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伦马特

- 姓名:迪伦马特
- 全名: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
- 性别:男
- 国籍:瑞士
- 出生地:科诺芬根
- 出生日期:1921年1月5日
- 逝世日期:1990年12月14日
- 民族族群:
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Friedrich Dürrenmatt,1921年1月5日—1990年12月14日),瑞士德语小说家、剧作家。生于伯尔尼州附近科诺芬根一个牧师家庭。1935年随家迁往伯尔尼州,并在本州和苏黎世学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对美术也较感兴趣,毕业后曾在苏黎世《世界周报》担任过美术和戏剧编辑, 这时他写了些尝试性的戏剧和小说。1947年,他的第一个剧本《写在书上》在苏黎世演出,轰动一时,作者随即走上文坛,从事专业创作。1950~1952年他在《瑞士观察家》杂志连载了他最早的两部 “犯罪小说”:《法官和他的刽子手》和《嫌疑》,也得到好评。此后发表的小说还有 《隧道》(1950)、《择偶记》(1955)、《抛锚》(1956)、《诺言》(1958)等。50~60年代是他创作的鼎盛时期, 除了上面提到的小说, 他还创作了 《双重人》、《深秋夜话》等广播剧, 接连发表了剧本《罗慕路斯大帝》(1949)、《密西西比先生的婚事》 (1952)、《天使来到巴比伦》 (1953)、《老妇还乡》 (1956)、《物理学家》 (1962) 等。三幕喜剧《天使来到巴比伦》交织着美丽的童话和历史传说色彩, 显示出作者非凡的想象力和戏剧才能。《老妇还乡》描写已成为亿万富翁的女主人公45年后重返故乡复仇的故事, 揭露了金钱万能的丑恶现实, 也使作家闻名于世。被称为“现代的经典剧”的《老妇还乡》和《物理学家》进一步加强了他在西方文坛的地位。《物理学家》是一部构思巧妙的哲理剧, 上演后轰动欧美剧坛, 成为西方剧坛的保留剧目。这两部剧作奠定了他在当代西方剧坛的重要地位。60年代以后他还创作了几部喜剧,如《流星》(1965)、《一颗行星的图象》(1971)、《期限》 (1975)、《参与者》 (1973)、政治性小说《崩溃》(1971)及由小说《抛锚》改编成的同名喜剧(1979)。由于健康原因和剧场工作繁忙, 他此后发表的作品较少。他还写过一些戏剧理论剧作,如《论喜剧》(1952),《戏剧问题》 (1955)、《弗里德里希·席勒》(1960) 等。
猜你喜欢的书
黑色的春天
这是亨利·米勒的一部自传小说集。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就是要向人们展现作家本人的真实境况。作家将此看做他自己的一幅“自画像”。在亨利·米勒看来,真实的自我不仅在于自我的外在经历,更重要的在于自我的各种感觉、感受,自由的思想以及梦境与幻觉。于是,构成作品的是大量的超现实的梦幻、纷繁多变的象征以及对往事意识流式的追忆。除去魔幻一般的艺术表现手法,作家苦苦寻求梦想中的精神家园的执著一样惹人感动。
重阳教化集
马丹阳门人朱抱一编。三卷。收录初化马丹阳时与马唱和之诗、词、曲二百余首,外《三洲五会化缘榜》一篇。前后有营丘府学正国师尹、宁海州学正范怿、宁海州学录赵抗、宁海州乡贡进士刘孝友、宁海州东牟乡贡进士刘愚之、登州黄山王滋序文六篇,皆撰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三年癸卯(1183年)。序谓王、马唱和诗词初由门人辑为 《下手迟集》、《分梨十化集》、《好离乡集》,三集共三百余篇,刊行于陕西。丹阳冠裳巨族,富甲宁海,重阳分梨十化并为诗歌以教之,丹阳遂因其教化而入道,故名。上集曰教化下手迟,次曰分梨十化;下集曰好离乡。此集专收劝世人入教之作,计百余首,约八千字。其中以收马钰入教诗作居多,颇具道教史料价值。
格言联璧译注
金缨著。咸丰元年(1851)刻本,民国十五 年(1926)鸿宝斋书局重刻本。格言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凝聚了中国古代人民几千年来的人生修养与生存智慧,是一种能够给人以告诫、劝勉与激励的名言警句。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传诵与总结,这些经典格言以言简意赅、意味隽永的文字,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本书系清人金缨所编,收录格言十一种,分学问、养生、敦品、 接物、悖凶等篇,其说理之切、择言之赅,字字精准、富有哲理,确为一部济世良书,值得一一细读与思考。
大乘四论玄义
大乘四论玄义,十卷,唐均正撰,法安题记,内题无依无得大乘四论玄义记,缺卷一、三、四。
大方广菩萨十地经
一卷,元魏吉迦夜译。说菩萨十地之治法。最胜王经净地陀罗尼品之别译也。
金刚经集注
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佛典注疏。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明成祖朱棣敕辑。四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注释书。汇集历代注释《金刚经》五十三家之说,故又称《金刚经五十三家注》。书首明成祖序云:“自唐宋以来,注释是经者,无虑数十百家。……朕夙钦大觉,仰慕真如,间阅诸编,选其至精至要,经旨弗违者,重加纂辑,特命锓梓,用广流传。”书前有《金刚经道场前仪》及《金刚经五十三家注解姓号目录》,书后有《金刚经道场后仪》。所录经文依梁昭明太子分目,开为三十二分。书成后即刊行。明正统三年(1438)又重刊施印。其后又多次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