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谱
作者:赫西俄德
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写的一部史诗。记述了关于奥林帕斯诸神的神话,将诸神列成世系,企图将他们归属于同一祖先。这部长诗主要分3个部分:(1)宇宙谱,叙述宇宙的演化过程;(2)神谱,叙述以宙斯和克罗诺斯为代表的神的谱系;(3)英雄谱,叙述半神半人的英雄的谱系。在宇宙演化方面,它将世界的起源和诸神的降生结合在一起阐述,实际上已经以幻想的神话形式,对宇宙的生成和演化作了素朴的猜测,有了对自然现象总体作某些理性解释的萌芽。希腊哲学开始时的自然哲学,除了探讨万物的本原外,主要讨论的就是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等问题;而在神话中却已在讨论这些问题了。不过在神话中,自然界的种种现象如日、月、江、海、雷、电等是作为人格化的神出现的。神话中将这些自然现象的产生归于诸神间的父子、夫妇、兄弟关系。这种神话不能简单地视为对自然力量的迷信、无知及偶像崇拜,它实际上包含着当时希腊人对自然力量的某种朦胧的认识。它已经以神话的思想形式,试探宇宙和自然万物的起源,甚至要在万物中寻求某种唯一的根源,即本原。
赫西俄德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永字八法
以“永”字八笔为例来讲述楷书用笔的方法。其来源一说为晋代王羲之,一说为隋代智永,一说为唐代张旭。以“永”字八笔为例,对正楷点画用笔的方法。“永”字八笔依序为:侧、勒、努、趯、策、掠、啄、磔,相当于今称的点、横、竖、钩、挑、撇、短撇、捺。它囊括了汉字的基本笔画,许多书家都曾专攻“永”字,以练用笔的基本功。永字八法认为:“侧”(点)画宜取侧锋落笔,运笔要快,笔力要足,如高山落石坠地,略顿足势即收锋;“勒”(横)画取势左低右稍高,须逆锋落纸,运笔缓去急回,如横缰勒马,含蓄有力;“努”(竖)画为字的躯干,须逆锋向上落笔,满力下行,不宜过直,直中见曲,方更显笔势挺劲;“”(钩)取蹲转跃起之意,是其他笔画的附属笔画,须驻锋提笔,急速趯起,使力量聚集于笔尖;“策”(挑)喻扬鞭策马之势,发笔有力,运笔峻快矫健,逆锋向左下落纸,收笔时不回锋,向右上方挑出;“掠”(撇)取飞燕掠檐而下之意,出锋要爽利稍肥,力送尽处,势长而力均;“啄”(短撇),如鸟啄食,用力发笔,落笔左出,峭峻利落;“磔(捺)取刀切之意,逆锋轻落笔,折锋铺毫缓行,边行边按,至出脚处稍住笔,转微带仰势,提笔送出捺脚。永字八法是很有代表性的点画书写技法,按此法写出的笔画挺劲端正,构成的字有筋有骨,规矩分明。人们普遍赏识,书家也十分重视。但运用此法讲究灵活,从字的整体出发,确定用笔方法。
元始天尊说梓潼帝君本愿经
作者不详。可能作于元明时。经有三章:《灵宝消劫正心开化章上品》、《灵宝消劫正心灵应章中品》、《灵宝消劫正心报应章下品》。经文引入儒家伦理思想,主题是强调正心可以消除劫难。经中称:心为一身主,沉沉静静,不杂以伪,无虑无思,发而为言温和慈让,发而为行中正端直,其于亲不期孝而自孝,其于君不期忠而自忠,其于兄弟不期友敬而自友敬,其于夫妇不期和顺而自和顺。因此事亲当为心孝,事君当以心忠,处兄弟则当心友敬,处夫妇当心和顺。人心如此一正,大劫自除,可种成长寿果。此经对研究儒家伦理观如何影响渗入道教提供了有用的资料。收入《道藏》洞真部本文类。
郑月莲秋夜云窗梦
元明之际杂剧剧本。简名《云窗梦》或《秋夜云窗梦》。撰者姓名未详。旦本。剧演汴梁名妓郑月莲,色艺双全,与秀才张均卿相爱。均卿金尽,鸨母另招贩茶客李多。月莲誓死不另接客。均卿被鸨母赶出后,进京赴试,月莲暗赠以首饰为路资。鸨母见月莲不肯挣钱,将其卖于乐户张妈妈家。秋夜,月莲梦均卿归来。均卿一举及第,授洛阳县宰。洛阳府尹李敬欲招其为婿,特设宴招待均卿。席间唤乐妓侑酒,月莲亦在其中。李敬为李多之叔父,此日李多亦来求李敬成全其婚事。月莲给均卿敬酒时,双方都发现对面是自己的情人。李敬怒诘月莲,月莲详告原委。李敬谓“天上人间,方便第一”,遂于席间令均卿、月莲成婚。此剧第四折残缺。全剧曲文颇佳,语多绮丽而不纤弱,用本色语而不粗率。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抄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据以校印。
圣武记
清魏源撰。湖南邵阳人。该书写于鸦片战争的炮火中,于道光二十二年 (1842)初稿完成,后几经修订,于道光二十六年正式成书。全书14卷,40余万字。前10卷分开创 (第1卷5篇)、藩镇 (第二卷2篇)、外藩 (第三至第6卷21篇)、土司苗瑶回民 (第7卷8篇)、海寇民变兵变 (第8卷8篇)、教匪 (第9、10卷9篇) 6个专题,叙述爱新觉罗氏的崛起、统一东北、进攻明朝、进关、道光年间的对内对外的主要战争。后四卷为武事余记,分兵制兵饷、掌故考证、事功杂述、议武四个专题,发表作者对有关军事问题的议论。该书取材广泛,一些问题又经实地考察和作者的分析研究,其成果为后来的许多关于清史的撰述所利用。书中第3卷至第6卷,记录了蒙古、新疆、西藏及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 第七卷至第十卷记录了历次反抗清统治者的起义斗争,均为宝贵的历史资料。其议论部分对人、事进行褒贬,直接了当,毫不含混,鲜明体现了魏源的立场、思想和风格。另外,书中在叙述战争的前后过程中,也记有太祖至宣宗在宫中有关的言行,可为参考。是书出版前未及精审,其中一些二手三手的材料,出处、年代、史实常有舛误。在其问世以后,先有道光二十二年、二十四年、二十六年三种版本,以后翻刻印的本子很多。道光二十六年的本子经过两次修订,已比初稿增加了篇幅,改写了文字。上海申报馆根据此本翻印时,又增加了 《道光洋艘征抚记》上下篇。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排印本,也是以道光二十六年此本为底本,并参校他本校勘而成。
永宪录
编年体史书。清萧奭著,四卷,另有续编,不分卷,书成于乾隆十七年(1752)。按年月顺序,记叙康熙二十一年(1682)至雍正六年(1728)间的重大政治事件。多取材于邸抄、朝报、诏谕、奏折等资料。详细叙述了雍正争嫡即位,年羹尧、隆科多等大狱,汪景祺、查嗣庭等文字狱,平定青海等事件的经过。有些史事《清实录》中没有记载。续编多取材于传闻别记,可供研究者参考。有1959年中华书局据朱南铣校点本。
尚书集传或问[四库本]
经学著作。南宋陈大猷撰。2卷。此书继《尚书集传》之后而作,仿朱熹《四书或问》之例,辨疑问难,阐明《尚书集传》取舍诸说的缘故。大旨主陆九渊、杨简心学,所引朱熹、蔡沈之说,往往持有异论。嘉熙二年(1238)与《尚书集传》同表进于朝。有宋、元刊本。《四库全书》著录。






![尚书集传或问[四库本]](/d/file/books/1175c21751f1fd830bad0cce2fef553d.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