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都杂抄
作者:陆深猜你喜欢的书
德意志人
本书是本雅明收集的从1783年至1883年一个世纪以来的25封书信,书信以时间排序,有的来自法兰克福汇报,有的来自名人书信,有的就来自普通市民阶层,这些书信集中展示了德国在欧洲地位的变迁和自法国大革命以来德国市民阶层的巨大思想变化,尤其有意思的是,本雅明特别注意德国市民在法国大革命后词汇使用的变化,他对每封书信尤其是这些变化进行了点评,展现出的是这一历史时期德意志人尤其是市民阶层的风云变迁,不仅具有史料价值,而且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这一重要历史时期进行重新阐释。
李义山文集笺注
诗文注。唐李商隐(约813—约858)撰,清徐树榖笺、徐炯注。十卷。商隐有《李义山文集》已著录。树榖字艺初,康熙进士,官至山东道监察御史。炯字章仲,康熙进士,官至直隶巡道。皆昆山人。此集成于清康熙五年(1666)。有表二卷、状一卷、启二卷、祭文二卷、祝文一卷、序一卷、书一卷。含清朱鹤龄所辑旧稿五卷。并补其所缺“状”体,系从闽本商隐文集中补入。共得表二十二篇、状二十三篇、启四十三篇、祭文十九篇、祝文十一篇、序五篇、书三篇,檄、箴、传、碑铭各一篇,赋二篇,杂著七篇,计一百五十篇。二徐笺注本系传世之第一部商隐散文辑注本。此本简明扼要。清末叶德辉评说:“注文亦简要有法,不隔断文意,读本中当推此为第一。”(《郋园读书志》)。有《四库全书》本,康熙四十七年刻本等。
而已集
杂文集。鲁迅作。1928年上海北新书局初版。鲁迅定居上海后出版的第一本杂文集。除《题辞》外,收1927年鲁迅在广州和上海两地所作《黄花节的杂感》等杂文29篇,附录1926年写的《大衍发微》一篇。集聚了作者对“中国现在是一个进向大时代的时代”(《〈尘影〉题辞》)的思考。《黄花节的杂感》在大革命高潮中告诫人们“其实是革命尚未成功的”;四一二事变后写的《可恶罪》、《小杂感》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暴戾;《答有恒先生》具体说明了这一事件给作者的强烈震动,并导致原来的“思路因此轰毁”;《题辞》强烈反映了中国面临悲剧时作者的深广悲愤。这些文章反映了鲁迅思想的变化。对文坛现状有感而发的诸文章,既有明确阐述革命文学与时代和作家关系的,如《革命时代的文学》、《革命文学》,也有指向现代评论派、新月派新旧论敌的论战篇什,如《“公理”之所在》、《文学与出汗》。知世论人论文的名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在对魏晋文学精辟分析之时,也有借古讽今的寓意。《当陶元庆的绘画展览时》表达了对突破桎梏拘禁,迎来“觉醒,挣扎,反叛,要出而参与世界的事业”的希冀。
龙川略志
宋代笔记。苏辙著。《略志》10卷,并有《龙川别志》4卷。这两种笔记是苏辙晚年隐居循州龙川时所写,成书于元符二年(1099)。《略志》主要追忆平生经历,尤其是所参与的各项政治活动,大致依时间先后编排。由苏辙口述,其子苏远记录,凡40事。《别志》主要记录所闻前贤及时贤的轶事,凡47条。其中关于杨亿、晏殊、欧阳修等人的记载,对于研究这些作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南宋史学家李焘对其中的史料颇为重视。中华书局将此书收入“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由俞宗宪点校,1982年出版。点校本以夏敬观涵芬楼本为底本,以《百川学海》、《四库全书》等本作为参校,并据傅增湘校影宋抄本补入《别志序》1篇。
道门语要
念不出总持门,心要在腔子里。自古三教圣人,诀惟此而已矣。修道清静无为,随地随时皆是。不用习静观空,自然止其所止。从来道本天然,无有动静终始。人欲无事于心,必先无心于事。善恶都莫思量,有甚人欲天理。如镜之光无镜,来则应之而已。本来妙觉圆明,何事修己克己。犹目本自光明,难夹些微芥子。天地原自至宽,何恶亦何所喜。虽云有作有为,成始成终靡底。勉强亦归自然,妙入无为之理。道门语要刊成,聊序其事如此。
水窗春呓
《水窗春呓》为笔记。清欧阳兆熊、金安清合撰。二卷。兆熊,字小岑,湖南湘潭人。 道光举人。尝任湖南新亭县教官。工诗善文,曾救曾国藩于危困之际,与之交谊颇深。安清,字眉生,号傥斋,浙江嘉善人。国子生。官至湖北督粮道、晋阶盐运使、提奏按察使等职, 与林则徐、许文㤑、季文敏等交往尤密。善文,熟谙古今掌故。此编成书年代不详,凡一百○二条,五万八千字。上卷多载名人轶事,对曾国藩记载尤详。但少有阿谀赞扬之词,却流露出委婉的讥刺。由于作者熟悉曾氏,故所载史料较为可靠。下卷亦多载名公遗闻,而记清初财政情况尤详。有同治刊本,光绪三年(1877)上海机器印书局铅印排印本,中华书局一九八四年铅印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