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航海的历史

作者:房龙
船:航海的历史

讲述的是一个人类冒险的故事。书中主宰时空的众神,将那些违逆其旨意的罪人关在狭小的舱室中接受惩罚。而这些专门用于折磨人的舱室,就是船。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富有远见卓识的人,受了自己躁动不安的好奇心与想象力的蛊惑与驱使,迫切地想要探寻在那遥远的天际,在我们的目光无法触及的远方,到底隐藏着怎样奇伟秀丽的景色。 在20世纪初现代船舶出现之前,船上的生活对于被上帝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出来的人类来说,就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磨难。船上的生活不洁不雅,最终的回报也不过是将一张“千疮百孔的裹尸布”扔向大海这样一个“巨大而流动着的坟墓”。

猜你喜欢的书

笠泽丛书

笠泽丛书

四卷。《补遗》一卷。唐陆龟蒙撰。陆龟蒙,字鲁望,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天随子,姑苏 (今江苏苏州)人,曾为湖州、苏州从事。幼年聪悟,通达六经,善作文章,名震江左。与皮日休是诗友,二人酬唱之作编为《松陵集》十卷,皮日休为诗集作序。在序中说:“其才之变,真天地之气也。近代称温飞卿、李义山之最,俾生参之,未知其孰为之后先也”。其与李蔚、卢携友善,二人复相位时,召陆龟蒙为左拾遗。诏命方下,病逝于家。著有 《诗编》、《赋》、《松陵集》、《小名录》。此集为陆龟蒙自编。因其烦琐细碎,故名丛书。以甲、乙、丙、丁为次。后有补遗一卷。宋元符间蜀人樊开始序而梓之。政和初年,毗陵朱衮复行校刊,只分上、下二卷,及 《补遗》一卷。此本为元至元五年(1339),陆龟蒙的裔孙陆德源才又重刻,共四卷,《补遗》一卷。并在 《题记》中说:“此编又谓之《笠泽丛书》者,盖以丛脞细碎,多补遗残编。然起甲迄丁,篇什不满百,定犹有待后欤”?前有樊开序,第五卷补遗收有补遗诗,陆龟蒙传,朱衮后序,待补遗赋四首,陆德原跋等。最早有北宋元符三年(1100)樊开题序的刻本,共七卷。之后吴江朱衮刻本。到南宋宝祐五年(1257),叶茵编的《甫里先生文集》问世,《笠泽丛书》几乎芜没不闻。到了明代所流行者为《甫里先生文集》,所以《笠泽丛书》的宋元旧刊本很难见到,各藏书家所藏多为传抄本。其中最好的为拜经楼藏的吴骞校本七卷,《补遗》一卷。至清代,考据之学兴起,新本迭出,计有雍正九年(1731)江都陆钟辉覆刻本,四卷,补遗一卷。乾隆、嘉庆本子,都源于吴骞校本,被称是《笠泽丛书》至足至精之本,光绪年间姚觐元大叠山房重雕陆本等。《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均作四卷。

益州记

益州记

南朝任豫撰。记载古益州地理概貌。

万灵灯仪

万灵灯仪

万灵灯仪,撰人不详。约出于元代或明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此篇为道教灯仪之一,用于燃灯供奉万灵。所谓「万灵」,并非特指某位天神,而是指一切神灵。凡能显灵降世,护国救民,利人济物,有求必应之神,皆可供奉。修道者可根据自己需求愿望,选定某位神灵燃灯供奉,礼赞启告,祈求消灾降福。

邵氏闻见后录

邵氏闻见后录

又作《闻见后录》。南宋邵博撰。三十卷。博字公济,河南洛阳人。绍兴进士。历任秘书监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出知果、眉、雅州。绍兴二十八年(1158)降授左朝散郎,是年卒于犍为县(今四川南部)。祖邵雍(尧夫)为北宋著名哲学家。父邵伯温曾撰《闻见录》(《前录》),故以《后录》名书。成于绍兴二十七年。体例与《前录》相同,内容博涉经史子集,兼及地理、方言、民俗、医药、书画等。在摘引《尚书》、《易经》、《论语》、《孟子》等书时,对孔子、孟子等人的言行间加议论。评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史籍,亦颇有见地。所记国史旧闻,多有本源,所辑录北宋遗事,尤足资考订。《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为二十卷,今本皆为三十卷,有《津逮秘书》本、 《学津讨原》本、涵芬楼辑《宋人小说》本等。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刘德权、李剑雄校点本。

经学通论

经学通论

即《五经通论》。清皮锡瑞撰。五卷。包括《易经通论》、《书经通论》、《诗经通论》、《三礼通论》、 《春秋通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湖南思贤书局刊行。是作者晚年在湖南讲授经学的课本。认为“经为孔 子所定,孔子以前不得有经”。“孔子为万世师表之尊, 正以其有万世不易之经,经之大义微言亦甚易明”。“以 为尊孔必先明经”。对五经的流传、内容要义、历代考订 注疏之得失、学者治经之门径等问题作了扼要阐述。版 本另有《师优堂丛书》本、《皮氏经学丛书》本。收入《万有文库》及《国学基本丛书》。1954年中华书局据《国学 基本丛书》本校正重版。

摄大乘论释

摄大乘论释

无著所造摄大乘论之注释书。(一)梵名Maha^ya^na -sam!graha-bha^s!ya 。世亲造。汉译本有三:(一)陈代真谛译,凡十五卷。天嘉四年(563)于广州制旨寺译出,慧恺笔录。又称梁译摄大乘论释,略作摄论释、梁释论。(二) 隋开皇十年(590),沙门达摩笈多暨行矩等合译,凡十卷。题名摄大乘论释论,又称隋译世亲摄论。(三)唐代玄奘译。贞观二十一至二十三年(647~649)译出,凡十卷。世称唐译世亲摄论。以上三译均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其中,真谛译本阐示八识体一、种现一体及阿陀那七识异名说等,为隋唐二译所无,余相异处亦颇多。盖因世亲门下产生相异之见解,遂就其释论增添删削,故新旧译本之原本即有不同,而真谛于翻译之际,为使义理更明了,亦曾加以补充。本书主要为摄论宗所用,又唐代慈恩家专用玄奘译本,华严宗法藏等则依真谛之旧本,而配于五教中始终二教之说。现存注疏有摄论章、摄大乘论抄(假题)、摄大乘论疏、摄大乘论义记(以上真谛译注疏,为敦煌出土之断简)、摄大乘论天亲释略疏五卷(日僧普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