首皆有‘显识品’三字,准此,推测本论系阐释‘无相论’中显识品之作,然因无相论于汉译中并无译本,故亦无法确知作者究系何人。此外,本论之夹注谓(大三一·八八○中):‘义疏九识第三,合简文义有两,一明识体,二明识用;一识体者出唯识论。’上引中‘义疏九识’之语,或指真谛所倡言之九识义,而转识论中亦有(大三一·六二上)‘具如九识义品说’之语,故推知本论与转识论当为姊妹作之关系。又上引中‘出唯识论’之语,似意味本论所说‘一切三界唯有识’等文乃出自唯识论,若然,无相论当系唯识论之异名。又若自本论之译语观之,则与真谛译之摄大乘论释等颇不一致,故推测本论或系由真谛,或真谛之门人所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