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洋考

作者:张燮
东西洋考

中外交通著作。明张燮(1574—1640)撰。十二卷。燮字绍和,漳州龙溪(今福建龙海)人。万历举人。无心仕途,寄情山水,从事著述,有(漳州府志》等十五种著作,仅三种传世。作者应澄海县令陶镕之请,仿赵汝适《诸番志》例,通检以往史地群书,广采当代资料,访问舟师、商人见闻,详加考证,分类编次,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成此书。约十五万字。分西洋列国、东洋列国、外纪等考十门,下分交阯、占城、柬埔寨、吕宋、日本等三十二目。有明万历刻本、清《四库全书》本、《惜阴轩丛书》本,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等。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谢方点校本(以万历刻本为底本),是迄今为止的最好版本。

张燮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小说围绕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两位少年的成长与友谊展开。两人的起点都是玛利亚布隆修道院,通过互相感知与启发,之后两人根据各自的天性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纳尔齐斯继承了父性的严谨与理性,最终他成为一位思想家并继承了老院长的衣钵,成为修道院的新院长,而歌尔德蒙体内蕴含着母性的敏感与感性,他听从内心的召唤离开了修道院,细腻的感知与在外流浪的经历使他成为一位艺术家,最终他回归原点,找到了最终的归宿。 小说中,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性父性与母性,代表着同一个体心中的两种矛盾心理克制与享乐。小说讲述了他们在生活中与内心情感中的不断冲突,最后在理想的感召下获得统一的过程。 黑塞运用自己细腻的情感和笔触,描述出了两种人性的成长、两种不同世界的地狱与乐园。

土地与农民

土地与农民

《土地与农民》是共产主义先驱者李大钊于1925年12月30日创作的关于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文章。《土地与农民》论述了农民在中国的重要地位和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重大意义,受到毛泽东同志的重视,他把此文编入《农民问题丛刊》,作为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教材。全书围绕中国历史上平均地权运动、中国今日农民破产的趋势、农民中最多数量困苦的阶级——自耕农与佃农、耕地农有、农民的要求及我们怎样在农村工作等五个重点问题进行了说明,论述了农民在中国的重要地位和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重大意义。

老子道德经序诀

老子道德经序诀

道教经典。原题“太极左仙公葛玄造”。葛玄为三国时东吴道士。《隋书·经籍志》著录作《老子序诀》一卷,盖原为单行本。《正统道藏》未收,但有不少《老子》注本前节录此经以为序文。敦煌道经《老子五千文》、《老子河上公注》、《玄言新记明老部》等亦取此经为序文,或作单行本一卷。S.75,P.2370、2407、2584,S.1585,P.2596、2435、2462,贞松堂藏本,P.2329,Дх.2761。各本皆有残缺,相互校补,大致可恢复原经旧貌。此经围绕《老子道德经》问世及传授过程,极力神化老子其人其书。经文分五段。第一段言老子降生及授尹喜《道德经》故事。第二段言河上公授汉文帝《老子章句》神话故事。第三段引“太极左仙公”之语,重复前二段故事,但更加以神化。第四段引“道士郑思远”(即葛玄弟子郑隐)之语,言徐来勒、葛玄、郑隐一派道士传承《道德经》之事。第五段《太极隐诀》,为六朝道士传授、念诵《道德经》之仪式和秘诀。

长沙方歌括

长沙方歌括

方书著作。六卷。清 ·陈念祖撰于1803年。“长沙方”即指张仲景《伤寒论》方。陈氏将《伤寒论》方的主治、药物、用量及煮服法等,以诗歌的形式予以编撰,使读者易于习诵。其长子陈蔚另写方注,共成一帙。现存初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陈氏指出长沙方“其义精,其法严,毫厘、千里之判,无一不了然于心,而后从心变化而不穷”。

菊磵集

菊磵集

又名《信天巢遗稿》。诗别集。南宋高翥撰,清高士奇编辑。一卷。翥字九万,自号菊磵,余姚(今属浙江)人。好读书,厌仕进,隐居教授里中。匾所居曰“信天巢”。此集辑录五、七言近体诗凡百八十九首。后附宋高鹏飞撰《林湖遗稿》,宋高选(其父)、高迈(其叔父)撰《江村遗稿》,宋高似孙撰《疎寮小集》。诗作以写景、唱和之作为多。为“江湖派”中较有才情作者,黄宗羲极为推崇,尊为“千年以来”余姚人之“诗祖”。有《四库全书》本、《南宋群贤小集》本、《两宋名贤小集》本、《汲古阁影南宋六十家小集》本。

五蕴皆空经

五蕴皆空经

一卷,唐义净译。初为五比丘说苦空无常之义。亦出杂阿含经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