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洛维夫人

作者:伍尔芙
达洛维夫人

《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是由弗吉尼亚·伍尔芙在1925年发表的一部长篇意识流小说。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可能来源于作者的一位朋友奥托琳·莫瑞尔(Ottoline Morrell)女士。主人公达洛维夫人是个养尊处优,在现实生活中如鱼得水的女人,本书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情节就是她举办宴会,而宴会本身就代表了她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取得的成功,然而这又是一个在内心深处不满现实、渴望高尚,与生活现实矛盾重重的女人。她的旧情人彼得沃尔什从印度归来,这是一个我行我素,几乎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度理想化的男人,而他对世俗化的达洛维夫人的种种嘲讽更加剧了主人公内心对现实的不满。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是战争的幸存者沃伦史密斯,他得了严重的战争后遗症炮弹震呆症(shellshock),完全处于疯狂与谵妄的状态,在达洛维夫人的宴会正热热闹闹地举行时,他自杀了。他的死意味深长,表面上看是一战残酷的持续效应,却也折射出当时知识分子对欧洲文明的幻灭感,是写实,也是象征。作者本人的生活中,死亡的阴影也是无处不在,以至于她最终在1941年选择了自沉于家附近的乌斯河中。

猜你喜欢的书

陶记略

陶记略

又称《陶记》。元代有关景德镇窑陶瓷业的专著。蒋祈撰。约成书于元至治二年(1322)至泰定二年(1325)之间。此书较详细地记述了元代景德镇瓷器的生产组织形式,陶工分工情况,原材料的等级、来源,器物的名称种类和式样,釉色的种类,瓷窑的形式、名目,瓷器的烧制程序、火候,瓷器的销售情况和地区,以及封建王朝和官吏豪绅剥削陶工的情况,并对当时陶瓷业不振的情况,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分析。此书为中国最早一部系统叙述景德镇陶瓷发展史的著作,是研究景德镇地区陶瓷业史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中国造瓷科学技术的重要文献。其编著体例对后世影响颇大,后来的一些有关陶瓷方面的著作,多受其启示。无单行本,始载于《康熙浮梁县志》,但未署作者朝代,《乾隆浮梁县志》也录其书,定为元人著作。

疑雨集

疑雨集

四卷。明王彦泓撰。彦泓,字次回,金坛(属江苏)人,明诗人。官华亭县训导。彦泓博学,好作艳体小诗,造语新柔,有唐李商隐遗风。明代黄虞梭《千顷堂书目》载该书为六卷,次于天启末年;《明史·艺文志》未载;孙星衍《祠堂书目》载该书四卷,与今传本同集,首有侯文灿作序。序中介绍:彦泓卒后,遗孤年幼,诗几乎散佚。友人弢仲欲整理校定,因故未成。后据严绳荪作序介绍:本集是由侯子蔚校定刊印的。由此可知,该集在明时本未刊行,直到侯文灿时才得到传抄旧本,刻于康熙丙辰(1676年)。评论者认为是香奁诗,艳冶流宕,因而在沈德潜选《明诗别裁集》时,虽有袁枚作书相告,仍摈斥不录。而钱谦益《列朝诗集》、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王士祯《渔洋诗话》、袁枚《随园诗话》,均极推崇彦泓诗。该集编年排列,不分类别,始于万历乙卯(1615年),终至崇祯壬午年(1642年)。集中1642年下注:六月十八日戌时长逝,二十二日闻后记此。据侯文灿序文中可知:彦泓与弢仲为故交,集中寄怀弢仲之诗很多,并有《和于氏诸子秋词诗》。彦泓生逢乱世,君子小人相争激烈,在朝为朋党之争,在野则为笔舌之战,该集中有《自悼》、《归途自叹愁遗》、《述妇病怀》、《悲遗》诸诗,表达了感时伤事、抑郁不平的心声。彦泓诗以香奁体居多,忧伤国事之词也别有特色,不可一概而论。该集有康熙十五年 (1676年) 刊本。

竹斋诗余

竹斋诗余

一名《竹斋词》。词别集。南宋黄机撰。一卷。机字几仲,一说字几叔,东阳(今属浙江)人。主张抗金,曾与岳飞之孙岳珂唱酬,寄词给辛弃疾。此集录词九十八首,编无定例,毛晋以得旧本之先后,陆续付刻而成。《四库全书》曾据安徽巡抚采进本,将其编入词曲类。此外,传世版本还有《续金华丛书》本、《四部备要》本等。黄机词今存近百首,其中有与岳珂、辛弃疾等人的唱和之作,词风沈郁苍凉,如〔木兰花慢〕《次岳总干韵》,抒写心中的委屈与归隐之意,颇为真切感人。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共有294卷,系宋朝司马光编撰。书中内容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周显德六年 (959年)止,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宋治平元年(1064年),光进《通志》,记述了从战国到秦二世年间的历史。宋英宗大加赞赏,命其再纂《历代君臣事迹》,并于始平二年(1065年)设立崇文院,选范祖禹、刘恕、司马康等为助手,使用龙阁、天章、三馆等所藏的书籍,采杂史诸书达222家,终于在元丰七年(1084年)编纂完毕,历时20年。 计有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梁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汉纪4卷,后周纪5卷。宋神宗赵顼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为《资治通鉴》。光进后来另编有《考异》30卷,以辨正历史事件的不同记载;《目录》300卷,作为本书的提纲;《通鉴举要历》80卷,作为全书的简编。宋代王应麟编有《通鉴地理通释》,对《资治通鉴》中的地名沿革进行了考证。朱熹编著的《资治通鉴纲目》创立了“纲目体”。元朝胡三省对《资治通鉴》中的难字注 其音义编成《资治通鉴音注》,《考异》和《目录》中的历法、天文及其注解分别附于《通鉴》正文。《通鉴》补遗纠误,详考典制,所引史料均标明出处,所以其价值甚高。明朝有严衍《资治通鉴补正》270卷。通行刻本以清嘉庆鄱阳胡克家校刻附有胡三省音注之版本为最佳。1956年,古籍出版社以胡氏本为底本,标点印行。今有中华书局第四次印刷本。

尚书疏衍

尚书疏衍

四卷。明陈第撰。此书前有自序一篇,其序称“少受《尚书》,读经不读传注,口诵心维,得其意于深思者颇多,后乃参取古今注疏,而以素得于深思者附着之。”第博学聪悟,治《尚书》径自经文入手,覃思精研,期合于古义,不为前人成说所囿,故其创获良多。如论《舜典》“五瑞”、“五玉”、“五器”谓不得以《周礼》诠释《虞书》、斥注疏家牵合之非;论《武成》无错简、《洪范》非龟文,如此之类,皆见解独到,足破前儒穿凿附会之说。惟其笃信伪古文,以朱熹疑其伪为非,于梅鷟《尚书考异》、《尚书谱》二书尤多排抵,是其缺憾。此书有《陈一斋全书》刊本,万历壬子(1612)刊本,路有抄本。

诸法本无经

诸法本无经

三卷,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与《诸法无行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