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录
左阔,良乡人。泰定中任昌黎尹。尊崇学校,轻徭薄赋。老稚咸感思之,勒石纪德。旧府志
【附录】
清康熙二十一年《畿辅通志》
左阔,良乡人。泰定五年,授昌黎知县。兴学校,薄徭赋,老稚感思之。
周宏,字希道。迁安人。至正中任昌黎尹。抚字有方,多惠政。时程思中 (1) 作乱,宏率民据守。城陷,被执不屈,七日不食,死。民思其德,为之勒石。祀名宦。旧府志
以上元
【注释】
(1)程思中:《元史》作“程思忠”,上都人。明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记载:“龙凤六年庚子(至正二十年,1360 年)八月乙未,永平路陷。贼雷帖木儿不花、程思忠等陷永平,坚守不可下。也速外集大营,绝其樵采,数与贼战,获伪帅二百余人,擒雷帖木儿不花送京师。程思忠弃城遁去,追至瑞州(今辽宁绥中、河北秦皇岛市区一带),贼遂东走金、复州。(《元史·也速传》)”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元纪》记载:“顺帝至正二十年(庚子,1360 年)九月癸卯朔。戊辰,以知枢密院事伊苏为辽阳行省左丞相。先是贼雷特穆尔布哈、程思忠等陷永平,诏伊苏出师,遂复滦州及迁安县。时辽东郡县惟永平不被兵,储粟十万,刍藁山积,民居殷富。贼乘间窃入,增土筑城,因河为堑,坚守不可下。伊苏乃外筑大营,绝其樵采,数与贼战,获其伪帅二百余人,平山寨数十;又复昌黎、抚宁二县,擒雷特穆尔布哈送京师。贼急,乃乞降于参政彻尔特穆尔,为请命于朝,诏许之,命伊苏退师。伊苏度贼必以计怠大兵,乃严备以侦之,思忠果弃城遁去,亟追至瑞州,杀获万计。贼遂东走金、复州。”《元史·也速传》记载:“既而贼雷帖木儿不花、程思忠等陷永平,诏也速(金紫光禄大夫、知枢密院事)出师,遂复滦州及迁安县。时辽东郡县惟永平不被兵,储粟十万,刍藁山积,居民殷富。贼乘间窃入,增土筑城,因河为堑,坚守不可下。也速乃外筑大营,绝其樵采,数与贼战,获其伪帅二百余人,平山寨数十。又复昌黎、抚宁二县,擒雷帖木儿不花送京师。贼急,乃乞降于参政彻力帖木儿,为请命于朝,诏许之,命也速退师。也速度贼必以计怠我师,乃严备以侦之。程思忠果弃城遁去,亟追至瑞州,杀获万计。贼遂东走金、复州。”《元史·孛罗帖木儿传》记载:“至正二十年二月,除中书平章政事。三月,命讨上都程思忠,兵次兴和,思忠奔溃。”《新元史·月鲁不花传》记载:“初,永平贼程思忠据府城,其党雷帖木儿伪降,事觉,为官军所杀。至是,诏月鲁不花(大都路达鲁花赤、吏部尚书)招抚思忠,众皆危之。月鲁不花毅然曰:‘臣死君命,分也。奈何先计祸福?’竟入城谕贼,思忠感泣纳降。”
【附录】
明景泰七年《寰宇通志·永平府·名宦》
周宏,迁安人。仕元为无极、宁昌、昌黎三县尹。在昌黎时,程思中[忠]作乱,宏率其民赴永平城拒守,城陷,被执。宏不屈,七日不食,骂不绝口而死。
清康熙二十一年《畿辅通志》
周宏,字希道,迁安人。至正间,知昌黎。程思中[忠]作乱,宏率民拒守,城陷,被执,不屈,死。
道光九年《大清一统志》
元:周宏,迁安人。至正间,官昌黎尹。程思忠作乱,宏率其民赴永平拒守,城陷,被执不屈,七日不食,骂不绝口而死。
嘉庆十五年《滦州志》
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庚子秋七月乙未,平章程思忠叛,陷永平路,昌黎县尹周宏死之。诏也速讨之,复滦州及迁安、抚宁、昌黎等县。
二十一年辛丑春正月,思忠弃城走,追至瑞州,杀获万计,复永平路。
民国柯劭忞《新元史·忠义》
又有昌黎县尹周宏者,当土寇程思忠之乱,宏率其民赴永平拒守。城陷,被执,七日不食,死。
杨禧 (1) ,顺天大兴人。永乐中任昌黎知县。课农桑,兴学校,招复流亡,威制屯卒,民感其德。祀名宦。旧府志
【注释】
(1)杨禧:明永乐、宣德间有杨禧二,皆有政声:一为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人,官昌黎县知县,宣德四年二月,九年考满,加六品俸。一为云南大理府太和县人,官广西庆远府知府,升广西布政司右参政。而《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将二人误作一人矣,然此杨禧非彼杨禧也。后者更为卓著。《明宣宗实录》记载:“宣德三年十一月己酉朔。丁丑,擢庐陵县知县孔文英……富顺县学训导杨禧……进士揭稽……丘俊……郭原……皆为监察御史……禧、俊、原行在四川道。先是右都御史顾佐奏举进士、监生及听选知县、教官凡四十三人才堪御史。”清孙奇逢《中州人物考·顾端肃佐传》记载:“宣德三年……拜左都御史……于是,奏知县孔文英等十四人、教谕杨禧等二十四人,俱堪风宪。”《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四年冬十月丙子朔。乙未,升监察御史陈悌、杨禧、陈嘉谟、杨仕敏,评事王伟府,同知韩弘,知县谢恂,俱为知府,从行在吏部会官举之也。”“正统十四年夏四月庚戌朔。乙丑,命广西庆远府知府杨禧复任,升正三品俸。禧九年任满,当代属,县民告保禧宽而有为,吏民畏服,乞留复任。巡按监察御史覆实以闻,故有是命。”“景泰二年二月庚午朔。戊寅,升广西庆远府知府杨禧为本布政司右参政,仍掌府事。禧先以任满九载,其民保留,升三品俸复任。至是左副总兵、都督佥事武毅等奏保禧抚字勤劳,乞升职,以理府事,故有是命。”清道光九年《庆远府志》记载:“杨禧,云南太和人。正统间,知庆远府,清廉著声,任满当去,郡民复上章请留,因擢广西左参政,仍领郡事。”同治四年《广西通志》记载:“杨禧,云南太和人。正统间庆远知府,清廉著声,任满当去,郡民复上章请留,因擢禧广西左参政,仍领郡事。”民国六年《大理县志稿》记载:“杨禧,永乐辛卯举人。授四川荥经县教谕,上书言时政,辞激切,因系狱,寻释之,拜监察御史,转庆远知府。诚信化民,诸彝归附,任满且行,百姓遮留,台臣上其事,复留三年,将行民复留如初,乃以参政品服食俸,仍知府事,历十二年实授参政,遂乞归,特进右布政使。”
【附录】
《明宣宗实录》
宣德四年二月丁丑朔。壬寅,陕西巩昌府知府孙亶、直隶永平府昌黎县知县杨禧、山西文水县丞徐文、襄垣县主簿乔育,俱九年考满,至京,其耆民皆诣阙言亶等持己廉谨,抚民仁惠,乞令复任。上谓行在吏部臣曰:“吏得民心为难,宜加俸使复任。”于是加亶正三品俸,禧正六品俸,文正七品俸,育正八品俸。
明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
杨禧,顺天府大兴县人。永乐十年任昌黎县知县。劝督农桑,作兴学校,招复逋亡,威制屯卒,民至今思之。
清道光二十二年重刊《嘉庆重修一统志·永平府·名宦》
杨禧,云南太和人,永乐中知昌黎县。尽心民事,政教大行,考满民乞留,进二秩,还任,再阅三考,在任十八年。
阎禹锡,河南洛阳举人。景泰间任训导。学行兼优,教人有法。迁御史。祀名宦。县志
【附录】
《明英宗实录》
景泰五年秋七月庚戌朔。辛酉,旌表孝子阎禹锡、节妇韦氏等九人。禹锡,河南洛阳县人,任昌黎县学训导,母殁庐墓三年,诏旌其门曰孝行。
天顺二年冬十月乙卯朔。庚辰,国子监学正阎禹锡言二事:
——国子监乃教化之原,礼义之地,奈何近年监生入监多怀幸进之心,少有向学之志,往往通同厢房总掌,脚色监生并各堂友长啖之以酒食诱之,以贿赂窜抹供词,湔补脚色或倒坐年月以图续黄,或隐匿虚旷以侥历事,欺蔽那移,难以枚举,锁金□赞剌请托,不可殚述,遂致黠狡者早获出身,诚恪者淹至皓首,廉耻道丧,奔竞风兴,宜申明洪武旧制学规务,责躬行实践,不许视为虚文,仍置通知文簿六本,备书通监,逐年监生脚色付各堂收照,使众晓然知,孰先孰后,凡各衙门来取历事清黄之类,悉照此挨次注拨为便。
——文武并用长久之术,正统间南北京并天下边卫俱设武学,以教武臣子弟,使知忠君孝亲之道,用兵制胜之术,诚保邦之良图,固国之至计也。今南京并各边卫武学犹存,惟京卫武学自景泰间罢废,至今未复,宜敕该部复建立之。事下礼部议,以为洪武中条陈学规警戒监生极其详悉,盖欲造就人才,以资任用。近年监生罔守旧章,专事奔竞,诚有如禹锡所奏,宜申明旧制,并置通知文簿,悉如禹锡所请,敢复前弊之蹈而差拨失先后序者,许同时受抑之人具实陈告本部奏闻,究治其言,复设京卫武学,宜行兵部奏请处分。上曰然。
天顺七年二月庚申朔。丙子,礼科给事中何琮等言:国子监丞阎禹锡因试院灾,奏称举子遭火者,多是平昔有学之士,一夕无辜,抱忠而死,膏涂墙壁,肉食鸟雀,使踰垣而出者,咸有灰心,环视而叹者多去志,乞赐进士名色,以表其门。臣等见火死者,朝廷已命有司具棺埋葬,士子目睹德泽所及,莫不感激奋励,岂有灰心去志者哉?今禹锡调弄巧言而形容过情,恣肆狂荡,而奏对失实,宜正其罪。上曰:尔等所言诚是,下锦衣卫狱鞫之。
《明宪宗实录》
天顺八年五月癸丑朔。乙亥,国子监祭酒刘益卒。益,字崇益,江西吉水县人。宣德癸丑进士,历兵刑二科给事中。正统己巳升湖广左参议。天顺己卯入为国子祭酒。旧制国监钱谷不钩考,为养贤也,其后废。会馔而椒盐等物俱折以钱钞,然不时给诸生,多为他用。至益为监丞,阎禹锡所讦户部尚书年富以闻,命官核实,遂下典簿徐敬暨禹锡狱,词连益,并鞫之。敬谪戍,益以事由家僮得末减复职,然国学钱谷钩考自兹始矣。益宽厚坦夷,不为城府所至,政无显迹。及主教国学,惟按资序拨历,无所建明故事。祭酒有缺,多用翰林宿望。益与大学士李贤同年进士,徒以其外貌用之,文学弗充,其位士论不惬。
天顺八年十一月庚戌朔。乙卯,复设京卫武学。时武学废久,已刑科给事中金绅请复设,以育将才,宜遴选有学之士授以学官,令五府各卫自指挥以上应袭子弟入学,讲读武经,讨论古今为将胜败之迹,每月朔总兵及兵部尚书、侍郎下学考试以励勤怠。诏议行之。于是以太平侯张軏旧第为武学,以南京国子监助教阎禹锡为国子监监丞,掌学事。禹锡先任国监丞,以言事调徽州府经历,又改南京国子监助教。至是,吏部言其老成熟,监规可用。遂复其官驿,诏用之。
成化五年闰二月丙辰朔。戊午,掌京卫武学事国子监监丞阎禹锡言三事:
——古者学必有庙,受成献馘于中,欲其先礼义而后勇力也。今本学见有空堂数楹,乞敕所司改为文庙,庶使学者有所观瞻,知礼先勇后之义。
——兵部事例内外武职舍余荐举至部,试有弓马策略者,署升官职。今本学应袭子弟业文之余,亦皆习闲武艺,将来袭替之时,乞如荐举事例,亦试艺量升。庶几,俊杰效□而人知所劝。
——天下各府州县儒学生员学无成效者,俱有为民充吏,追粮之例,今本学武生皆膏粱纨绮之裔玩,愒岁月靡费廪者多,潜心韬略思图补报者少,乞敕所司每于岁终严加考试,入学二年以上学无可取者,计追食过廪米还官,送营操练。庶几,不肖者有别而人知所警。奏入下所司议,行之。
成化八年六月丙寅朔。丙戌,擢掌京卫武学事国子监监丞阎禹锡为监察御史,提调北直隶学校。
成化九年秋七月庚寅朔。壬寅,提调北直隶学校监察御史阎禹锡奏:近例北直隶学廪膳生员考黜者,俱追偿廪米为民。今奉敕俱发充吏,请停追廪之例。礼部复奏,从之。
成化十年春正月丁亥朔。辛亥,提调北直隶学校监察御史阎禹锡奏:顺天、应天二府乡试旧制,以监察御史二人监试,然皆临期入院,今后宜令豫于十日前入院,庶详察事端,以袪积弊。其同考试官,宜令所司择文行优淳者,毋徇势要干请□□由乂□检巡绰,宜用在外都司官军,毋遣京营之人,庶革其传递夹带之弊。至于生员、厨役、皂隶并进题等项,原有禁城戒者,亦宜申举。诏从之。
《明史·列传·儒林》
阎禹锡,字子与,洛阳人。父端,举河南乡试第一,为教谕,卒。禹锡方九岁,哭父几灭性。长博涉群书,领正统九年乡荐,除昌黎训导。以母丧归,庐墓三年,诏以孝行旌其闾。闻河津薛瑄讲濂、洛之学,遂罢公车,往受业。久之,将归,瑄送至里门,告之曰:“为学之要,居敬穷理而已。”禹锡归,得其大指,益务力行。
天顺初,大学士李贤荐为国子学正。请严监规以塞奔竞,复武学以讲备御,帝皆从之。寻升监丞,忤贵幸,左迁徽州府经历。诸生伏阙乞留,不允。再迁至南京国子监丞,掌京卫武学,四为同考官,超拜监察御史。督畿内学,取周子《太极图》、《通书》为士子讲解,一时多士皆知响学。成化十二年卒,年五十一。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廪生追粮
正统元年,初设提学省直宪臣。时山东提学佥事薛瑄,疏请凡廪生考斥者,俱追粮为民,时以为苦。至成化九年,北直隶提学御史阎禹锡奏:“今斥生已奉敕充吏,请停追粮。”上许之。禹锡起家甲子乙榜,为国子学正,曾充天顺四年会试同考官,寻升监丞。值天顺七年会试,火焚举场,禹锡疏请赠举子焚死者俱为进士。礼科驳其非,下锦衣狱讯治。
既而用其言宥之,成化中遂入台班。先禹锡以国子学正掌京卫武学,上疏谓武学生俱纨绔子弟,骄惰不学,今后武生考劣等,俱宜追所食廪粮,以警其余。上亦允之。其持论不同又如此。
盖斟酌时宜,通达国体之士也。按正统四年八月,江西南安知府林芊言:“比者提学薛瑄,以生员有疾罢斥者,追所给廪米。臣以为不幸有疾,罢之可也。至于廪给,縻费于累岁,而追索于一朝,固亦难矣。且父兄不能保子弟之无疾,今惩偿纳之苦,孰肯令其就学。”上是之,行体部除其令矣。何以成化间,而禹锡又有免追之疏,想林疏已行而中止耶。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
监察御史阎公禹锡墓志铭(马中锡)
成化甲午(十年,1474 年)春夏间,中锡得剧疾,危甚,稍间则秋试,届期吾邑计偕者赴试久矣。公方试士于顺义县,因持牒复试,得中锡文,辄大言,谓邻邑诸令及校官:“不意今岁解元,乃在此。吾历试八郡,未见有出色者,晚得斯人,足慰吾心矣。”仍命顺义令馈米肉仆马以示优异。比揭晓,中锡果第一,朝论翕然,以公为知言。顾中锡肤浅,何足以膺公盛心,而公之爱则深矣。公今已矣,每追思不胜悲怆。其子效复属中锡铭公之墓,是益重,予悲也。义不可以但已,乃收泪,叙而铭之。
公讳禹锡,字子与,世洛阳人。祖以上不仕。考讳端,发解河南为教官以终,赠云南道监察御史。公美髯明目,负气自许,不肯脂韦世俗,亦不事边幅,与物无忤。童时颖敏之人,读书日记万言,过目辄成诵。肆长,博极群书。日大,性纯孝。九岁时,哭其父,几至灭性。正统甲子(九年,1444 年),年十九领河南乡荐,明年会试中乙榜,授昌黎训导。丙寅(正统十一年,1446 年),丧其妣太孺人,既奔丧之礼,久不行,乃自官徒归,庐于墓,终制,有强暴见化白蚁,出集之应,有司以闻,诏旌其闾。既而闻河汾薛文清公 (1) 讲明濂洛关闽学,遂谢举业去洛,从之游,得其大指而归。考功员外郎开州纪振荐公为其庠训导,遂以其所得为教,四方从者日众,学舍几不能容,州之氓,无少长皆化之,曰:“无取阎先生,非剌也。”稍涉不义,即相诫曰:“毋令阎先生知之。”正身饬行,望者消释,人以比司马端明 (2) 之在洛云。天顺丁丑(元年,1457 年),大学士李文达公 (3) 荐为国子学正,寻升监丞。诸生之事,干谒者悉不得行,不遂者或以贾怨。癸未(天顺七年,1463 年),谪徽州府经历。诸生诣阙,奏留者至再。甲申(天顺八年,1464),升南京国子监助教,复转监丞,掌京卫武学事。世禄子弟悉知读书,由礼登甲科者相望,而中外拥貂蝉,握虎符,号称儒将者,亦多公门人。四典文衡,尤号得人。太宰盐山王忠肃公 (4) 欲大用公,未果。继忠肃者,姚文敏公 (5) ,集廷臣求学行异等可任御史者,提督畿内学校,同声以公应,乃授今官。公感知遇,慨然有造就人才之志,励名节,敦士风,抑辞章之习,明本原之学,取周子太极图,通书为士子讲明之,一时之人皆粗知性理者,公之力也。又疏场屋数十弊陈之,皆久赐施行,时论称快焉。世方仰其有为,成化丙申(十二年,1476 年)七月二十八日,无疾,衣服冠而逝,公卿大臣多惜之,士子如失所怙恃。距其生宣德丙午(元年,1426 年)四月十三日,得寿五十一。明年丁酉,归葬洛。公宦游三十年,清苦萧索如吴隐之 (6) ,每去任囊无一钱如刘宠 (7) 。死之日,家计如廋黔娄 (8) ,其文武门人及故属吏相与赙而殡之。平日著述甚富,有《自信集》、《晦庵要语》、《二程全集》、《薛文清公读书录》、《河汾诗文》、《司马法吴子批注》、《孙子选注》、《武学词范》行于世。
【作者简介】
马中锡,字天禄,号东田,故城人。成化十一年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历迁兵部侍郎。起为大同巡抚。正德六年升右都御史、提督军务。以“纵贼”罪,逮捕入狱,瘐死狱中。著有《东田集》。
【注释】
(1)薛文清公:薛瑄,字德温,号敬轩,山西河津(今万荣县)人。永乐十九年进士,授御史。历任大理寺丞、南京大理寺卿、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天顺八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文清。
(2)司马端明:即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进士,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同知谏院。熙宁三年(1070),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任西京留守御史台,至元丰七年(1084)编成《通鉴》。元丰九年(1086)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3)李文达公:李贤,字原德,邓州(今属河南)人。宣德八年进士,授吏部验封主事。正统十年升考功郎中,改文选郎中。天顺元年迁翰林学士,入内阁,升吏部尚书。成化元年晋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成化二年十二月病故,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文达。
(4)王忠肃公:王翱,字九皋,盐山人。永乐十三年进士,授大理左寺正。宣德元年升监察御史。正统元年正月擢右佥都御史,出镇江西。正统七年冬以佥都御史提督辽东军务。正统八年晋右副都御史。景泰三年二月回都察院。景泰四年六月任吏部尚书。成化元年加太子太保衔,三年十一月病故,赠太保,谥忠肃。
(5)姚文敏公:姚夔,字大章,号损庵,桐庐坊郭人。正统七年会元,授吏科给事中。景泰元年升南京刑部右侍郎。天顺二年任吏部左侍郎。成化五年进吏部尚书。成化九年二月卒,赠少保,谥文敏。
(6)吴隐之:字处默,东晋濮阳鄄城人。曾任中书侍郎、左卫将军、广州刺史等职,官至度支尚书,著名廉吏。《晋书》称“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7)刘宠:字祖荣,东汉牟平人。任济南郡东平陵县令,有仁惠之政。后升豫章、会稽太守,升职入京。《后汉书》记载:“山阴县有五六老叟,龙眉皓发,自若邪山谷间出,人赍百钱以送宠。”“为人选一大钱受之。”后人称之“一钱太守”。后历任宗正大鸿胪、司空、将作大匠、司徒太尉等职。
(8)廋黔娄:司空主簿庾易子,字子贞,南齐新野人。仕齐为编令,政有异绩。徙孱陵令,到县未旬,父在家遘疾,弃官归家。家贫,死时衾不蔽体。西汉刘向《列女传·鲁黔娄妻》:“黔娄死,曾子往吊,见以布被覆尸,覆头则足见,覆足则头见。”
明朱睦楔《皇朝中州人物考》
阎禹锡,字子与,洛阳人也。性机敏不群,年十九登乡荐,闻学士薛瑄讲道河汾,乃担簦千里,往从之游,久之,颇得其传。授昌黎训导,会母卒,禹锡乃自官徒归,庐于墓三年,盗不忍犯,且多异迹,有司以状闻,特诏褒谕。历迁南京国子助教。时大学士李贤、吏部尚书王翱相继引荐,征授监察御史,督视畿内学政,禹锡感上知遇,日与诸生论析性学诸书,而诸生亦且奋励。未几,京辅彬彬然,多才德之士矣。又疏场屋数十事,皆允行。成化十二年七月卒于官,贫无以为殓,门人及属吏相与赙而殡之。明年,归葬于洛。禹锡有《自信集》若干卷。
清孙奇逢《中州人物考》
阎御史禹锡
禹锡,字子与,洛阳人。负气自许,不肯脂韦世俗,亦不事边幅,与物无忤。童时颖敏,读书日记万言。长,博极群书,纯孝。九岁时,哭其父,几至灭性。正统甲子,年十九举于乡,明年授昌黎训导。丙寅,以母丧徒步归,庐于墓,终制,有强暴见化白蚁,出集之应,有司以闻,诏旌其闾。既而闻河汾薛文清瑄讲明濂洛关闽学,遂谢举业去洛,从之游,得其大指而归。以考功员外郎纪振荐为开州训导,遂以其所得为教,四方从者日众,学舍几不能容,州之氓无少长皆化之,曰:“无取阎先生,非剌也。”稍涉不义,即相诫曰:“毋令阎先生知之。”正身饬行,望者消释,人以比司马端明之在洛云。天顺丁丑,时李贤、王翱、姚夔相继荐为国子学正,寻升监丞。诸生之事,干谒者悉不得行,不遂者或以贾怨。癸未,谪徽州府经历。诸生诣阙,奏留者至再。甲申,升南京国子监助教,复转监丞,掌京卫武学事。世禄子弟悉知读书,由礼登科甲者相望,而中外拥貂蝉,握虎符,号为儒将者,亦多出其门。四典文衡,尤号得人。久之,声望愈隆,超拜御史,提督畿内学校。禹锡慨然有造就人才之志,励名节,敦士风,抑辞章之习,明本原之学,取周子太极图,通书为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