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的书
明太祖文集[标点本]
又名《高皇帝御制文集》。诗文别集。明朱元璋著。二十卷。朱元璋为明代开国君主,庙号太祖。本集初刻于洪武七年(1374),终明之世曾数次重刊,卷帙也不尽一致,但以二十卷本较流行,各本一般均有洪武七年刘基及郭传序,宋濂跋(或称后序)。本集的万历十四年(1586)刻本(即《四库全书》本)为姚士观等校刊,全书分十八类,即诏、制、诰、书、敕命、策问、敕问、论、乐章、乐歌、文、碑、记、序、说、杂著、祭文、诗。其中存诗共二卷(卷一九、卷二○),是较富文学意味的内容。其诗以气势阔大见长,其文多有以白话写就的,但不少篇显然为文臣修饰过。除上述版本,尚有嘉靖十四年(1535)刻本及万历十年、二十四年等刻本行世。此本为标点本,本站也有四库本,可以搜索查找!
韵补正
清初顾炎武撰。成于康熙五年(1666)。不分卷。顾氏在撰写《唐韵正》之后,遂作此书以正宋吴棫《韵补》之得失。 《韵补》内容可分为二:1是收录古人用韵而今韵不收的韵字;一是论206韵的古音关系。此书对二者均予是正。首先,逐字考辨吴书所收之字。依内容异同分别若干门类:一,所收与古音相合的;二,不合古音的;三,虽不合古音而又见于《诗》、《易》方音用韵的(此为存疑条);四,四声递转,吴氏本不必收录的;五,“入声转用”的(此见于去声阴声韵中)。进而逐韵考订吴氏所论206韵古音相通关系。其与吴书意见相同的,则列而不论;意见不同的,则列而正之。其中有吴氏认为与此通而顾氏认为当与彼通的,如江韵;有一韵当析其半而吴氏未析的,如庚韵;有古韵部当立与否的,如尤侯幽。但真以下14韵,吴氏分真、先二部,顾氏虽不分,却无异议。此书对吴书的功过是非,都能尽其所知给予指出订正,态度公允,条理清晰,考订详谨。此书有连筠簃丛书本。《音韵学丛书》、《丛书集成初编》都收有此书。
人生不过如此而已
梁实秋著。人生,不过是一段来了又走的旅程,有喜有悲才是人生,有苦有甜才是生活。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梁实秋一生讲究雅量,喜怒忧惧不形于色,任情不随于俗,不拘礼法,任性不羁,始终追求一种优雅从容的风度。他有他的生活方式,他的人生趣味,对他人概不艳羡,亦不模仿;他总是以“有趣”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即便面对令人不快的事情,他也做着愉快的文章,令人易生亲切、有趣之感。 享受人生而不沉湎,看透人生而不消极,不管世风如何浮躁,都尽量保持一份高雅、恬静和淡然。如果我们用如此的心态审视我们所处的世界,将会发现世界充满美好、光明,即使人生愁苦也会呈现新的色彩。
小心斋札记
明哲学家顾宪成著。顾宪成提出用“小心”工夫反对王学末流,并将自己书斋取名为“小心斋”,札记故名。书中认为程朱所说的“性即理”一语“极说得直截分明,亘古亘今、颠朴不破”(卷十一)。“性,太极也”,“性,天道也。”(卷四)批辟佛老,反对将儒佛合一。“无声无臭,吾儒之所谓空也。无善无恶,(佛、老)二氏之所谓空也。名似而实远矣。”(同上)提出“语本体,只是‘性善’二字。语工夫,只是‘小心’二字”(卷十八)。用“性善本体论”反对周汝登等人的“无善无恶”论。认为“点出‘善’字,正示性有定体,不可以歧见淆也”;提出“‘性’字,正示善有大原,不可以局见窥也”(卷二)。倡导“以诚敬存之,是收摄保住工夫,以义理栽培,是维持助发工夫”(卷一)。而工夫只在“小心”,“小心只是个敬”(卷十二),“敬”只是“有所畏谨,不敢放纵。身心收敛,如有所畏”(卷二)。书中还反对“见成良知”,强调学习践履。“世间那有见成良知,犹言世间那有见成圣人。”(卷十一)要求人们“立志”作“圣贤”,否则“浮生浪死,虚担一个人名而已”(卷一)。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蔡献臣始为刻版,止十二卷。后宪成子与淳刻本为十六卷。清康熙年间,其曾孙贞观刻《顾端文公遗书》三十七卷,内收《小心斋札记》为十八卷。
彻选择本愿念佛集
二卷。也称为《彻选择集》、《彻选择》。圣光撰。法然《选择集》注释书。为了贯彻该书的本意而写的书。圣光七十六岁,被认为是入寂前一年的撰述。根据三祖良忠的《彻选择鈔》上记载,《彻选择集》上下两卷在下卷被撰述后,加入了上卷。但是《彻选择集》上下两卷的日期,上卷是“嘉祯三年六月十九日”,下卷是“嘉祯三年六月二十五日”,所以从日期的报道来说,可以说首先是上卷,之后是下卷。然而,在良忠的《彻选择鈔》上的开头,他说:“问,得名如何。回答,制作这本集的行为,是在先师(圣光)《智度论》中阐明菩萨修行的相,在现在的净土门上眺望的时候,是以通局应该念佛的道理为依据而被选出来的。至于题名,是担心的。或者是四义集或者是彻选择。但是,予应该是已故上人的遗弟·选择传授的问题。”他的集,是宣扬念佛之义的意思。
别庵禅师同门录
三卷,清性統錄,弘秀編,超原序,錄三山來禪師法嗣。按原目作別庵禪師語錄已佚,駒作同門錄,今從駒本并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