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航海的历史

作者:房龙
船:航海的历史

讲述的是一个人类冒险的故事。书中主宰时空的众神,将那些违逆其旨意的罪人关在狭小的舱室中接受惩罚。而这些专门用于折磨人的舱室,就是船。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富有远见卓识的人,受了自己躁动不安的好奇心与想象力的蛊惑与驱使,迫切地想要探寻在那遥远的天际,在我们的目光无法触及的远方,到底隐藏着怎样奇伟秀丽的景色。 在20世纪初现代船舶出现之前,船上的生活对于被上帝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出来的人类来说,就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磨难。船上的生活不洁不雅,最终的回报也不过是将一张“千疮百孔的裹尸布”扔向大海这样一个“巨大而流动着的坟墓”。

猜你喜欢的书

太上老君说上七灭罪集福妙经

太上老君说上七灭罪集福妙经

太上老君说上七灭罪集福妙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唐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清部。经文仅千余字,乃太上老君宣讲道法。谓世间万民不信三宝,背正信邪。每到上七之日,有斗口使者抄录其善恶,上奏天曹,减尅寿算。老君遂派遣北斗七真为灭罪消灾兴福助善天尊,并说《上七妙经》。令善男善女每月上七之日修建章醮,供养烧香,念诵此经。如无力修奉,可以酎水献花,对北斗稽首礼拜,念诵北斗十大天尊及本命真君名号。如此则可消灾忏罪,请福延生。如不信者则有天,神夺其寿算,转生为禽兽,永失人身。

太上瑶台益算宝籍延年忏

太上瑶台益算宝籍延年忏

太上瑶台益算宝籍延年忏,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本篇内列举一百五十位天尊及四位真人尊号。谓志心归命敬礼诸天尊及真人,即可护身去厄,长生久视。

读易余言

读易余言

明崔铣撰。五卷。《崔洹野集》本。此书卷一《上经卦略》,卷二《下经卦略》,卷三《大象说》,卷四《系辞辑》,卷五《说卦训》。其说以程颐《周易程氏传》为主,兼采王弼、吴澄之说,与朱熹《周易本义》颇有异同。《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其书“大旨舍象数而阐义理,故谓陈抟所传图象皆衍术数,与《易》无干。诸儒卦变之说亦支离无取。其《上经卦略》、《下经卦略》、《大象说》皆但标卦名,不载经文;《系辞辑》、《说卦训》则备录传文,盖书非一时所著,故体例偶殊。且经有卦名,而《系辞》、《说卦》则无章名,其势亦不能不异也。惟删《说卦》广象八章,而别以蔡清之说增损之;又《序卦》、《杂卦》、《文言》三传一概从删,则未免改经之嫌。要其笃实近理,固不失为洛、闽之传矣。朱彝尊《经义考》载铣《读易余言》五卷,又载铣《易大象说》一卷。考此书第三卷即《大象说》,彝尊以其别本单行,遂析为二,偶未考也。今附著于此,不更复出也。”

盘古至唐虞传

盘古至唐虞传

全称《按鉴演义帝王御世盘古至唐虞传》。长篇小说。 伪托明钟惺 (1574—1625)编辑、冯梦龙鉴定。二卷十四则。钟惺字景伯,湖北竟陵(今天门)人,万历进士,历任礼部郎中、福建提学佥事,诗文颇流传于当世,与同里谭元春同为“竟陵”派领袖,有《隐秀轩集》。上、下二卷,七回。自盘古开天辟地至禹受禅让。集上古神话传说于一书,间亦发挥想像。首叙天地洪荒,盘古氏凿开混沌,天地定,阴阳分而日月明。功成身退后,继有天皇氏立干支,地皇氏定昼夜星辰,人皇氏辟天地为九区,民始有君臣之分。结束穴居以后,又有有辰氏教民剥皮御风寒,有巢氏教民架木为巢以避野兽,狩猎取食。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于是民得熟食而繁衍生息,定婚嫁,知有父。余外,小说还编入了仓颉造字以及轩辕氏、神农氏、伏羲氏等的著名传说故事,以及共工氏怒触不周之山,女娲炼石补天,轩辕帝与蚩尤大战,羿射九日等神话。今存明末余季岳刊本,题“景陵钟惺伯敬父编辑”,“古吴冯梦龙犹龙父鉴定”。

蒲江词

蒲江词

一名《蒲江词稿》、《蒲江居士词》。词别集。南宋卢祖皋撰。一卷。祖皋字申之,又字次夔,自号蒲江居士,永嘉(今属浙江)人。庆元进士。历官池州教授,吴江主簿。嘉定中为秘书省著作郎,以军器少监,直北门。权直学士院。工乐府。有《蒲江集》。传世版本,有汲古阁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南词本;知圣道斋藏明抄南词本;毛扆校本;《四库全书》本;《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朱祖谋《彊村丛书》本《蒲江词稿》1卷,用南词本;《全宋词》收其词96首。

古经解钩沉

古经解钩沉

经学注疏汇集。三十卷。清余萧客撰。成书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余萧客,字仲林,号古农。生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卒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78年)。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十五岁时即通九经,酷爱古籍,曾被直隶总督方观承聘请修撰《畿辅通志》。当时的人称赞他的学问在王应麟、顾炎武之间。后教授乡里,终于清乾隆年间。他的主要著述有《古经解钩沉》、《文选杂题》、《文选音义》、《选音楼诗拾》等。《古经解钩沉》三十卷,自序谓创始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成稿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名曰古经解钩沉,言古以别于现行刊本,言经解不言注疏以并包异同,钩沉则借晋杨方五经钩沉之名。”从唐以前古书中摘录诸经的注疏,按十三经顺序,钩稽排比,注明来源。首为叙录一卷,次周易一卷,尚书三卷,毛诗二卷,周礼一卷,仪礼二卷,礼记四卷,左传七卷,公羊传一卷,谷梁传一卷,孝经一卷,论语一卷,孟子二卷,尔雅三卷,共三十卷。而叙录、周易、左传均各分一子卷,实则三十三卷。其叙录备述先儒名氏,爵里及所著义训。书尚存者不载,或名存而其说不传者也不载。余则自诸家经解所引,旁及史传类书,凡唐以前之旧说,有片语单词可考者,悉著其目。虽有人名而无书名,有书名而无人名者亦皆登载。又以传从经,钩稽排比,一一各著其所出之书,兼著其书之卷第,精校而成。此书反映作者主张搜集汉儒经说,加以疏通,以保守汉人学说的思想。是清代吴派经学学者的重要著作。《古经解钩沉》有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杭州竹简斋石印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陶风楼影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