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论

作者:杜尔凯姆
自杀论

法国杜尔凯姆(EmileDurkheim,1858~1917)著,于1897年发表。该书的中心思想是,表面上与他人无关的自杀现象最终都可以通过社会结构和其扩散功能加以解释。杜尔凯姆在书中指出自杀率不是个人事实,而是社会事实,因此他首先否定了将自杀归咎于非社会因素的观点。自杀率是随着社会整合程度不同而变化的,从而自杀可分为3种类型:利己性自杀、失范性自杀和利他性自杀。对前两类自杀来说,自杀率与社会整合程度成反比,即整合程度越低,自杀率越高;后者与社会整合程度成正比。他认为,自杀与生理、天象无关,而与家庭、政治、经济社团、宗教组织等社会现象有关,从而认为每个社会都有一种集体自杀倾向,它反映了个人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结构,因此所有改良方法都必须到社会结构里去寻找。该书为社会学实证研究树立了典范,是现代最早在社会调查中始终并严格地使用统计方法的论著之一,同时也是杜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猜你喜欢的书

太空孤儿

太空孤儿

地球末日之际,全人类登上一艘宇宙飞船,以为登上了诺亚方舟,自此开启了长达数百年的星际征途。 人类在飞船上待得太久,竟忘了地球,忘了征途的目的,忘了飞船在行进,更忘了飞船外的宇宙,成了太空中的孤儿……

耻堂存稿

耻堂存稿

宋代诗文别集。8卷。高斯得著。《四库全书总目》称“其立朝謇谔尽言,惟以培养国脉搏击奸邪为志。本传载所论奏凡十余事,多当时切要,于宋末废弛欺蔽之象,痛切敷陈,皆凛然足以为戒”。如《君仁臣直论》一文,劝诫君主要倾听意见,善于闻过,拳拳之心,溢于言表。诗歌创作深得白居易讽喻诗的神髓,多有抒写悯时忧国心情的篇章。如《西湖竞渡》、《三丽人行》等,俱为真人真事,可称一代诗史。《孤愤吟》1首,指名道姓,直指奸佞:“桧侂当权十五年,始终只被一私缠。人心失尽天心怒,燎火炎炎故不然”。虽然语言较为粗率,但愤激之情,足以打动人心。此外,在《题爱梅亭》诗中,以梅花的高洁,喻自身的节概,含意深长:“生世梅花是故知,相逢不负岁寒期。自从一点梢头白,看到青阴弄实时。”

太上老君说长生益算妙经

太上老君说长生益算妙经

经名:太上老君说长生益算妙经。撰者不详,约出於唐代。假托太上老君为诸仙真天师说召神佩符,除病益算之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述以符箓召神劾鬼。
  

野记

野记

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祝允明撰, 四卷。今存版本有明刊本、同治十三年元和祝氏刻本、宣统三年时中书局排印本、 《申报馆丛书续集》本,以下为一卷本:有《历代小史》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 《续说郛》本等。所谓“九朝”,据本书李文楷序解释,是“自有明开国,逮嘉靖之季”,而“野记”含义有二: “九朝往迹,史不具列者”,一也; “并及闾巷琐屑事”,二也。二者均非正史, 故以“野记”作为书名。是书记明洪武至嘉靖九朝事,故《续说郛》又题作《九朝野记》。《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小说家类存目谓“多委巷之谈”,以史实乖违责之。但本书题名“野记”,即已无意以信史标榜。书中虽兼及典章国故,而大多采自里巷传闻,具备故事性。作者身当嘉靖之世,文网渐弛,又生性磊落,放任不羁,故能对列朝史事秉笔直录。尤其是明初洪武残暴猜忌,滥杀无辜的事件,书中反复叙及。

张义潮变文

张义潮变文

唐代敦煌变文作品。原卷残损严重。《敦煌掇琐》、《敦煌变文汇录》、《敦煌变文集》所辑录,均非全文。此篇变文叙述张义潮收复河湟一带的业绩,是变文中直接以唐代史事为题材的作品。安史之乱以后,西北河湟广大地区被吐蕃族统治者占据,长期不能收复。大中年间,沙州(治今甘肃敦煌)人张义潮"阴结豪英归唐。一日,众擐甲噪州门,汉人皆助之,虏守者惊走,遂摄州事。缮甲兵,耕且战,悉复余州"(《新唐书·吐蕃传》)。于是唐朝在沙州置归义军,以张义潮为节度使。变文反映的就是这一段历史。残卷初记吐蕃纠集回鹘犯沙州,张义潮率师进击,虏获甚众;次写回鹘、吐浑抄掠伊州,义潮亲讨之,大胜而还;后写回鹘劫夺国信,又扰伊州。其中热情讴歌了张义潮及归义军将士为巩固边防、维护国家统一立下的战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爱国思想,描写战斗场面也很生动。张义潮的事迹,史书记载简略,这篇变文可补其不足。

经集

经集

巴利名Sutta-nipa^ta 。属南方上座部经藏(小部)之巴利语经典。因其他各经分别有其独自之特征,故均有其特定之名称,唯有本集乃是由杂多之经所集成,故称经集。本集之形式,有长短不同之诗集,间亦有散文。内容分为蛇品、小品、大品、义品、彼岸道品等五章,系原始佛教圣典中最古老之作品。尤其是义品、彼岸道品两章乃最早独立流通者,故可谓为佛教最古老之圣典。五章之中,蛇品(巴Uragavagga )有十二经;其中之‘蛇经’反覆喻说比丘之修行应如蛇之蜕换旧皮而舍弃彼此两岸之分别;另一‘犀角经’则收有著名之诗,喻说修行者应如独角犀之独立修行。小品中收集较短之诸经而成,计有十四经。大品则收集较长之十二经,其中之出家经(大品第一经)、精勤经(大品第二经)、那落迦经(大品第十经)等三经系保存有关佛陀传记之最早资料者。又大品第九经说明四姓平等之理,第十二经则以简单之形式说明缘起之理。至于义品(巴Atthakavagga )之名,解为八偈品,如窟八偈经(第二经)、嗔怒八偈经(第三经),大部分均为八偈合成之经;计由十六经构成,相当于汉译之‘义足经’(亦有十六经)。彼岸道品(巴Pa^ra^yanavagga ),全章富有统一性,内容系十六学童请教佛陀,佛陀答覆之十六节,加前之序偈、后之结语二节,计有十八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