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录
左阔,良乡人。泰定中任昌黎尹。尊崇学校,轻徭薄赋。老稚咸感思之,勒石纪德。旧府志
【附录】
清康熙二十一年《畿辅通志》
左阔,良乡人。泰定五年,授昌黎知县。兴学校,薄徭赋,老稚感思之。
周宏,字希道。迁安人。至正中任昌黎尹。抚字有方,多惠政。时程思中 (1) 作乱,宏率民据守。城陷,被执不屈,七日不食,死。民思其德,为之勒石。祀名宦。旧府志
以上元
【注释】
(1)程思中:《元史》作“程思忠”,上都人。明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记载:“龙凤六年庚子(至正二十年,1360 年)八月乙未,永平路陷。贼雷帖木儿不花、程思忠等陷永平,坚守不可下。也速外集大营,绝其樵采,数与贼战,获伪帅二百余人,擒雷帖木儿不花送京师。程思忠弃城遁去,追至瑞州(今辽宁绥中、河北秦皇岛市区一带),贼遂东走金、复州。(《元史·也速传》)”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元纪》记载:“顺帝至正二十年(庚子,1360 年)九月癸卯朔。戊辰,以知枢密院事伊苏为辽阳行省左丞相。先是贼雷特穆尔布哈、程思忠等陷永平,诏伊苏出师,遂复滦州及迁安县。时辽东郡县惟永平不被兵,储粟十万,刍藁山积,民居殷富。贼乘间窃入,增土筑城,因河为堑,坚守不可下。伊苏乃外筑大营,绝其樵采,数与贼战,获其伪帅二百余人,平山寨数十;又复昌黎、抚宁二县,擒雷特穆尔布哈送京师。贼急,乃乞降于参政彻尔特穆尔,为请命于朝,诏许之,命伊苏退师。伊苏度贼必以计怠大兵,乃严备以侦之,思忠果弃城遁去,亟追至瑞州,杀获万计。贼遂东走金、复州。”《元史·也速传》记载:“既而贼雷帖木儿不花、程思忠等陷永平,诏也速(金紫光禄大夫、知枢密院事)出师,遂复滦州及迁安县。时辽东郡县惟永平不被兵,储粟十万,刍藁山积,居民殷富。贼乘间窃入,增土筑城,因河为堑,坚守不可下。也速乃外筑大营,绝其樵采,数与贼战,获其伪帅二百余人,平山寨数十。又复昌黎、抚宁二县,擒雷帖木儿不花送京师。贼急,乃乞降于参政彻力帖木儿,为请命于朝,诏许之,命也速退师。也速度贼必以计怠我师,乃严备以侦之。程思忠果弃城遁去,亟追至瑞州,杀获万计。贼遂东走金、复州。”《元史·孛罗帖木儿传》记载:“至正二十年二月,除中书平章政事。三月,命讨上都程思忠,兵次兴和,思忠奔溃。”《新元史·月鲁不花传》记载:“初,永平贼程思忠据府城,其党雷帖木儿伪降,事觉,为官军所杀。至是,诏月鲁不花(大都路达鲁花赤、吏部尚书)招抚思忠,众皆危之。月鲁不花毅然曰:‘臣死君命,分也。奈何先计祸福?’竟入城谕贼,思忠感泣纳降。”
【附录】
明景泰七年《寰宇通志·永平府·名宦》
周宏,迁安人。仕元为无极、宁昌、昌黎三县尹。在昌黎时,程思中[忠]作乱,宏率其民赴永平城拒守,城陷,被执。宏不屈,七日不食,骂不绝口而死。
清康熙二十一年《畿辅通志》
周宏,字希道,迁安人。至正间,知昌黎。程思中[忠]作乱,宏率民拒守,城陷,被执,不屈,死。
道光九年《大清一统志》
元:周宏,迁安人。至正间,官昌黎尹。程思忠作乱,宏率其民赴永平拒守,城陷,被执不屈,七日不食,骂不绝口而死。
嘉庆十五年《滦州志》
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庚子秋七月乙未,平章程思忠叛,陷永平路,昌黎县尹周宏死之。诏也速讨之,复滦州及迁安、抚宁、昌黎等县。
二十一年辛丑春正月,思忠弃城走,追至瑞州,杀获万计,复永平路。
民国柯劭忞《新元史·忠义》
又有昌黎县尹周宏者,当土寇程思忠之乱,宏率其民赴永平拒守。城陷,被执,七日不食,死。
杨禧 (1) ,顺天大兴人。永乐中任昌黎知县。课农桑,兴学校,招复流亡,威制屯卒,民感其德。祀名宦。旧府志
【注释】
(1)杨禧:明永乐、宣德间有杨禧二,皆有政声:一为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人,官昌黎县知县,宣德四年二月,九年考满,加六品俸。一为云南大理府太和县人,官广西庆远府知府,升广西布政司右参政。而《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将二人误作一人矣,然此杨禧非彼杨禧也。后者更为卓著。《明宣宗实录》记载:“宣德三年十一月己酉朔。丁丑,擢庐陵县知县孔文英……富顺县学训导杨禧……进士揭稽……丘俊……郭原……皆为监察御史……禧、俊、原行在四川道。先是右都御史顾佐奏举进士、监生及听选知县、教官凡四十三人才堪御史。”清孙奇逢《中州人物考·顾端肃佐传》记载:“宣德三年……拜左都御史……于是,奏知县孔文英等十四人、教谕杨禧等二十四人,俱堪风宪。”《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四年冬十月丙子朔。乙未,升监察御史陈悌、杨禧、陈嘉谟、杨仕敏,评事王伟府,同知韩弘,知县谢恂,俱为知府,从行在吏部会官举之也。”“正统十四年夏四月庚戌朔。乙丑,命广西庆远府知府杨禧复任,升正三品俸。禧九年任满,当代属,县民告保禧宽而有为,吏民畏服,乞留复任。巡按监察御史覆实以闻,故有是命。”“景泰二年二月庚午朔。戊寅,升广西庆远府知府杨禧为本布政司右参政,仍掌府事。禧先以任满九载,其民保留,升三品俸复任。至是左副总兵、都督佥事武毅等奏保禧抚字勤劳,乞升职,以理府事,故有是命。”清道光九年《庆远府志》记载:“杨禧,云南太和人。正统间,知庆远府,清廉著声,任满当去,郡民复上章请留,因擢广西左参政,仍领郡事。”同治四年《广西通志》记载:“杨禧,云南太和人。正统间庆远知府,清廉著声,任满当去,郡民复上章请留,因擢禧广西左参政,仍领郡事。”民国六年《大理县志稿》记载:“杨禧,永乐辛卯举人。授四川荥经县教谕,上书言时政,辞激切,因系狱,寻释之,拜监察御史,转庆远知府。诚信化民,诸彝归附,任满且行,百姓遮留,台臣上其事,复留三年,将行民复留如初,乃以参政品服食俸,仍知府事,历十二年实授参政,遂乞归,特进右布政使。”
【注释】
(1)宏山张公:即张后觉,字志仁,号弘山(宏山),山东茌平人,明代理学家。仕终华阴教谕。
(2)佥宪:佥都御史的美称。
(3)安集:安定。《汉书·曹参传》:“齐国安集。”
(4)寓书:寄信;传递书信。
(5)峻却:严厉拒绝,坚决推辞。
(6)间言:亦作“闲言”。离间的话,无根据的话。《魏书·献文六王传论》:“北海义昧鶺鴒,奢淫自丧,虽祸由间言,亦自贻伊戚。”
(7)研穷:深入钻研。
(8)惓惓:忠心耿耿貌。《汉书·刘向传》:“欲终不言,念忠臣虽在甽亩,犹不忘君,惓惓之义也。”
(9)李戴:即李对泉,名戴,字仁夫,号对泉。隆庆戊辰进士,授兴化知县。河南开封府延津县人。趵突泉乃李戴抚山东时所创,泉西筑亭相对,因而别号对泉。迁礼科都给事升陕西参政,由巡抚山东,升汇安总督,节制七省,历升吏部尚书,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历吏礼两科,都掌垣立朝,有清操正气。享年七十有三。
(10)白宿寺:又叫普照寺,在张秋镇城西南八里白宿店(今名八里庄)。明嘉靖间建,侯宗仁记。白宿店,因当年李白曾在此住宿而得名。
(11)觐:朝见君主或朝拜圣地。
(12)镂雕:指难度最大的一种雕刻技法。
吴应选,陕西会宁举人。万历中知昌黎县事。清慎居官,真诚待物。政通法理,允孚民心。历任知府,有专祠。旧府志
【附录】
明万历二十七年《永平府志》
昌黎县知县:吴应选,会宁人,举人,万历五年任(至十一年)。
吴应选,居官清慎,真诚待物,政通法理,允孚民心。升户部主事。
清乾隆元年《四川通志·职官志》
成都府知府
吴应选,陕西会宁举人。
道光十一年《会宁县志》
嘉靖辛酉科(四十年,1561 年)举人:吴应选,四川成都府知府。
万历乙酉科(十三年,1585 年)举人:吴望岱,应选子,昌黎、上元县知县,升户部郎中,贵州镇远府知府。
吴应选,字槐川,坊廓里四甲人。由举人任昌黎县知县,历顺天府推官,升户部郎中,出补四川成都府知府,平易浑厚,祀乡贤。
冯恩 (1) ,山西代州举人。万历中知县事。廉以持躬,勤以任事。建鼓楼,筑月城,通北门,置北关,增栈房,浚棠泉,士民思之。祀名宦。旧府志
【注释】
(1)冯恩:山西代州镇武卫人。出身盐商世家。万历元年癸酉科考中举人,万历二十年至二十五年任昌黎县令。兴利除敝,“均徭役,勤宸恤”,垦荒田万顷,招徕流移百余口,民复其业。为官清廉,谴革污吏,贤名甲于四辅。其弟冯惠,万历元年癸酉科武举,熟韬略,善骑射,授代州振武卫佥事,特加授名威将军。惠子冯明期、亨期。冯明期,万历二十八年乡试亚元。子冯如京,崇祯元年恩贡,崇祯十三年除永平府滦州知州,十五年迁永平府同知。清顺治元年七月授永平府知府。“弹压变乱,招集流离。申请创立寓学,以恤远士,革除明季陋规,以抚疮痍,六属钦服,士民爱戴。”顺治二年五月升榆林兵备道陕西副使,历任陕西布政使司参政兼陕西按察司佥事、西宁道,河南布政使司参政兼管河道,浙江布政使司参政、金衢道,十一年升江南右布政使,十三年至十六年广东左布政使。
【附录】
清乾隆五十年《直隶代州志·选举》
冯恩,万历癸酉科(元年,1573 年)举人,任昌黎县知县,有惠政,士民爱之,崇祀名宦祠。
光绪八年《代州志》
天崇荣褒坊在冯家街,明昌黎令冯恩父母诰命坊也,圮。
文武济美坊在杨家街,明昌黎令冯恩暨弟惠题名也,圮。
三世藩宣坊在谯楼西,布政使冯如京祖父诰命坊也。
两宪关西坊在武安君庙东,冯如京任副使立。
勋高五省坊在道署后,亦冯如京立。
吴望岱,前令应选子。举人。万历中任知县。吏治精明,断狱敏辨。父子继任,人以比傅僧祐 (1) 、毕元宝云。旧府志
【注释】
(1)傅僧佑:南朝刘宋人。有吏才,曾为山阴令,多政绩,有能名。后为刘劭所杀。子傅琰,字季珪,南北朝刘宋时曾先后任武康、山阴二县令,政绩皆显著,人称傅圣。
【附录】
清康熙二十一年《畿辅通志》
吴望岱,会宁人。万历中授昌黎知县,吏治精明,断狱明敏。父应选,亦曾任昌黎,邑人感其世德焉。
乾隆五十四年《镇远府志》
明知府(万历)
吴望岱,陕西人。
杨于陛,四川剑州举人。万历中任知县。抚民训士,补缺兴废。文学吏治,两擅其美。重修邑志,笔削简当。迁云南同知,死节,有专祠。县志
【附录】
《明史·忠义·杨于陛传》
初,(崇祯三年,阿迷州土司普)名声之乱,有杨于陛者,剑州人,举于乡,历官武定府同知。巡抚(王)伉令监纪军事,兵败被执,死之。赠太仆少卿,建祠曰精忠。
清康熙十八年《永平府志》
杨于陛,四川剑州人,由举人万历四十四年任。抚民训士,补缺兴废,文学、吏治两擅其美,重修邑志,笔削简当,详略合法,仿佛龙门、扶风遗意。升广西郁林知州,迁云南武定府同知,死节。
雍正五年《剑州志》
杨于陛,字谐明,万历庚子举人,任云南武定府同知,监军讨贼,卒于振,赠大理寺卿,祀乡贤。
乾隆五十七年《郁林志》
知州:杨于陛,剑州人,天启元年任(至六年)。
案:《旧志》于陛,天启元年任。洁己爱民,尊贤礼士,州人立有碑。
咸丰九年《武定府志》
杨于陛,剑州人,崇祯中,历官武定州同知,创书屋于署左,召士子肄业其中。普名声反,以监纪军事进讨,兵败被执,不屈而死,赠太仆寺少卿。
左应选,山西榆次举人。崇祯二年任知县。视事甫三日,即城守戒严。庚午(崇祯三年,1630 年)正月,皇清下永平,滦、迁俱陷。大兵攻围昌黎八昼夜,公誓死厉[励]众,百计守御,遣人突围,密约乐亭死守,以通京师、山海之路,城卒以全。又灭白莲教数千人于云峰寺,以功加按察佥事。旧府志
以上明
【附录】
清顺治十一年《太原府志》
左应选,榆次人,举人,授昌黎令。时畿辅被兵,昌黎戒严,公单骑赴任。入城即登陴,守御四十余日,不少懈。邻县尽陷,昌黎独保,以不次功擢兵巡佥事。元辅周延儒以委法事转巡方某相属,公不从。巡方惧计中公以谢周,公视事方五月,摭无所得,乃以奉文不当劾,遂被逮,朝野冤之。有外府司理汤开远召对,奏曰:“陛下桁杨之惨,不贷于劳人任士之身。”上严讯为谁?汤首以公对,不报。遂谪戍汾州府,数岁终于戍方。公赴昌黎即以死誓,二子哭从,公泣下,遣之。及公被逮,讯者知冤,然以周故竟勒成之。
康熙二十一年《畿辅通志》
左应选,崇祯中知昌黎县。明季寇乱,攻城,谕民竭力死守,男女皆兵,城卒保全。
乾隆十五年《榆次县志》
左应选,字六语,天启辛酉举人。初入礼闱,会目疾,即策蹇归。有止之者,应选曰:“吾数不得售也。”其恬退如此。后授昌黎令,值辽东用兵,所向披靡,应选独保孤城,悉力守御,亲自登陴者四十余日,以不次功擢蓟州佥事。时宜兴当国,以枉法事属应选,应选不为屈,宜兴衔之,嗾巡方中以他事,遂被逮。适司李汤开远召对,为奏于上,应选仅得免,谪戍汾州。鼎革后,旋榆次。家徒四壁,或劝之仕,应选不屑也。年八十四寿终于家。
乾隆四十八年《太原府志》
左应选,字六语,榆次人。天启辛酉举人。授昌黎令。值辽东用兵,所向披靡,应选独保孤城,悉力守御四十余日,城获全。以功擢蓟州佥事。时宜兴 (1) 当国,以枉法事属应选,应选不为屈,宜兴衔之,嗾以他事,遂被逮,谪戍汾州。
【注释】
(1)宜兴:周延儒,字玉绳,宜兴人,万历四十一年状元。崇祯二年十二月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机务。崇祯三年九月为首辅。
《崇祯实录》
崇祯三年春正月辛巳朔(初一日)。清兵东趋永平。甲申(初四日),清兵入永平府。戊子(初八日),滦州陷,知州杨濂迫于兵,自刎。清兵攻抚宁,不克;转攻昌黎,还永平。辛卯(十一日),清兵攻昌黎三日,知县左应选、守备石柱国力拒,乃退。
明谈迁《国榷》
崇祯三年正月辛巳朔。甲申,建虏陷永平府。余县昌黎、抚宁、乐亭等力守如故。戊子,滦州陷。建虏攻抚宁,四日不克。抚宁去山海关三十里。先以参将黄惟正力守之,转攻昌黎,还永平。癸卯(二十三日),建虏攻昌黎三日,知县左应选、守备长安石柱国拒却之。昌黎小邑,独抗贼,人壮之。遂超应选兵备佥事。丁未(二十八日),左应选同祖大寿追建虏于燕河等处,多斩馘。自是诸路敢战。二月辛亥朔。乙卯(初五日),昌黎知县左应选加山东按察佥事。
清计六奇《明季北略》
大清兵至昌黎,将抵城下。时邑令左应选,初莅任,胆略过人,闻报,登城周望,谕百姓勿自恐,数日当退。即闭城,治火药,兵至列药于城,俟攻时始发,是药止及百步外,亦不纳炮中,临敌燃火散下,须臾如火星飞坠,兵众俱伤,乃退。
清汪楫编《崇祯长编》
崇祯三年庚午正月辛巳朔。乙未(十五日),大清兵七千有奇,自初八日至昌黎县城东关侯庙前,分三营困之。内有永平生员陈钧敏、王钰率数十骑,执黄旗至城下招降。知县左应选怒骂,击却之。次日寅时,北东面排梯七十余架,环绕攻城。应选率乡兵力战始退。初十日,排梯三十余架攻城东。十一日排梯四十余架攻城西面。两日间外攻益急,应选及士民战守益坚。十二日大清复于县西南添设七营,约兵三万有奇。十三日排梯百架,用火炮、火箭四面并攻,自卯至未不止,城中苦战,得不破。其日戌时,遣降民李应芳说降,应选诱入杀之。十四日复排梯一十七处攻城北面,传呼索李应芳。应选率乡兵乘城死拒,发炮外击。大清兵始离县四十里西南,往柳河诸处安营。其时县下凤凰山云峰寺聚合白莲教千余,抢掳妇女,杀掠老幼。应选命民壮李士奇等率乡民围困本寺,杀妖贼三百余名,其余追至后殿,用火烧灭无遗,计功赏赉,县境始宁。
崇祯三年庚午十月丙午朔。辛亥,叙蓟镇出塞功,枢辅孙承宗赉银四十两,大红蟒衣一袭;张凤翼、刘可训,各赉银三十两,纻丝二表里;蒋范化、左应选各赉银十两。
崇祯四年辛未六月癸卯朔。庚戌(初八日),直隶巡按甘学阔劾蓟州道左应选庸劣,章下所司。乙卯(十三日),顺天巡抚傅宗龙疏劾兵备道左应选庸鄙,章下所司。癸亥(二十一日),镌蓟州兵备道左应选秩,以抚臣甘学阔等纠其庸劣也。
刘应锡,辽东生员。顺治三年任知县。定鼎之初,人心惶恐。公廉明慈恕,加意抚绥,人心始定。去之日,民送如市云。县志
【附录】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清宫档案
顺治六年六月十九日,吏部敕山东按察司副使刘应锡:兹命尔整饬通州兵备,驻扎通州,所属州县卫所营伍悉照旧例派定管辖。
《清世祖实录》
顺治六年己丑五月己未朔。壬午。升直隶大名府知府刘应锡为山东按察使司副使通州道。
顺治七年庚寅秋七月壬子朔。辛未,补裁缺原任通州道副使刘应锡为蓟州道。
顺治十年癸巳春正月戊辰朔。癸巳,大计天下大小官员、副使刘应锡等九百六十九员,各革职、降调、致仕有差。
顺治十年癸巳六月乙未朔。乙卯,降补原任直隶蓟州道副使刘应锡为山东布政使司参议、东兖道。
顺治十一年甲午九月丁亥朔。庚子,升山东东兖道参议刘应锡为河南按察使司副使、通密道。
顺治十四年丁酉夏四月癸酉朔。丁未,降补直隶通密道副使刘应锡为江西布政使司参议、分守湖东道。
康熙十八年《永平府志》
刘应锡,辽东开原卫人,由生员顺治三年任(昌黎县知县)。当定鼎之初,人心惶怯,公公廉慈惠,加意拊绥,人心始定。升大名府知府。去之日,民送如市。
民国 33 年《蓟县志》
兵备道(清)
刘应锡,奉天人,贡士。
王曰翼,山西阳城举人。康熙九年任知县。殚心抚字,清慎有为。旧有粮羡陋规,公永除,以苏民困。抑强扶弱,编审公平。又以暇缮城修志,士民爱戴,为立去思碑。旧府志
【附录】
康熙二十六年《阳城县志》
王曰翼,顺治八年辛卯科举人,历任贵州威宁府知府。
乾隆六年《贵州通志》
威宁(康熙三年设府,雍正七年改为州)知府:王曰翼,未到任。
陈邦齐,奉天盖州荫生。康熙十五年任知县。操持廉介,治政仁明。先是邑缘钱粮积逋,百姓流亡。公莅任,凡一切不便于民者,皆禁革之。省刑薄税,百姓复业,听讼虚公,案无沉牍,民间咸以慈父母称之。县志
【附录】
康熙十八年《永平府志》
陈邦齐,字君弼,镶红旗奉天盖州人。由荫生康熙十五年十月内任。操持廉介,治政仁明。向者昌邑钱谷微输,原有成例,因地瘠民贫,积逋拖欠,百姓流亡。自公莅任,详悉此弊,一切陋习,繁滋之扰,不便于民者,俱行禁革。省刑薄税,百姓接踵复业,安静不苛,四野得享和平,听讼虚公,案无沉牍。城隍庙灾,捐募重修,其留心地方如此,百姓以慈父母称之。
刘玉林,贵州大定监生。雍正四年任知县。讼无留狱,剖断如神。在任六年,始终无倦。去之日,士民如失怙恃。旧府志
【附录】
乾隆三十九年《永平府志》
刘玉林,贵州大定州人,监生。雍正四年任昌黎知县。振兴文治,修葺学宫,讼无留狱,剖断如神。在任六载,始终无倦。殁之日,士民如失怙恃。
吴世臣 (1) ,福建浦城监生。乾隆十四年任知县。吏治精详,宽严相济。虽廉静无华,而纪纲整饬。筹留养,严夜禁,久道化成,几于夜不闭户。县志
【注释】
(1)吴世臣:字乔嵩,福建蒲城人。监生,历任通山、昌黎、良乡县知县,升涿州、耀州知州。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良乡县知县、今升涿州知州吴世臣因“瞻顾伊弟吴灿英,私给印票,释放韩守信,照徇情例,降二级调用”。乾隆二十七年十一月直隶顺天府西路厅涿州知州吴世臣因“生父吴兴业于本年九月间身沾弱疾病症,延医调治不痊,于本年十月十八日在籍病故,例应丁忧”。道光二十年十月初七日在籍病故(据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清宫档案整理)。
【附录】
清乾隆三十年《涿州志》
知州
吴世臣,蒲城人。乾隆二十二年自良乡升任(至二十七年)。
同治七年《通山县志》
国朝知县
吴世臣,乾隆壬戌年(七年,1742 年)任。
光绪十五年《良乡县志》
知县
吴世臣,蒲城人。乾隆二十二年任。
夏文广 (1) ,云南举人。乾隆二十一年任知县。明决有为,励精图治。兴义塾,课村氓,迄今士民追述,有余思焉。县志
【注释】
(1)夏文广:云南南宁人,举人。乾隆二十二年九月十二日,其父夏祚远在云南南宁县本籍病故,丁忧归。乾隆二十六年八月补授石门县知县。乾隆二十八年十月调补乐清县知县。乾隆四十九年五月,由广东钦州知州调任惠州府知府。
【附录】
乾隆三十九年《永平府志》
夏文广,云南恩安县人,举人。乾隆二十一年任昌黎知县。明决有为,励精图治。兴义塾以植菁莪,培嘉禾而除良莠,虽莅任未久而口碑载道,迄今士民追述,有余思焉。
道光十四年《钦州志》
知州
夏文广,云南恩安人。举人。乾隆四十五年任。
曾世仪,湖北黄冈孝廉方正 (1) 。道光十六年任知县。志在化民,不辞劳怨。宣讲圣谕,必躬必亲,父老环听,往往泣下。每巡察集镇,先务劝学,村童读书颖悟者,亲奖励之,一时户诵家弦,几有文翁 (2) 治蜀之意。
【注释】
(1)孝廉方正:清代大力倡导以孝道治天下,将汉代“孝廉”、“贤良方正”两科合并,特设孝廉方正科。雍正元年(1723),诏直省每府州县卫各举孝廉方正,赐六品服备用,并规定以后每逢皇帝即位即荐举一次。乾隆五年(1740),定荐举后赴礼部验看考试,授以知县等官。
(2)文翁(前 156 ~前 101 年):名党,字仲翁,西汉庐江郡舒县(今安徽舒城县)人。首重教育,培养人才,蜀境大治。《汉书·文翁传》记载:“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才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赍计吏以遗博士。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常选学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阁。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附录】
清道光十五年乙未科殿试金榜进士
曾世仪,第二甲第八十三名进士。
《道光朝实录》
道光十五年乙未五月己未朔。甲子,引见新科进士。得旨,易炳晃……曾世仪……王以洁,俱着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
道光二十八年《黄冈县志》
荐辟
道光:曾世仪,举孝廉方正,给六品顶戴,中乡会试。
宦绩
曾世仪,号鸿阶,性孝友,尤励士品,以副车举孝廉方正,道光乙未成进士,补昌黎知县,勤慎奉公,以表彰节义、培植士林为先务,捐廉重修文庙及韩文公祠,量移清苑。清苑为省会首邑,仪措理悉当。时英夷不靖,复调赴辽西,团练防守,擢保定同知,署河间知府,以劳瘁卒于官。子锡龄,直隶候补知县。
光绪十二年《保定府志》
同知
曾世仪,湖北进士,道光二十一年十二月任(至二十三年七月)。
民国 22 年《昌黎县志》
职官志
知县
曾世仪,湖北黄冈县人,孝廉方正,进士,道光十六年任,二十一年复任。有传。
宦绩
曾世仪,字鸿阶,湖北黄冈县人,道光戊子(八年,1828 年)举人,乙未进士,十六年、二十一年两任昌黎县知县。本儒术以为吏治,民风丕变,彬彬礼让。崇祀名宦。
曾公祠,在孟公祠(在城西关,祀明知县孟秋)内,附祀清知县曾世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