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族
县中大姓如齐、高、张、宋、韩、赵,皆历年久远,族姓繁衍。除齐氏为唐常山齐浣 (1) 之后,韩氏为唐南阳韩愈之后,皆迁自外郡,余以累经兵乱,多不可考矣。至于明永乐初由山后 (2) 拨入之大族如刘、董等姓,亦所在恒有。
【注释】
(1)齐浣:定州义丰(今安国)人,晋武侯齐琰之后。唐圣历初以制科及进士第。开元初用为给事中、中书舍人。十二年(725)出为汴州刺史,开河入淮。二十五年迁润州刺史,开伊娄河。天宝五载(746)用为平阳太守,卒于郡,年七十二。肃宗时,增礼部尚书。
(2)山后:辽代山后有云、应、朔、蔚、奉圣五州,辖区在太行山北段以西及军都山西北。《明太宗实录》记载:“永乐元年八月己巳,定罪囚于北京为民种田例。其余有罪俱免,免杖编成里甲,并妻、子发北京、永平等府州县为民种田。礼部议奏: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布政司编成里甲……上悉从之。”“永乐元年十一月戊戌,谕世子曰:朕念北京兵变以来,人民流亡,田地荒芜,故法司所论有罪之人,曲垂宽宥,悉发北京境内屯种。意望数年之后,可以助给边储,省馈运之劳,且使有罪者亦得保全。”
【附录】
道光二十七年《续修赵氏家谱》(节选)
重修赵氏家谱序
赵兰友 (1) 观察,余同年也。甲辰(道光二十四年,1844)夏由淮海乞病来京,晨夕相追陪。每逢谈次,辄拳拳以重修家谱为念。逾年,出家谱,嘱余为之序。时又与兰友相忧结为姻亲,何敢辞?因披阅旧谱,见诸公前序,知握台 (2) 太年伯肇修是谱,不援华胄,致蹈墓拜汾阳之诮,务求征实,以尽世守宗祊之心,用意已良厚矣。至追溯赵姓所由始,惟杨公之序为最详。吾固知赵氏素为望族也,维代远派分,莫可稽考。而兰友之先世由日照而昌黎,后由昌黎而义州 (3) ,子孙之绵延已历十有八世矣。尊卑有序,昭穆 (4) 秩然。夫一父之子,传之数世,渐至无服 (5) 。至传之数十世,渐如途人,其所去者远也。至推而上之,则同亲其所系者一也。兰友存继逑之怀,于百余年后而续修之,以慰先人之志,诚无愧尊祖敬宗、敦亲睦族之义也。且俾世之子孙知先畴之未远,旧德之未湮,得有所感发而兴起,抑何存心之深且远哉?查旧谱,乃昌黎毅发及义州握台二公所肇成,握台公即兰友之祖父也。并闻现与兰友同修新谱者系昌黎桂林,又毅发公之嫡孙也。祖创于前,孙述于后,相去百年,世继其美。而兰友服官中外,所历有声。桂林公六子孙繁衍,家世平康,何莫非尊祖敬宗敦亲睦族之报。后之观是谱者,孝弟之心,有不油然而生者哉?则家声日上贤哲,挺生可于此操券而断之。是为序。
道光二十五年岁次乙巳春月
赐进士第、翰林院编修、礼部尚书年姻愚弟祝庆蕃拜撰
【作者简介】
祝庆藩,字晋甫、晋庭,号蘅畦,河南固始人。嘉庆十九年甲戌科榜眼,授编修。历任内阁侍读学士、左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吏部、户部侍郎、都御史、施授礼部尚书。
【注释】
(1)赵兰友:赵廷熙,字竹卿,号文恬,一号兰友,义州人,住锦县。恩贡生、候选教谕赵汝楷第三子。嘉庆六年举人,十六年进士。以中书用。甲戌,随跸木兰。乙亥,扈跸滦阳,升起居注主政,调户部主政,充方略馆分校、国史馆校阅。丙子,兼充玉蝶馆协办纂修。丁母忧,起复后改扬州府同知,署扬州府知府,补淮安府知府,旋升淮海道,加布政使衔。卒年八十余(民国《锦县志略》)。道光十三年七月经江苏巡抚林则徐奏请,以扬州总捕同知署理镇江府知府。道光十六年十月,经林则徐奏请,兼署扬州府知府。道光十八年五月调补江苏淮安府知府。道光二十四年四月于淮海道任上因病乞休。观察,清代对道员的别称。民国《奉天通志》记载:“赵廷熙,字兰友,义州人。父汝楷,恩贡生,候选教谕。廷熙,嘉庆辛酉举人,辛未进士,以中书用。甲戌,随跸木兰。乙亥,扈跸滦阳,调户部主政,充方略馆分校,国史馆校阅。丙子,兼充玉蝶馆协纂修。出为扬州府同知,署扬州府知府,补淮安府知府。旋升淮海道。告归,卒,年八十余。家甚贫,父死时至无以为棺,赖母氏摒挡钗珥,事乃办,亲友有助赙者不受也。子鸿吉,字迪斋,贵州候补直隶州,捐修锦县考棚及凌川书院。鸿吉子祖模,孙良弼,并邑庠生。次子鸿仪,字心泉,以廪贡捐主事,分户部,有《石琴铁砚轩诗稿》。鸿仪子祖荫,邑庠生,以教习知县殁王事。孙宗延以难荫官吉林同知。”
(2)握台:赵瑜,字握台,辽宁义州民籍,居锦县。雍正十三年举人。据民国 20年《义县志·氏族》记载:“赵氏,义州常足社十甲,民籍。世居城南团山子,现居义县及锦县城内。一世文,至九世维正。”“瑜,字握台,雍正乙卯举人,原任直隶盐山县知县,现任长芦广积库批验盐引厅海丰越支芦盐运同知。”民国 10 年《锦县志略》记载:“赵氏,始迁奉天,一世名维正、二世名云步,皆以子孙贵诰赠文林郎。三世瑜,雍正乙卯科举人,历任直隶盐山县知县、长芦广积库批验盐引厅海丰越支芦盐运同知。四世汝桂,乾隆己卯科举人,盛京觉罗学教习,历任甘肃金县知县,贵州清镇县知县;汝楷,乾隆乙酉科恩贡,候选训导。子廷熙,嘉庆辛未科进士,由内阁中书改同知,官至淮海兵备道。”
(3)义州:今辽宁义县。辽置宜州,金天德三年(1151)改为义州。民国 2 年(1913)改为义县。明永乐年间赵氏由山东日照迁至直隶昌黎,清康熙年间又从昌黎前往辽东义州,世居城南团山子。后又迁居义州城内及锦州。
(4)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对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规则和次序。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之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之右方,称“穆”。此指家族中的辈分关系。
(5)服:封建社会中自高祖至玄孙男系后裔及其配偶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在此范围内的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称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序
山左赵氏实维望族,始徙居于昌黎,继分支于义州。溯其谱系,至今十八传而瓜瓞 (1) 之绵延,云仍 (2) 之蔚起。虽本支百世者,无以过之,何其盛哉?有自来也。甲辰夏,兰友同年乞假寓春明时,与一二老友杯酒话旧。尝称述其先人之德,辄不禁垂涕交颐 (3) ,如在左右。居数月,促装归林下。逾年,喆嗣 (4) 迪斋刺史 (5) 奉其续修家谱来,问序于余。余观旧谱序中记载綦详,并今时祝蘅畦宗伯已为撰续修序,故无待余之赘述矣。余独佩友兰友之才与学,所以能光前,而裕后者为不可及也。兰友幼而失怙 (6) ,太夫人手授书,英年成进士,官薇省 (7) 有名。游历农曹,出为司马。擢淮海观察,河流顺轨,鹾务肃清,勋业焖如,中外咸仰。而兰友性恬适,急流勇退,引疾归田。夫岂等轩冕 (8) 于泥途哉?盖其至性肫笃 (9) ,恍恍于水源木本之思而外至之显荣,漠然无所动于中也。观斯谱之辑,可以知兰友之质行矣。《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记》曰:“有其举之,莫敢废也。”祖宗创造维艰,传之又久,年湮代远,子若孙弗克,肯构肯堂而使泯没而无征者,何可胜道?今赵氏派分三支,地之相去千有余里,而子姓皆班班可考。聚若一家族,非谱系所辑,有以联之欤?兰友膺显仕,文章治绩卓然可传。而其族人不能敦孝弟,重力田,弗替家声,则皆其祖上之积累启之也。异日族愈繁,传愈远,虽殊乡异井,得考其家乘,秩然不紊,以毋忘世业,则皆兰友之克绳祖武( 10 )致之也。吾固知赵氏之寖昌而寖炽,正未有艾也,因不辞而为之序。
元复 字长仁,号桃岩。顺治甲午(十一年,1654 年)科拔贡,康熙丁酉(五十六年,1717 年)科举人,玉田县教谕、大名府教授、江南靖江县知县。予告文林郎。生于天启庚申(误,实万历四十八年,1620 年),卒于康熙癸未(四十二年,1703 年,与中举年份不符,必有一误),寿八十有四。《昌黎县志》云:“张元复,字桃岩。康熙丁酉科举人。少有志节。初任玉田县教谕,接诸生以诚,持寸衷以恕。秩满升大名府教授,继迁靖江县知县。听讼明允,案无遗牍。慈惠之声,洋溢远近。邑滨江,芦苇课田,愚民贪目前利,争认为己业。其后水涨随坍,多有累及子孙者。复力请抚军奏请开除,民困乃苏。治靖五年,洁己爱民,劝农课士,兴大利、除大奸,不动声色,事无不济。致仕归,焚香哭送者不下数千人。予告文林郎,家居九年,举乡饮大宾。寿八十四,无疾而逝。”并载《永平府志》。岳生公所撰行述云:先府君讳元复,字长仁,号桃岩,行一。生于天启庚申(实万历四十八年,1630 年,是年末明熹宗即位)十二月十四日午时。天性孝友,生平不志温饱,幼孤。自崇祯乙亥年(八年,1635年)先祖父梅村公 (1) 登超选,房师潘公 (2) 尹宁晋,丙子(崇祯九年,1636)谒见,长途为署中,归至家,病卒。是年,先府君方十七,依叔祖父友松公 (3) 学焉,克自振拔。庚申应县、府、院考,皆冠军。时先祖母孙太孺人在堂,喜动颜色,谓鹏程从兹始矣。后三载癸未(崇祯十六年,1643 年),先祖妣捐馆舍 (4) ,哀毁骨立,几不欲生。境愈苦,志愈坚,有声庠序。甲午(顺治十一年,1654 年)中选拔,丁酉(顺治十四年,1657 年)登贤书,就外翰篆,任玉田教谕。与诸生接一以诚,凡庠生功名需文请者,即行无留滞,不责报。爱种菊,寒花晚翠,时吟咏不辍。喜游山漱玉,玉人爱敬,至有名其石为夫子,石者家园,悉以佐叔祖父薪水,时继以禄养生。祖母弟孙昊祖至玉署,一见泣数行下,不能语,少顷乃曰:“吾母不得见,见舅如见母,请留署中。”凡四年,尽志备物,无间晨夕,后因病痢归,送至家,月余乃逝。临终犹念甥,厚意不衰。秩满,升大名,授迁靖江,尹邑人素闻公贤,以手加额曰:“其惠我乎宦情原薄,更不欲以五斗折腰 (5) 。”至任五越[阅]月即告归。抚军郑公为同年友,强留之。未几,郑公不禄,宋公继理,又请归。宋公再三留,乃止。年十七矣,呜呼痛哉。方其治靖也,甫下车,有严翰者与绅朱正铭讼庭,讯之,翰词屈,受杖不服,乃造总督傅公告理,檄臬司亲审,予虚发回本县,照律治罪,验到不加怒杖而释之,咸服明允。邑沙土薄,常苦旱,遇旱即洁斋制文,有祷立应,岁一省皆旱,抚军、郡守所祈皆不应,先君有忧色,乃属邑老而告曰:“上天不惠,虽有司之愆,亦尔百姓不孝友所致,若能涤虑洗心,改过迁善,庶几有格,予何有焉?”为文告神,许以自新,立坛步祷,凡三日,夜忽云与雨降,顷刻水深三尺,使吏察之,仅五里许,人以至诚所感也。旱后瘟疫作,即令禁卒扫除,囹圄洁净。重犯有染疾死者,夜闻鬼哭,吏以告,恻然曰:“囚既伏辜死,魂不得归,乃哭。”亲为释放文一通,焚狱神庙前,声遂绝。滨江芦苇课田,有报升例,百姓认为己业,遂纳粮。及销粮无所出,有累及子孙而无告者,民困久矣。会抚军清查芦课钱粮,恐有隐漏也。檄至,遂亲历各团,清丈备陈包累之苦,抚军咨嗟,久之,曰:“非君不能为此。”言咨部两次皆严驳,仍再请曰:“部臣拘常例,圣天子仁慈爱民,若入告必允。”及奏请,果奉御旨,一概开除,民困乃苏。有胜郎者杀人置田间,希漏网,报闻擒胜等数人。及讯,胜郎自认诱杀,并无血迹,疑有隐情。因使人伏监门侧,夜果有自陈明者被获,讯之,有谋杀等情词,连富家孀妇,释不问,惟恐污人名节,至牵累者众也,竟以胜郎初供定案。噫!孀妇之得以完名节、保身家者,殆阴受福而不知也。邑治沿距海有出洋船百卅号,皆有献岁,入可四百余金,悉令豁免。镇江战舡修理,每条应领司库银四百两,到县不过一半,率以派民吏以请,喟然曰:“朝廷既发帑金,如何又派百姓?”捐俸修葺,不以累民。邑治十团皆有水道江潮灌田,前任郑公筑文星坝,城北三团河道遂壅。民争水,数千人聚讼于庭,及亲往想度,知文星坝障之也,令拆去,诸生力阻,因谕以文星贵通,何以坝为靖。邑六十年甲第无闻执此故耳,竟拆去,百姓欢呼,水遂足。次年,盛公发解联捷,郑公、朱公、刘公等相继科甲,联绵良由振兴文教使然,亦以见数不胜理也。治靖五年,洁己爱民,劝农课士,执法平允,绅士兵民一裁以法,不纵不苛,兴大利,除大奸,不动声色,事以有济。呜呼痛哉!惛愦之余,举一漏万,何能尽述?曾记七十有四时,以年迈固请辞官,抚军谆留不可,以闻奉旨,以原官致仕。宋公重公之掭墓公之学,延入署,令公子执弟子甚恭。邑绅士耆老闻去官,如婴儿之失慈父,相与叩请抚军、太守前,宋公曰:“吾岂不欲留尔慈父?奈意决不能挽何,尔自留之情挚,或可回。”乃相与聚哭于县堂,先府君不为色动,善慰之。邑人知不可挽,遂争戴进时鲜,门如市。呜呼痛哉!苟非深人厚泽入人者深,何至心悦诚服,如是之切?拟于十二月十九日旋里,密于十六日早发,文武官躬饯,邑人转相告,扶老携幼,塞巷满途,用车不得行,持香叩首六七里不绝。是夕,次泰与主仆五人,人挽车三辆,行李萧然。幕友从旁叹曰:“余随君久,使少易初心,何至拮据奈尔?”先府君笑曰:“黄金有尽时,少苟且何面目见先人于地下?君知我哉!”客谢曰:“世谓古今人不相及,君岂逊于古人哉?”想欢笑就道。以次年二月上旬至家。家居者又九年,享年八十有四。耳目聪明,步履轻健如少年,未尝一日释卷。隐恶扬善,不衒己长,常曰:“君子不愧人以不知,口不言人过,长厚之道也。”呜呼痛哉!平居素康宁,何以于癸未十二月初四日申时以无疾终耶?呜呼!天胡为而阴,日胡为而沉,恍兮惚兮!不知所云。公能诗、工书。县志载公《东五峰中秋看月》七律一,城隍庙“阜安民社”匾额,桃花山麓圆觉寺第一圆寂和尚砖塔碑文,均公手迹也。公考终后,邑侯丁策送“尚有典型”匾额,现在锡恩公门首悬挂。遗像及行乐图均存家祠。墓在赤崖。(著有《桃岩老人诗文集》。)
宏 康熙辛酉科(二十年,1681 年)拔贡生。肃宁县教谕,浙江新昌县知县,崇祀名宦。胜亭公、锡恩公及念祖乡试卷注曰“原任绍兴府同知”,均误。《畿辅通志》云:张宏,字宥涵。康熙壬子(十一年,1672 年)拔贡(科分与家乘不合),授河间府肃宁县教谕,历九载。课士有方,才能著绩,升浙江新昌知县,单车赴任。一应铺设舆盖仪卫之属,绝不介意。每曰:“邑民甚苦,吾岂独甘耶?”先时县署日费米烛等类,俱发官价,里长赔累,疲于奔命。宏到任毅然除之。甫下车,有谋财害命者,捕凶无踪迹,宿城隍庙积诚默祷,恍惚梦一神立阶下,指曰:“此朱买臣 (1) 也。”寤而思谋死者卖珠客也。朱则为贝,买臣者四人分贝也。遂单骑密访,果得之,狱以决,人称神君。新邑田多荒芜,乡民以积逋为忧,莫敢垦种。宏遍谕城乡,令各自开垦,准为世业,免旧欠给以牛种,邑称乐土焉。在任五载,卒于官。崇祀名宦,邑人公建生祠 (2) 。子四:蕡、夔、著,俱廪膳生,蔚(另有传),康熙乙酉(四十四年,1705 年)举人。《永平府志》、《昌黎县志》并同。公为元复公族侄,由赤崖迁城内,受元复公教,卒以成名。
【注释】
(1)朱买臣:字翁子,会稽吴人。家贫好学,入长安,遇同乡严助推荐入朝廷,说《春秋》、《楚辞》,汉武帝甚悦,拜为中大夫。出任会稽太守。与横海将军韩说等人平定东越叛乱,因功征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元狩元年(前 122),受淮南王刘安谋反一案牵连,被免官。不久复任丞相长史。向汉武帝告发御史大夫张汤阴私,张汤惧罪自杀。朱买臣亦被诛于长安。
(2)生祠:旧时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
岳生 字吕侯。岁贡生,候选训导。生于康熙癸卯(二年,1663 年)九月十九日,卒于乾隆甲子(九年,1744 年)二月二十六日,寿八十有二,墓在赤崖。邑侯吴浣安送“硕德鸿儒”匾额,现存锡恩公二门悬挂。
十二世
著 廪贡生。保定府完县教谕。
蔚 字云升。康熙乙酉科(四十四年,1705 年)举人。山东沂水县知县。《昌黎县志》云:“张蔚,字云升,宏子,康熙乙酉举人。居家孝友。为诸生时,即以成就后学为己任,敦实行,不务虚声。选授沂水令。清介自持,执法平允。有夜以金谒者,蔚惕然曰:‘盍为此乎?稍不自谨,大节亏矣。’因力请告休,乃改教谕,授良乡县学。崇本抑末,堪为多士楷模。两载,以病卒于官。”并载《永平府志》。遗像存南街。
十五世
金锡 字纯一,号贡南。岁贡生。嘉庆丁卯科(十二年,1807 年)恩赐副榜,戊辰科(十三年,1808 年)恩赐举人。国子监学正。
焕彩 福建汀州守备。
焕文 四川成都府安笼镇游击。
岩曾 原任山东茌平、鱼台等县知县。
(冠英 咸丰八年武举人。)
十六世
朝栋 原任王庆坨千总。
朝柱 原任河间府千总。
朝宾 荫生。涿州营把总。
芝 原任山东新泰县、河南辉县知县。
寿亭 字汉侯。贡生。议叙 (1) 九品职衔,貤封 (2) 中宪大夫,晋赠资政大夫。生于道光元年八月初一日,终于光绪廿二年十二月廿二日,年七十有六。墓在杏树园。遗像存锡琪公院。赵明经祖昌题云:汉翁表伯孝友人也,年弱冠,读书甫成,易而服贾,悉心经理,不惮辛勤。阅廿年,货脂屡中,大业日新,故长次各门称殷富焉。治家以勤俭为本,处事以公正为心,每旋里必一二日,一至各门谆谆告语,务须量入为出,图匮于丰时,以勿替先业为戒。其顾全大局之心,有身或不及。知局外咸深钦佩者,尤加意读书一事,历年延聘名师训迪子弟,用是兄弟子侄成名者踵相接。晚岁家居,虽年逾古稀,仍复竭意经营,统筹全局,以期堪对先人,洵可谓任重致远者矣。告终之日,自知将行,急召子弟来前,嘱以后事,示以行期,语毕无疾而逝。殆生有自来,殁有所归者欤!昌素荷垂青,敬瞻遗像,不揣谫陋,梗概聊陈,若云表扬万一,实愧未能也。谨为赞曰:卓哉我公,生而为英。读书甫就,服贾远征。生财有道,家业日兴。延师课读,子弟成名。治家勤俭,处事公平。维持家政,人或莫称。公心坦白,可赞神明。用能逢吉,康健一生。古稀有六,无疾而终。卓哉我公,交赞同声。公奇行卓节难于尽述。建立家祠一事,尤与古人宗法相合,兹将公所撰家祠碑文录后,其辞曰:窃惟尊祖敬宗,礼隆有庙,报本追远,祭贵及时。伊古来士大夫家设祠置祭,所以收族而严宗庙者,其举不甚盛欤!我张氏一门,迄明初聚居邑南赤崖庄,嘉靖年余本支始祖渭源公迁居斯城,至寿已历九世,其先虽无显宦达官,而牧令谕训之选,亦不绝书于谱牒,而斯举独阙焉。其时有未遑欤!抑有待于后耶?先叔每念及此,辄为惋惜。至同治间,又以丁口渐繁,恐后有散处之虑,且值寿胞弟胜亭官户部郎,堂弟熙瑞官郏县令,遂以立庙置田为己任。无如事方谋始,而年已就衰,于六年春即得肝症不起,弥留之际又谆谆以斯命为嘱。当时颇难其地,虽延数年,言犹在耳,事敢忘心?光绪八年秋,购真武庙西隙地一区,虽离祖宅较远,而与熙瑞弟宅则仅一道之隔,岁时洒扫供献,亦觉甚便。谋及诸弟,犹以为隘。余因年周甲,势难再延,乃命弟云亭鸠工庀材 (3) ,决意兴修,越岁而告成。彼时,弟胜(亭)以道员官湖北,(熙)瑞调任茌平,函致相商,颇为踊跃,且先致千金备置祭田。至修庙之资,则余昆弟之所醵也。其制正庙三间,内设三龛。中奉所自出始祖,下则高、曾祖父神位,以次安列。东龛中奉如祖三代,下则高祖以上之祧祖及伯叔、曾祖无嗣之祔也。西龛上为始祖之妣位及以下列祖妣。均序以次,较以阴配阳之义。固有未合,然揆诸男女不同席、不共食之礼,斯亦未为不可耳。况妇未祔,姑更有明文可据欤!无庑,以地隘也。前过庭三间为除岁悬先祖遗像及藏祭器用。又前二门一,大门一,规模视四五官庙。因小,若视七八品,亦伟观矣。子孙功名如有过前人者,自不妨别立一庙,倘不及前人,亦可因其旧。庙后平房六间为看庙人居住,再后瓦房四间、平房三间,俟有余资备设家塾。现置祭田,岁得租捌百缗,办祭葺祠尚可敷衍。至赡贫族、延塾师、给考资诸大端,亦当筹及,而力有未逮,是又不得不缓图者。兹事当创始,苟非酌立定章,恐日久年深支分派别,嗜其利者任意嚣争,惮其劳者藉辞推诿,弊窦丛生,此固后裔之不材,亦贻谋之未善也。爰与诸弟拟条规若干,勒之卧碑,俾垂久远。未知果有当于先志否耶,庶后之子孙知所遵守,永传无替,是则区区之心云尔。所有公议条规开列于左:
——春秋祀主祭,宜由十门内近支推有职分者,如无出仕,例云举人视七品,贡生视八品亦可主祭,若止士庶,则择行辈之长者。
——后来入庙则以出仕及受封赠者乃得入庙,女亦仿此例以嫡配。
——祀日仍用俗寒食、七月中元、十月朔,不另择日者,以祖宗祭享已久或陟降有凭也。
——每逢祭期,子弟执事宜由长门先为派定传知,以免贻误。
——每逢办祭,十门轮流,周而复始。如有不在家者,或近支代办,或即以次挨办。必先商定一祭牲,正龛宜用豕一、羊一,东、西龛宜各用豕一,带头蹄,勿过八十斤,少则补之羊。价以十三吊钱为准,俱用雄者。祭菜作会另十拾叄吊。祭后肉分祝除,视馂余者多寡给肉外,则远族按现在与祭者十七户,各送肉壹斤,给庙丁钱贰百,下剩祝肉若干,则按十门均送。亦每给庙丁钱贰百,仍给庙丁肉二斤。
——祭器每案宜用笾 (4) 肆、豆 (5) 肆、敦 (6) 贰、铏 (7) 贰、俎 (8) 壹、爵 (9) 叄。笾置时果,豆置餔馐,俎实牲体,铏实羹,敦实饭,爵酌元酒列箸,庙外设总香案壹。炉灯爵具望燎馂,余每寒食壹次,余则止,送祝恐地有不便耳。
——除岁祭无牲,仍十门每送祭菜壹棹,果六盘,饭贰碗。至香、烛、纸、酒、炭,俱长门包办,宜用香炉包足斤红烛三对,半斤红烛贰对,陆支头红烛叄斤,捌支头红烛贰斤、纸锭壹百挂、烧纸五搭、元酒壹斤、炭拾斤、灯绳钉子随添。灯节捌支、烛叄斤、陆支烛肆斤、果供叄桌,用钱若干,以庙账领取。以三十日助看庙壹人,至十七日止,给工钱肆吊,每夜给柴贰个,油钱肆文,亦由庙账领取。
——庙中所用经费地租,宜由十门近支公推经营,如有弊端,即为更换。不服者非我子孙,瞻徇情面者,亦非我子孙。
——每值办祭,必须旧办者佐之,以期熟手。
——庙中修葺,宜祭时十门近支验明,估工计料再为兴工,监工务推任能者,公论所及,同我子孙。想亦必无惮劳。
——庙中祭田止许外租,不准本族租种,以防疏弊。
——后如积有余资,务为近族设立义塾,延师修金以三百吊为准。外择学行纯正者,免误子弟。不准延本族人,恐情谊难处也。学生每名年给膏火( 10 )钱陆吊至拾伍岁。质纯者另改别途。
——后如积有余资,十门近支应童子试者,府考给资拾伍吊,院考给资贰拾吊,乡试给资肆拾吊,会试给资壹百吊。
——后如积有余资,近支孤独孀妇无依者,每名月给米五升,钱贰吊。
——后如积有余资,务置绕郭田十数亩,以为族中义冢。
——后近支子孙如有出仕者,州、县捐银叄百两,教佐捐银叄拾两。职分崇者竭力捐资,限到任壹年后送交庙账,充置田生息公用。
——后嗣倘有贫寒,祭田亦不准鬻。不遵者,以不孝论。远族亦得置议控告,所谓人人得而诛之也。
此碑树于北街家祠。
【注释】
(1)议叙:清制于考核官吏之后,对成绩优良者给以议叙,以示奖励。议叙之法有二:一加级,二记录。又由保举而任用之官亦称议叙,如议叙知县。
(2)貤封:清制,官员以自己所得封诰,请求改受远祖、伯封或外祖父母等,称貤封。妇女称貤赠。对于封、赠,是清代政府给予官员的直系亲属一种褒奖的制度,即官员的高、曾、祖、父(含同级的配偶)、妻授予和官员现任官阶相匹配的封号。生前给予称号的称“封”,死后给予封号的称“赠”。给予官员本人的荣誉官阶称“授”。五品以上称“诰封”或“诰赠”,六品以下称“敕封”。妇女的封号相同。
(3)鸠工庀(pǐ)材:招聚工匠,准备材料。
(4)笾:竹豆。古代用竹编成的食器,形状如豆,祭祀燕享时用来盛果实、干肉。
(5)豆:盛食器和礼器。作为礼器常与鼎、壶配套使用。
(6)敦(duì):青铜器名,古代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
(7)铏(xíng):古代盛羹的鼎,两耳三足,有盖,常用于祭祀。
(8)俎: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9)爵:最早的酒器,功能上相当于现代的酒杯。
(10)膏火:灯火。比喻夜间工作的费用(多指求学的费用)。膏,灯油。
胜亭 字览轩,一字德新,号五斋。咸丰壬子(二年,1852 年)科副举人。天津青县教谕,户部贵州郎中,湖北即补道,历充军装局、保甲局总办。己卯、壬午(光绪五年,1879 年;八年,1882 年)湖北乡试临试,著有《唯五斋诗文集》。生于道光丙戌年(六年,1826 年)十月十五日,终于光绪乙酉年(十一年,1885 年)四月十六日,寿六十。遗像存念祖院。墓在杏树园。孟超公哀启云:哀启者先严,气体素称强健,而性情尤见真诚,幼事先大父母,以孝闻处诸伯叔,以友著待乡党亲族,以和平忠厚传声。凡遇义举,无不踊跃从事,慷慨乐输,然自奉极约,入塾读书,深自刻励,能敬承继先大父志,以道光己酉(二十九年,1849 年)入泮。越明年庚戌(道光三十年,1850 年),惨遭先大父之变,丧葬尽礼,必信必诚。至咸丰二年壬子科乡试中副榜,后选天津青县教谕。在任六载,培养人才,至今称极盛。同治元年以郎中观政农曹。是年十月,遂丁先大母艰,先严以供职在京,不曾亲视含殓,匍匐回里,唉会愈恒,遂染气痛之症,岁发一二次。然犹遇事勇为,不辞劳瘁,若修辑邑乘、建造魁星阁诸善举,皆极力赞成。四年春,奉锦马逆猖獗,倡办团练,境赖以安。服阙回京,极蒙上游器重。七年,《玉牒全书》告成,议叙归本班,先前尽先即选。九年,因前在籍办理团防出力,奉旨以知府用。十二年,分发湖北,十月到省,天寒路远,辛苦备尝,遂至旧病复作,虽月余即愈,而精神渐不如前,病根由此伏矣。十三年,委办军装军火局务,凡所应备,无缺于供。光绪四年,蒙督宪李、抚宪潘,于鄂省历年筹办军饷及转运出力各员择优褒奖案内,奉旨俟补缺,后以道员用。五年,捐免坐补本班领咨,赴部引见。八年,蒙委督查省城街道时,因教匪不靖,昼夜梭巡,不遑启处不孝,常以元气未复,宜稍静养为言,先严瞿然,同予自服官以来无可报称,况省城地大物博,良莠不齐,惟躬自先劳,俾官吏知锁慎勤,各修厥职,庶宵小敛迹,闾阎无惊,祇求心之安,何计身之劳乎?客冬感冒风寒,宿恙时发时止,然犹不甚介意。讵料今年四月十五日督署衙,参后忽觉宿恙复发,迨回寓,呕泄数次,胸膈涨满,延医诊治,进以清节之剂。次晨微有转机,勉进粥食。不孝窃幸自此渐痊,敦意午后气喘顿增,延至酉刻,竟弃不孝而溘然长逝矣。呜呼痛哉!……(下缺)念祖题公遗像云:此先大父览轩公遗像也。大父中咸丰壬子副榜,选青县教谕。秩满,学使以知县荐,未就,乃由户部郎,出为郡守,需次湖北。光绪初,朝廷有事新疆,以办军装,功保升道员,嗣加二品衔。居差次十三年,卒于乙酉岁(光绪十一年,1885 年)之孟夏,寿六十。噫!时念祖生甫七年,笑貌仪型,十不一记。惟尝闻诸先君子焉,大父性孝友,以学行闻于时,方司铎青县也,勖诸生倍常课,不以冘散自宽。比粤匪窜津门,与令协力城守,邑赖以无患。在鄂值灯花教匪起时,督办保甲,昼夜巡防,任其劳者几两月,且在官禄养之余,瞻穷乏无吝色。迄今门生故旧及鄂之大僚尚多,有寄讯于数千里外者,家君之所述如此。念祖常铭刻不忘,岁己亥(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家君弃养于今,岁时拜,想大父之遗范与先考之训词,深恐久而渐忘,无以为后人述。怆然执笔勉书数行,明知不能彰先德于万一,谨以志哀慕之私衷云尔。
妣氏刘 诰封恭人,晋封夫人。生于道光甲申年(四年,1824 年)正月初六日,终于光绪庚子年(二十六年,1900 年)闰八月十六日,寿七十有七。遗像存念祖院。墓在杏树园。念祖哀启云:哀启者,先祖妣刘夫人,邑处士占魁公女。占魁,世儒业,曾祖后三世皆生员,夫人幼秉家法,稳重寡言笑,年十九来归先大父观察公,事曾王考妣,孝睦于诸娣姒间,从观察公宦京外,迭膺诰封,而治内之俭约恭勤,仍不改其常度也。尝谓居家无仕宦习气,乃可以常保。故于教先君子也,不因独子而姑息为爱,于先母之问视也。惟谆谆于治家教子两大端,即念祖就傅之初,每放学时必为述古人勤苦事,盖预防畏难而生厌也。家范俱在,可胜悲哉!而于治家之外,则尤有不可及者。大父司铎青县之日,值髪逆窜津门,各属戒严绅富,皆仓皇奔避,同官间有移眷出署者,学署在城外河干,尤当贼冲要。乃大父与令办城守,而夫人坚坐署中,督婢媪如常,无一毫去志也。后鄂垣灯花教匪起,观察公方司保甲前数日即讹言有警,避去者纷纷,夫人仍镇静从容,与在青县时无异。且自言曰:“士女死节义,是人生一大幸事。”此语犹在耳也,悲哉!大母今年七十有七矣。自去冬先君子即世,深恐念祖因家务废学,凡事必躬亲指示,劝以节劳,曰:“妇人职也。”闰八月初,忽俄兵自芦台东发,道我昌黎,举家谋避之,夫人独坚持不可,谓家人曰:“死生有命,吾两遇寇难,皆无患,况俨然国也,无兵与战,能扰及百姓乎?”吁,何见之明也。念祖终,恐板舆稍惊,终天抱恨,乃百计陈说,始迁邑南之侯里庄。迨十二日,事稍安,轻轩拟返,而是晚已疾作矣,延医诊视,病势迭增,进药数剂,迄无神效,至十六日寅时,竟抛一家而溘然长逝矣。……(下缺)
起亭 字振轩。花翎都司衔,候选营千总。公幼习儒业,旋应武试不售,遂无志仕进,经营家务,严而有恩,僮仆咸惮敬之。咸丰年间,发逆、捻逆扰乱畿辅,昌黎戒严,修城浚池,公督理之。工实费省,士庶咸称颂之。嗣办理公务三十余年井井有条,官绅咸依赖之,生于道光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终于光绪十六年十一月初十日,寿六十有三。遗像存炳麟公院,墓在城西凤凰山之阳。
萼亭 字棣轩,廪贡生。原任广东石桥厂盐课大使,貤封奉政大夫。生于道光十二年九月二十九日,终于光绪十四年三月二十五日,寿五十有七,遗像存锡璋公院,墓在城东石桥营迤北。
云亭 字庆轩,增贡生。鸿胪寺序班、中书科中书,诰封中宪大夫,晋封资政大夫。生于道光十七年五月十四日,终于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寿七十。遗像存锡恩公院,墓在东关农神庙迤东。锡恩公哀启,略云:先严居心仁厚,笃于至性,年十四,先祖父立三公弃养,哀泣尽礼如成人,戚友咸器重之。弱冠入邑庠时,先祖母齐太夫人 (1) 在堂年迈多病,值秋,闻亲友以家有诸昆,侍奉无缺,劝赴乡试,谓可以显扬,博亲欢,先严泣然曰:“亲已哀迈,人子忍一日离乎?”卒不赴试。后先祖母病日增,目渐昏不睹物,先严昼夜侍侧,刻不少离,衣不解带者数阅月,迨先祖母弃养,水米不入,形锁骨立,哀毁逾恒,居丧三年如一日,服阕后,旋以岁试列优等,补增广生。蒙学使保,以鸿胪寺序班记名,复以捐款助修邑城,议叙中书科中书。光绪初年,先伯父汉侯公议建家祠,命先严督工兴作,越岁告成。广置祭田以备春秋祀费,自邑尊王公应煃创建碣阳书院 (2) ,募款生息,以充常年经费。诸绅公举二伯父董其事,兼司银钱出入。后二伯父服官于外,先严继之,于时肄业之士渐多,先严因为之修葺学舍,广购书籍,延宿儒主讲席,邑之文风丕振,计先后肄业,考课捷南宫者,如刘君鸿逵,阎君廷献。登贤书者,如苟君志学,张君晋煜、长禄、长植,王君宪章,杨君守敬,陆君鼎勋,齐君守谦,邹君希孟、国桢,戴君云峰,宋君大椿,许君鹏翊诸先达皆为邑名士,其余列胶庠,食廪饩者,尤指不胜屈。后先严以书院载籍,虽已毕置,而讲性理时务之书尚嫌未备,因复商之邑尊张公谐之,丁公予懃先后购置数千卷,凡寒士家,少藏书者皆许借阅,以为讲求实学之。基迨甲午(光绪二十年,1894 年)中东役起,昌黎滨海戒严,募勇购械款无可筹,幸书院自先严经理慎司出入,历年积有余息。邑尊丁公因借书院存款,招募乡勇,先严复自出重资,购军火器械,以营城守,邑赖以安。乙未岁(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大饥,先严首请邑尊骆公孝先,分设四乡粥厂,并先捐助数百金,斯时城中饥民己盈千累百,借北街崇兴寺设立粥厂一,先严携诸绅,每日躬亲放给,粥熟必先尝之,以是司爨,人役不能舞弊。又自出钱逐日在家散给贫民,全活者无算,因是岁饥而不害。壬寅(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癸卯(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夏秋之交,疾疫大作,无力延医,购药者咸束手。先严复出资合药施散,远近四乡遘疫者多赖以生,事后有馈物致谢者,咸婉辞却之。邑广文李公祖禄卒于学署,身无子息,家无余财。先严为备衣衿,棺殓如礼,后其族人来接棂,问棺殓之费,先严举于我殡之义答之,告以不复取值,族人感谢而去。生平振兴文教,保卫梓桑,救灾恤贫,急公好义类如此。近年以科举既停,改建学堂,首捐经费为一邑倡,继复集资,命子侄辈创建族立两等学堂,并招外生以广教育……
(下略)。观此已知公生平之大凡矣。
【注释】
(1)太夫人:汉制,列侯之母称太夫人。后世官吏之母,不论存殁,亦称太夫人。
(2)碣阳书院:道光二十九年知县王应煃创办,清光绪末年改为昌黎县高等小学堂。
(3)先严:对已离世的父亲的尊称。
熙瑞 原讳瑞亭,字符轩。附贡生花翎 (1) ,同知衔。原任河南郏县,山东乐陵、茌平等县知县。大计卓异,东昌府知府程绳武送匾额文曰“考上上”。公生于道光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日,终于光绪十三年七月二十三日,寿五十有三。遗像存尊祖院,墓在杏树园。
【附录】
清同治四年张熙瑞等《郏县志》
知县
张熙瑞,号符轩,直隶昌黎人。同治二年任(至三年)。
十七世
廷新 字明德,乡耆公敦,睦宗族多识故事,年近九秩,每遇族人有吉凶事,必亲庆吊,与族中子弟谈往事,津津不倦,闻者多被感悟。
士吉 原名廷骏,河南辉县县丞。
廷锡 字紫诰,工文善书。家祠大门联云:“课读劝耕四百年家风恪守,累仁德十一世先泽恒留”(缺一字),即公所书也。每岁新正字书门联云:“为人无取世所好,作事要求心之安。”可想见公之行谊焉。生平以造就人才为己任。登弟子籍者,不下五六百人。现年八十有九,精神矍铄,恍如三二十岁时也。
炳旭 原讳炳群,字孟超,监生。候选府经历,诰赠奉政大夫。生于咸丰辛酉年(十一年,1861 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终于光绪己亥年(二十五年,1899 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寿三十有九。遗像存念祖院,墓在杏树园。念祖所撰《家传》中一段云:“先大父之终于卾垣也。”府君甫逾弱冠,数千里,扶榇旋里,徒冼执幡,哀毁骨立,既葬,欲行庐墓古礼,先大母刘夫人阻之,曰:“谚有之殁者以入土为安,既安矣,何用庐墓?为且父母一耳,汝庐墓吾心安乎?殁者之安否?其事也隐,存者之安否?其事也显,汝何去何从乎?”府君乃止。然,每值大风雨必省墓,十数年如一日,有劝府君筮仕者,谢之曰:“吾母春秋高矣,寸草心长春晖,恐短倘一官匏系不能板舆,迎养是以五斗米易天伦乐也。能不为贤者所非议乎?”刘夫人喜听历史及稗官 (2) 所载忠孝节义事,府君每终日演述,博堂上欢。善诗文,工骈体,随侍鄂垣,时凡先大父,贺上峰节寿四十六,信稿及咨行文件,均出府君手。幕中未尝设书,启席旋里,后所交游者,如赵君玉堂,崔君饫侯,单君建章皆邑名士,门无杂宾。春秋遨游山水,形诸歌咏,稿成即弃之,从未存以示人。生平未尝与人争讼,有以讼事请代干谒官府者,则谢之曰:“今夕止可谈风月也。”遇乡邻亲族急难事,倾嚢相助无吝容。溘逝之日,识与不识咸惊泣,曰:“哲人萎矣。”……(下略)。
【注释】
(1)花翎:清官员、贵族冠饰。清制,武职五品以上,文职巡抚兼提督衔及派往西北两路大臣,以孔雀翎为冠饰,缀于冠后,称花翎,除因军功赏戴者外,离职即摘除,花翎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
(2)稗官:小官。小说家出于稗官,后因称野史小说为稗官。《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颜师古注:“稗官,小官。如淳曰:‘细米为稗,街谈巷说,其细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
炳耀 原讳锡璐,字之光。庠生。鸿胪寺序班。生于咸丰三年十一月初十日,终于光绪二十年五月二十八日,寿四十有二。墓在凤凰山。
炳勋 字树棠,六品顶戴,原任山东邹平县典史。生于咸丰六年八月二十六日,终于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初五日,寿四十。墓在凤凰山。
炳堃 原讳锡瑄,字之玉。监生,貤赠奉政大夫。生于咸丰九年十月初十日,终于光绪十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寿三十有五。墓在凤凰山。
炳麟 原名锡琮,字懿臣,增贡生花翎,候选知县,保升候选直隶州知州。历充福建海关差务、昌黎县警务总董、自治预备会会长、戒烟会会长、直隶谘议局议员。现充直隶省议会议员、昌黎自治筹备会会长,乡里送“见义勇为”匾额。创办族立两等小学,直隶提学使卢靖送“传导文明”匾额。办理警务出力,直隶布政使崔永安送“勤宣桑梓”匾额。
锡琨 字蕴卿,附生,鸿胪寺序班,现充长凝镇盐务支局经理。
锡恩 字仁波,号惠卿,优廪生。光绪丁酉科(二十三年,1897 年)拔贡生。光绪庚子、辛丑(二十六年,1900 年;二十七年,1901 年)并科举人。花翎员外郎衔内阁中书,农工商部主事。因报効海军经费,赏给二品封典,貤赠寿亭公。
锡龄 字与九,号延清,廪贡生,盐提举衔,山西试用州同,前县议会议员。现充徐州宁陵两盐务局局长。
俊天 丙午科(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武举。
(振邦 嘉庆二十五年武进士。候选都司。)
十八世
念祖 字芍晖,清优增生。光绪癸卯科(二十九年,1903 年)举人,同知衔候选知县。京师法律学校,国立大学校文科兼习法政毕业。遵教育部令,得称学士。历充昌黎县初级师范学堂学董、直隶司法筹备处科长、直隶登记讲习所教务主任、直隶法政专门学校农务专门学校教习。著有《读左识小录》、《春秋大事表》、补顾《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国际私法》、《罗马法》等讲义,《知乐斋诗》、《文草言簃》、《诗话言簃》、《杂录》各若干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