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成两半的子爵

作者:卡尔维诺
分成两半的子爵

《分成两半的子爵》是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创作的中篇小说,是《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之一。小说通过讲述梅达尔多子爵在战争中被炮弹劈成两半,一半极恶,一半极善,恶的子爵处处行恶,善的子爵时时行善,善恶处于痛苦的对立冲突中,后因同时爱上少女帕梅拉,两个半身在决斗中受伤被缝合而重新获得了完整的身体的故事,向读者反映了人性分裂与善恶冲突的主题思想。

猜你喜欢的书

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

德国作家歌德(1749—1832)的书信体小说,是他饮誉欧洲文坛的成名作。1772年歌德在威茨拉尔帝国高等法院实习期间,对友人的未婚妻夏绿蒂萌发了无望的爱情。不久,又听到青年耶鲁撒冷因失恋自杀的消息,受到很大震动。1774年歌德在一次“新的不快”刺激下,在短短4个星期内,写成《少年维特之烦恼》。它记录了诗人青年时代一段重要经历,写得缠绵悱侧,深情感人。小说写市民出身的维特热恋美丽的少女绿蒂,而绿蒂先已与他人订婚。无望的爱情使维特万分痛苦。等级森严的社会又让他饱受冷眼,贵族的傲慢与歧视和资产者的庸俗自私令他感到窒息。维特终因绝望开枪自杀,向社会作无力的抗议。小说揭示出德国狂飙突进时代个性自由的要求与封建等级社会的尖锐冲突,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维特的形象反映出一代青年心中的憧憬、烦恼和苦闷。他热爱大自然,推崇感情,向往人性的全面自由发展,憎恶腐朽的贵族阶级和鄙陋的市民气息,渴望从封建桎梏中获得解放。小说的出版在当时整个欧洲曾引起重大反响。小说主题的积极意义在于坚决反封建,但也确实存在伤感成份。维特要求个性自由,并不进行社会改革。他的反抗,仅限于感伤和愤慨。这也是狂飙突进运动本身的缺点。他的自杀,更不足取。当时某些读者仅从爱情自由的角度产生共鸣,甚至因恋爱不自由而自杀,这是从消极方面所作的错误理解。小说极为成功地运用了第一人称的书信体,文情并茂,剪裁精当,至今仍是同类作品中的典范之作。小说写维特的感情变化剖析深刻,对心理活动过程刻画细腻逼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作者酷爱大自然的壮观景色,寄情寓景,对描写的一草一木都赋予奇异的诗的色彩,通篇充满浓郁的诗情画意。作品所取得的卓越艺术成就,直接对欧洲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知非堂稿

知非堂稿

元代诗文别集。何中撰。《四库全书》曾据江西巡抚采进本,将《知非堂稿》6卷编入别集类,但这6卷全是诗。6卷本《知非堂稿》卷首有元至顺二年(1331)吴澂序,元延祐七年(1320)何中自序。自序中提到除《知非堂稿》之外,尚有《知非堂外稿》16卷。6卷本《知非堂稿》卷1—2为五言古诗,卷3为五言律诗及排律,卷4为七言古诗,卷5为七言律诗及排律,卷6为七言绝句,但《四库全书总目》已指出:顾嗣立《元诗选》所选载《知非堂稿》为17卷,王士禛《居易录》中提到的《知非堂稿》为16卷,卷数均与6卷本不一致,或许是由于后人传写时曾合并其卷数。然而16卷、17卷的《知非堂稿》都未流传到今天,已难于判断它们与6卷本的关系。今存何中文集,尚有清道光、咸丰年间刊行的《何太虚文集》10卷,其中1—6卷全同于6卷本《知非堂稿》,另收有《知非堂外稿》4卷。此外还有11卷本《知非堂稿》行于世,今仅见有清抄本,卷首有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黄德民序、延祐七年何中自序、元统二年(1334)揭傒斯序。其中1—6卷也是诗,7—11卷是文。据以上情况可知6卷本《知非堂稿》是不全的本子。

坤舆图说

坤舆图说

中国古代地图的说明书。二卷。清南怀仁撰。南怀仁,西洋人,康熙中,宫钦天监监正。本书上卷自坤舆至人物,分十五条,皆言地之所生。下卷记载海外诸国道里、山川、民风、物产、分为五大洲,最后是西洋七奇图说。与艾儒略的《职方外纪》大体相同,亦时有出入。此书虽有所粉饰,但不全属虚构。

何澹安医案

何澹安医案

医案。清何游撰。一卷。游号澹安,丹徒(今属江苏)人。先世皆以医道名著朝野,家藏医书甚富。幼承家学,通内、外、针灸等科,在当地颇有名望。另撰有《医学折衷论》、《何氏十三方注解》 等书,但未见刊行。此书初稿成于光绪元年 (1875),后经曹炳章整理编次后刊行。依病证分为类中、肝风、眩晕、头痛、咳嗽、吐血、失音、肺痿、虚劳、遗精、淋浊、尿血、小便闭癃等十三类,每类又分若干证治。每案只载脉症方药,不记患者姓氏、年龄、里贯等项,有按语颇简。其法崇尚叶派,辨证精确,用药善权变。有《中国医学大成》 本,一九三七年上海大东书局铅印本。

四书蒙引

四书蒙引

明蔡清(字介夫)撰。十五卷。别录一卷。该书编撰过程颇曲折: 先有稿本失之,作者乃重新缀录,更阅三载,又得故录于家中。参会前后二稿,所录重复过半,又有前后异见者,欲删正而未暇,姑略会而次之,先涂去其最冗秽无谓者,其诸凡近似有理之言,皆且存之。名曰《蒙引》,以明其非定说。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武进庄煦参照二稿,刊削冗复,十去三四,又十九年而书始成。凡所抄录,先为考定次序,勒去芜冗,条析类从,辑成一书而刊行。书末《别录》一卷,则煦与其友王升(孚斋)商榷订定之语。往往书有:“煦谓如何,孚斋不以为然”,或“孚斋云,此段最警策,何可去也。诚然,诚然”等字样。其书虽为科举而作,然阐明义理,真切深至,犹有宋儒之遗意。如解《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章”,曰:“文者讲学之事知也,仁者进德之实行也。故曰讲学以会友则德日进。讲学固所以明道,讲学而以会友,则道益明矣。为善而得所资,则德日进矣!”又如解孟子“言近而指远者”,曰:“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则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之理,皆见于言外矣!”论者谓:“朱注为《四书》功臣,《蒙引》又朱注功臣。”甚至称“说《四书》者不少百种,未有过于此者”(《四库全书提要》引)。有《四库全书》本。

龙施女经

龙施女经

全一卷。吴·支谦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叙述佛陀游维耶离奈氏树园,须福长者之女龙施,遥见佛之相好,因发菩提心,修菩萨行。魔遂化形其父,诱修小乘罗汉,龙施不为所动。魔复教云:菩萨行者,当不贪世间、不惜寿命,若能从楼上自投于地者,后可成佛。龙施便纵身自投楼下,然未及至地,旋变男子身。后得父母允许,随佛出家修行。开元释教录卷二载,本经与龙施菩萨本起经为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