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维尔回忆录

作者:托克维尔
托克维尔回忆录

托克维尔在回忆录中以当事人的身份回忆法国1848年革命前后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并对当时一些重要的政界人士及事件发表犀利的评论,不仅为后人研究1848年革命史增添了一份珍贵的史料,而且也为后人阅读学习《旧制度与大革命》等著作提供了较好的参考资料。

托克维尔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西堂日记

西堂日记

《西堂日记》,明杨豫孙撰写的笔记小说。

六根归道篇

六根归道篇

六根归道篇,撰人不详。似出于宋元。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篇融会儒、释、道三教之说,阐述修道之要。作者认为世人学道者多,成道者寡,皆因不知守道之要。守道当先守心,心守则意不乱,意不乱则动止合礼,进退有度,而使身正。心正乎内而身正乎外,则耳目得其养,鼻舌不为患。心身耳目鼻舌皆得其守,「则六根悉静而大道存焉」。本篇与《三要达道篇》似出一人之手。

萃善录

萃善录

《萃善录》,原不题撰人。书中提及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当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二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表奏类。此书辑录宋元明三朝天师道之青词数篇,系道士举行斋醮时上于皇天神祇之祝词。其中最晚者为〈张国祥荐父终七词〉,故此书疑即张国祥选编。

神相全编

神相全编

十三卷,旧题宋陈抟撰,明袁忠彻订正。《明史》称“忠彻相术不殊其父,世所传轶事甚多”,且“颇好读书”;著有《人相大成》、《凤池吟稿》、《古今识鉴》等。此书《明史·袁忠彻传》未言及,明、清《艺文志》亦不著录,当为后世术家假托之作。此书按面相、形体诸部位论述相理及相法,有总论有分说;采录古代相人术著作多种,堪称相人术之集大成者,而且内容详备,文辞浅易,为明清间流行极广之本。《古今图书集成》收入《艺术典·相术部》。有乾隆五十一年宝翰楼刊本。

古今词话

古今词话

词话。一卷。南宋杨湜撰。杨湜(生平不详),字曼倩。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对此书已加称引,知杨湜为绍兴年间人。《古今词话》采辑五代以下词林逸事,仿唐宋说部体裁,所记本事每多不实,大都出于传闻。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驳之甚烈,以为“《古今词话》以古人好词世所共知者,易甲为乙,称其所作,仍随其词牵合为说,殊无根蒂,皆不足信也”。如以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为任世德作,《八六子》(倚危亭)为贺铸作,《浣溪沙》(脚上鞋儿四寸罗)为黄庭坚作,皆非。所记又侧重冶艳故实,品评亦时或失当。但这是现存宋代第一部以“词话”命名的论词专著,其体例为后人沿袭,在词话史研究上有重要价值。《古今词话》明以后久佚,宋以来公私书目罕见著录(《也是园书目》载《古今词话》十卷,未知是否此书),卷数未详。近人赵万里从《岁时广记》、《笺注草堂诗余》、《花草粹编》、天一阁旧藏明写本《绿窗新话》中辑得六十七则,附载于《校辑宋金元人词》中。《历代诗余话》引《古今词话》,多涉宋南渡后及元明人事,盖另一书,与杨湜无涉。此外,清康熙间吴江沈雄(偶僧)亦著《古今词话》八卷,与此书名同而实异。有《校辑宋金元人词》本,唐圭璋收入《词话丛编》。

答万季埜诗问

答万季埜诗问

清代诗论著作。1卷。吴乔著。全书为问答形式,共27则。其论诗重视“命意”,要求“其中有人”,反对拘泥声韵,执着死法;提倡“三百篇”的传统,尊唐、薄宋,力贬明诗;强调诗的特征,并以米“酿而为酒”与“炊而为饭”来比喻诗与文的差异。在回答具体问题中,体现出吴乔的反拟古主义的诗歌主张。清初反拟古主义,始有钱谦益,其后冯班、吴乔等起而响应。吴乔论诗,主张诗要有寓意,他认为,唐诗的优点,就在于“读唐人诗集,知其性情,知其学问,知其立志”,而“明人以声音笑貌学唐人”,只是注重修辞形式,结果“千人一体”,终不能超过唐人。他最推崇的是晚唐李商隐的诗,这也可能与他推崇委婉寓意的诗歌主张有关,他曾选录李的无题诗,猜度其意旨,作《西昆发微》。吴乔认为拟古诗内容空虚,而强调寓意,这基本上抓住了要害。他指出“诗中须有人,……诗而有境、有情、则有人在其中”。“有人”与否、寓意的存无,决定诗句的“死”、“活”。诗句的死、活另外还与表现手法有关,在此方面,他最崇尚的是诗三百的“比兴”手法,“大抵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雅、颂多赋,是实做,风骚多比、兴,是虚作。唐诗多宗风骚,所以灵妙”。他还比较了唐、宋、明各代诗歌,认为“唐人作诗, 自述己意,不必求人知之,亦不在人人说好,宋人皆欲人人知我意,明人必欲人人说好,故不相入”,宋、 明诗的局限,就在于太实太露,无言外之意,而不象唐人那样“实话亦虚”。“比兴意在言外,不可以言求意”,这就是吴氏重视比兴的原因。答问中,吴氏还指出了诗文的区别, “唯是体制辞语不同”,两者都需有寓意,但是具体表现形式又不同。在论诗歌的演变时,他坚持“变复”主张, 强调“复”的同时,要“变”,这也是对拟古派的反动,这种见解是合乎艺术发展史的运动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