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妇还乡
作者:迪伦马特
瑞士剧作家迪伦玛特的三幕悲喜剧。主人公是位63岁的老妇,女大财主克莱尔·扎夏娜西安。她出生在欧洲中部的一个小城居伦。45年前,她与一位青年伊尔相好,怀孕后横遭遗弃。她去控告伊尔,伊尔用一瓶白兰地收买了两个伪证人,他们作假证说与克莱尔睡过觉,克莱尔于是败诉,从此流落他乡,沦为妓女。如今,她重返故乡,立意报仇。此时的小城居伦正面临一场经济危机,女大财主将莅临故乡,给人们带来了希望。老妇人克莱尔前呼后拥出现在车站上,抬来一口黑棺材和一头黑豹。市长派小商人伊尔去向财主求授。伊尔自恃与克莱尔有段旧情,一口答应。女财主答应捐助10个亿,一半用于振兴工业,一半平分给全市居民。但有一个条件,她要用这些钱换取一条人命。在宣布这消息的大会上,女财主公布了伊尔过去的罪行。于是人们开始大捞实惠。伊尔越来越明白人们要以他作牺牲了。伊尔向市长、警察局长、牧师求救,都未奏效。他想远走高飞也不行了,而克莱尔正在加紧策划谋杀伊尔。市长给伊尔送来手枪,要他悄悄结束自己的生命。伊尔要求召开审判会,会后在市民们的围堵中,被克莱尔雇来的刽子手夺去了性命。于是,女财主让人抬着装有伊尔尸体的黑棺材,称心满意而去。此剧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的现象,在最怪诞的剧
猜你喜欢的书
皮埃尔和卡蜜儿
讲述了这么一个悲伤的故事。主人公卡蜜儿天生失聪,本来就已经够不幸得了,但是由于她的父亲德·阿尔西骑士由于陷入极度的忧伤之中而将其苦难来源归于自己的女儿身上,骑士一直就无法接受自己的女儿卡蜜儿。虽然他试图努力接受,但失败了,文中这样写道:“......抱过女儿,用双臂举着满屋走;然而,可怕的思绪又不由自主地袭上心头,瞻念将来,眼看这沉寂无声、这发育不完全、感官封闭的孩子,还有为世人拒绝、厌恶、怜悯、鄙视,等等,都使他不堪重负。他面失血色,双手颤抖,又把孩子还给母亲,转过身去偷偷流泪。”这段话将骑士抱起卡蜜儿那一瞬间的内心世界刻画的栩栩如生,也侧面反映了骑士懦弱逃避责任的性格,为后面导致卡蜜儿母亲发生意外埋下了一个导火索。
诗书生活
《诗书生活:顾随随笔》收录了大量的顾随随笔,包括文与岁月、人与名作、收与禅宗三大部分。近50篇文章。内容简介:青岛天气此刻仍温暖无秋意。野花如雏菊、牵牛、铃儿草,及其他不知名者花,遍山皆是,灿若云锦。我的书室,亦甚爽垲,四面玻璃,电灯朗然。青岛固有海山,然结伴最难,天寒,不欲独游。每拥炉独坐,辄思念旧雨,岁暮怀人,此之谓也。
翠微南征录
宋代诗文别集。11卷。华岳著。该书为作者因得罪韩侂胄而被流放建宁时所作。《四库全书总目》称其“第一卷开禧元年上皇帝书,请诛韩侂胄,语最抗直。余诗十卷,率粗豪使气”。华岳的诗歌创作以直率坦白为特色,不受江西派和江湖派的影响。如《和戎》:“纳币求成事已非,可堪函首献戎墀。一天共戴心非石,九地皆涂血尚泥。反汉须知为晁错,成秦恐不在于期。和戎自有和戎策,却恐诸公未必知。”对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表示了强烈的不满。集中也有关心民间疾苦的作品,如《田家》:“老农锄水子收禾,老妇攀机女织梭。苗绢已成空对喜,纳官还主外无多。”此外,部分诗作富于浪漫色彩,如《弦月》:“人间离别最堪怜,天上嫦娥恐亦然。昨夜广寒分破境,半奁飞上九重天。”本书较常见的版本有清康熙三十年(1691)郎遂还朴堂刻本。
秋海棠
长篇小说。秦瘦鸥著。写 于1941年。同年2月开始连载于上海《申报》副刊《自由谈》和《春秋》上。1942年7月由上海金城图书公司初版。它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通俗文学的优秀名篇。作品问世后,曾先后改篇为话剧、电影、戏曲等艺术形式。小说以作者在二十年代亲历亲闻的许多京剧、昆剧等著名艺人的悲惨遭遇为素材,运用现实主义的彩笔,经过作者新颖别致的艺术构思,以及细腻心理描写和大众化的人物语言,迭宕迂回、引人入胜地描写了著名老艺人秋海棠在北洋军阀时代血泪斑斑的悲剧生涯:秋海棠因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为生活所迫,便将十二岁的他送入梨园玉振班学戏。由于秋海棠牢记母亲的谆谆嘱咐:“只要你的戏唱好,娘就有饭吃!”所以凭借他的聪明伶俐、勤学苦练和那“一张怪清秀的脸庞”,终于成为名噪全国的男扮女装的红旦角。后来,他在天津唱戏时,认识了军阀袁宝藩的三姨太太罗湘绮。而罗原是一个女大学生,袁虽利用权势霸占了她,但湘绮却始终认为“他有本领骗到我的身子,却不能骗到我的心”, “而且也不是他的小老婆,只是给他幽禁起来的一个囚犯!”所以,他俩一见钟情,心心相印,都愿意“做—个永久的朋友”。后来,他俩生下了—个女儿梅宝,但不久事情败露了,秋海棠遭到了军阀袁宝藩毁容,被迫隐居乡下,后因打仗和坐吃山空,不得不带着亲生女儿梅宝,一路卖唱,受尽了欺凌和折磨,逃难到上海。后来,正当梅宝和罗湘绮母女时隔十几年又相认后,同乘汽车去找秋海棠时,他已悲愤地从“楼上摔下来死了。”对于小说的思想意义,早在作者1942年7月7日所写的《<秋海棠>前言》中,就有过明确的解释:“虽然有不少太太小姐们在读完《秋海棠》以后,认为结局太惨了,可是我这一部小说并不是浪漫主义的产物,不能让它离开现实太远。因为人生本是一幕大悲剧,惨痛的遭遇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生活史上都有,而骨肉团圆,珠还合浦等一类的喜事,却只能偶然在春梦中做到”。作品透过秋海棠“这一个”艺术典型的人生悲剧,展示了反动军阀的残酷,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反映了旧中国艺人们的惨痛命运。
叶嘉传
传北宋苏轼作。南宋陈善《扪虱新话》推测可能为陈之规手笔。全文以拟人手法为建茶立传,形象全面地介绍茶叶的历史与效用。其以“叶嘉”具名,源于陆羽《茶经》“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先叙叶嘉生长在“上谷”,举家于“武夷”,繁衍于“郝源”(壑源)。后写叶嘉兴衰际遇:传入宫廷,得到天子赏识,遂命地方进奉。天子见其“容貌如铁,姿质刚劲”,命人烹之,饮之觉其“风味恬淡,清白可爱”,赞其“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敕封为“钜合侯”,用于朝廷宴饮。天子一日三啜,也曾不堪其“苦”,一度想弃而不用,但在“思困”之时,又再思之如渴。后因国家战事频繁,财政见绌,遂行榷茶之法,一年即国库“半赡”。从此榷茶之法,遂为历代袭用。结尾的“赞语”与开头相呼应:“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全文言辞委婉,情节曲折,风趣幽默,起伏跌宕。对叶嘉的身世和品格的评判:“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实际上蕴涵着作者自身遭遇的体验和慨叹。
礼记识
《礼记识》是廖平读《礼记》所作识语,后彙集刊行。就《礼记》四十九篇加以批注,少则一二语,多则数十字,凡二卷。其中藉《礼记》阐发其大统小统、皇帝王伯、进化退化、法古俟后之説,尤重孔子微言大义。如《檀弓篇》曰:“此篇大抵爲微言派。孔子制礼垂法,弟子润色,可谓详矣。欲知圣作,所宜研究。”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国学荟编》第八、九、十期连载,民国七年(一九一八)成都存古书局刊行,收入《六译馆丛书》,兹据该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