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语
作者:紫式部
11世纪初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代表作。日文“物语”一词,意为故事或杂谈。小说共分54回,前44回是源氏的故事,后10回为薰君的故事。天皇桐壶有一爱嫔,出身微寒。她遭其他妃嫔妒恨,生下一子后郁郁死去。天皇考虑此子无外戚做后盾,遂将其降为臣籍,赐姓源氏。源氏12岁时娶了左大臣之女葵姬,后与继母藤壶妃私通,生子名冷泉。桐壶天皇对此子十分钟爱,立为太子。源氏追求各式妇女,达到狂热程度,前后染指女性近20人,上至皇婶,下至民女。后源氏纳养女紫姬为正妻。桐壶天皇因多病让位后,新皇上台,打击政敌,排斥异己,源氏被逼离开宫廷,放逐山乡。后冷泉登上天皇宝座,源氏便青云直上,掌朝廷大权,荣华绝顶。源氏营教六条院,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但好景不长,源氏一派内部矛盾加深,他感到自己政治地位不稳,又发现最后一位夫人与人私通生子名薰君。源氏得知真相,不胜懊丧,审人度己,慨叹报应。葵姬去世后,他钟情的藤壶、紫姬等也相继去世。他终于摆脱尘世,遁入空门。薰君长大成人,对浮舟等妇女追逐的故事在后10回予以描述。此书错综复杂的社会人物关系,涉及到的400多人物形象,在作家笔下得到生动体现。全书以散文为主,插入近800首和歌,并引入白居易诗句等汉诗文,可看作中日文化交流的记录。此书是
章节列表
升序↑- 第一回 桐壶
- 第二回 帚木
- 第三回 空蝉
- 第四回 夕颜
- 第五回 紫儿
- 第六回 末摘花
- 第七回 红叶贺
- 第八回 花宴
- 第九回 葵姬
- 第十回 杨桐
- 第十一回 花散里
- 第十二回 须磨
- 第十三回 明石
- 第十四回 航标
- 第十五回 蓬生
- 第十六回 关屋
- 第十七回 赛画
- 第十八回 松风
- 第十九回 薄云
- 第二十回 槿姬
- 第二十一回 少女
- 第二十二回 玉鬘
- 第二十三回 早莺
- 第二十四回 蝴蝶
- 第二十五回 萤
- 第二十六回 常夏
- 第二十七回 篝火
- 第二十八回 朔风
- 第二十九回 行幸
- 第三十回 兰草
- 第三十一回 真木柱
- 第三十二回 梅枝
- 第三十三回 藤花末叶
- 第三十四回上 新菜
- 第三十四回下 新菜续
- 第三十五回 柏木
- 第三十六回 横笛
- 第三十七回 铃虫
- 第三十八回 夕雾
- 第三十九回 法事
- 第四十回 魔法使
- 第四十二回 匂皇子
- 第四十三回 红梅
- 第四十四回 竹河
- 第四十五回 桥姬
- 第四十六回 柯根
- 第四十七回上 总角
- 第四十七回下 总角
- 第四十八回 早蕨
- 第四十九回上 寄生
- 第四十九回下 寄生
- 第五十回上 东亭
- 第五十回下 东亭
- 第五十一回上 浮舟
- 第五十一回下 浮舟
- 第五十二回 蜉蝣
- 第五十三回上 习字
- 第五十三回下 习字
- 第五十四回 梦浮桥
紫式部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箴言
在意大利的一个考古现场,圣经专家蒙蒂教授找到了基督的弟弟詹姆斯于一世纪初所写的第一个真本福音——《国际新约》。愤世嫉俗的出版界公关大员兰德尔应邀参加宣传工作。然而,就在其为宣传《国际新约》搜集背景材料的过程中,他越来越觉察到这项不可思议的发现的可疑性和诸多破绽,并发觉自己越来越深地陷入了爱情、复仇和谋杀的极其危险的境地之中……
中国神话史
本书是袁珂先生阐述广义神话思想以解决神话研究考察对象范围问题的专著,是研究中国神话基础理论的一部开山之作。袁珂先生在数十年整理和研究中国神话的过程中,逐渐认为中国神话的范围要从狭隘的圈子里跳出来,扩大视野,才能见到中国神话的真正丰美。在本书中,他以广义神话思想为基本认识,引经据典,考察了中国神话在流传中的演变,和它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影响,以及历代神话整理者、研究者在整理、研究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是对中国神话发展形成整体概念的必读经典。
观林诗话
诗话。宋人吴聿撰。二卷。聿字子书,余不详。此著录于《直斋书录解题》、《天一阁书目》,所传不广。书成于南宋初。一百十六则。记唐及北宋诗人轶事,品评诗句。多称述苏轼、黄庭坚,作者当为江西诗派。于诗人、诗作亦间有考证,丁福保以为“凡所考证,大抵典核,为宋人诗话之佳本。”本书偏于考据,间载诗坛佚事及前人论诗之语,资料较为丰富。作者对有关诗作的典故、出处、名物、声韵的考辩,多有独到之见,但也偶有疏漏谬误之处。《四库全书总目》尝举其二十余事谓其“皆足以资考证。在宋人诗话之中,亦可谓之佳本”。初著录于《直斋书录解题》,题云:“楚东吴聿子书撰,未详何人。”《文献通考》仍之。
朝鲜王朝实录[文宗实录]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文宗实录]。李珦(1414年—1452年),朝鲜王朝第五任君主(1450—1452年在位)。字辉之,是朝鲜世宗李裪嫡长子,朝鲜世祖李瑈同母兄,母昭宪王后沈氏,永乐十二年(1414年)十月三日生于汉城,永乐二十年(1422年)十月册封为王世子。正统十年(1445年),因朝鲜世宗身体抱恙,开始协助处理政务。景泰元年(1450年),世宗薨于永膺大君李琰府邸,李珦继承王位。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十四日, 李珦薨于康宁殿。庙号文宗,谥号恭顺钦明仁肃光文圣孝大王,葬于显陵。
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
四十六卷。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官修史书。《辽史》、《金史》末卷原附有简略的国语解;明初宋濂修《元史》,“以八月告成,事迹挂漏,尚难殚数,前代译语,更非所谙”。(《四库全书总目》)此书即厘定辽、金、元三史国语之作。其中“以索伦语正《辽史》凡十卷,首君名,附以后妃、皇子、公主,次宫卫,附以军名,次部族,附以属国,次地理,次职官,次人名,次名物,共七门;以满州语正《金史》凡十二卷,首君名,附以后妃、皇子,次部族,次地理,次职官,附以军名,次姓氏,次人名,附以名物,共六门,以蒙古语正《元吏》凡二十四卷,首帝名,附以后妃、皇子、公主,次宫卫,附以军名,次部族,附以国名,次地理,次职官,次人名,次名物,共七门。”(《四库全书总目》)但解释多为臆测,并无根据,其中人名据满洲八旗姓氏对比更属无稽。有《四库全书》本。
京口耆旧传
《京口耆旧传》9卷,南宋刘宰撰。刘宰,字平国,镇江金坛人,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进士。他博学多识,熟知乡土前贤,宁宗嘉定七年(1214),镇江府教授卢宪奉知府史弥坚之命,准备重修郡志,卢宪本为台州人,对镇江先贤知之不多,他便请刘宰搜访名贤事迹,以供修志时参考,刘宰于次年撰成此书,取名《京口耆旧传》(京口为镇江古称)。该书在宋代未见著录,原本卷数不详,今本系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馆臣将其析为9卷,今天通行的《守山阁丛书》和《粤雅堂丛书》本都是出自《四库全书》。宋代的镇江府下辖丹阳、丹徒、金坛3县,《京口耆旧传》即专为此3县的名贤耆旧立传,收录范围上起北宋初,下迄嘉定七年,生者不录。今本共有68人的传记(附传不计在内),其中王遂、刘宰两传记事晚至理宗宝祐年间,据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考订,此两传当系刘宰小儿子刘汝进增补。镇江一地在宋代名贤辈出,其中如沈括、米芾、陈东、张悫、汤东野、洪兴祖、苏颂等人,虽然在正史中都有传,但此书所记他们的轶闻逸事都较正史为详。在体例的谨严上此书并不亚于正史,每篇传文都本末详备,生卒必具,与杂记随笔不同。其中内容多可与史传相参证,如第5卷汤东野传,记苗刘之变时朝廷发文宣布高宗退位,汤东野劝张浚将这篇文告隐瞒起来不予宣布,而《宋史·张浚传》却说这是张浚自己的主意,证以刘宰《漫塘集》中《汤侍郎〈勤王录〉跋》,可知《京口耆旧传》的记载是可信的。此书本为卢宪修镇江志而作,后来修成的《嘉定镇江志》,其人物门即主要参据此书修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