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芙

伍尔芙
  • 姓名:伍尔芙
  • 全名: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
  • 性别:
  • 国籍:英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82年1月25日
  • 逝世日期:1941年3月28日
  • 民族族群:

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Adeline 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父亲是著名批评家、传记作家。她从小喜爱文学艺术,一生致力于小说的探索和革新。最早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描写一个妇女看到墙上的蜗牛所引起的种种联想,已使用意识流的技巧。成名作《黛洛维夫人》(1925)则采用了乔依斯那种交错型意识流写法。她还写有《雅各的房间》《到灯塔去》《海浪》《幕间》等小说。文艺论著有《普通读者》《自己的房间》等。最著名的论文是《现代小说》,强调写主观真实,表现人的“内心火焰”,抓住心理活动的细枝末节,从而揭示“生活的本来面目”。由于精神病的反复发作,1941年她在离家不远的一条河上投水自尽。


对伍尔芙的文艺思想应做具体分析。她认为,主观印象和幻想是文学描写的根本对象和中心。只有主观印象和幻想才是生活,才是“真实和真理。”同时,这个生活又是变幻莫测的、错综复杂的和不可知的。小说家的任务就是把这种变化的、不可知的、难以定义的精神世界表现出来。而不应去描写意识流状态或意识流本身之外的事物。传统小说之所以是“不真实”的,就是因为它没有表现人物“所有的幻想”, “生活从他们的笔下溜走了。”因此可以看出,伍尔芙深受“意识流”派的影响,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她更倾向于人的主观精神。伍尔芙认为,文艺家应做无意识和潜意识的忠实记录者。她要求作家要把人物头脑中“千千万万个印象”,无论是细小的、奇异的,还是暂时的、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都应全部写出来。把那些“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般的印象全部记录下来。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生活的本来面目”。即“在那千万个微尘纷纷坠入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 “描写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的痕迹。”并且要“让我们不要想当然地认为通常所谓的大事要比通常所谓的小事包含着更充实的生活吧”。但是,按照她的观点,作家创作出的人物只会是一些缺乏社会本质、失去客观联系的人物。如果作家只追求这种主观上的真实,必然会忽视对人的社会本质的追求。


伍尔芙要求运用新方法,塑造新的美的印象。伍尔芙十分推崇意识流小说。她认为二十年代以前的传统的讲故事写景物的方法,使人感到不完整、不满足,不能沟通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感情,甚至造成障碍。这种旧小说的技巧和规范必须摒弃。而意识流小说是一种现代小说。要描写现代小说的人物,第一,对人物性格进行判断;第二,时刻注意20年代之后人物性格的变化。同时,要尽可能把人物写得美。 “这是我们借以生活的精神,就是生命本身。”这对我们有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的书

火药库

火药库

亚森·罗平在搭救一位金发女郎时发现了她丢在车里的请柬和一朵银莲花。于是他化装成瑟尼纳王子前去赴宴,其间,被一犯罪团伙绑架。在逃跑时,罗平发现了死在车里的私人侦探蒙古乔,他身上也有一朵银莲花。金发女郎与私人侦探之间到底有何联系呢?请看本篇。

桑苏西来客

桑苏西来客

桑苏西来客【N or M ?】又译作:谍海,密码,二战期间,英军奋力击退了德国空军的进攻,更加险恶的敌人——乔装成普通市民的纳粹分子——却从内部威胁着国家安全。代号为""N""和""M""的德国间谍杀害了英国*秀的特工。迫于压力,情报部门起用被“闲置”已久的汤米和塔彭丝贝尔斯福德夫妇。他们的任务是在海滨旅馆桑苏西的住客中找出N和M。书中的汤米和塔彭丝身边危机四伏,故事作者阿加莎也因创作此书受到军情五处调查。

广客谈

广客谈

徐显,字克昭,绍兴(今属浙江)人,居平江(今江苏苏州)。元至正间人。除本书外,又有《稗史集传》一卷。事迹见《稗史集传》自序。是书记作者生平见闻,多奇闻异事,兼及志人志怪,而主旨不外乎劝善惩恶、如记沈仲说无子,其妻为置妾,沈氏知妾为吴中名士女,便视同己女。为择胥而嫁。又如吴江屠户沈氏受囚犯五人委托,将其所遗钱买猪,并任其托生转世,遂得子孙不绝等,均有一定传说色彩。《国史经籍志》、《千顷堂书目》著录,未题撰人。明刻本题绍兴徐显撰。又有《丛书集成初编》、本《历代小史》本,未题撰人。今据明刻本整理。

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

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

太上天尊说出家因缘、出家之义、道士七阶,劝出家人发十誓十愿、立观度人,讲道诵经、度世度人。

明代援朝抗倭战争

明代援朝抗倭战争

中华书局1962年初版,抓住了1592—1598年发生在朝鲜半岛上的中朝两国人民共同抗击倭寇这一事件的核心,充分利用中国、朝鲜、日本的历史资料,将古文、外文转换成让人易懂的语体文,整个事件的叙述又要而不烦,特别是战事发展的曲折多变,而作者条分缕析,娓娓道来,脉络清晰,李如柏兄弟、朱舜臣等中朝抗倭中坚人物形象鲜活。至于对攻城陆战及海上决战的描述,更是声情并茂,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泥犁经

四泥犁经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说提舍瞿波离等四人苦果,及出其因,亦出礼三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