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姑山志
作者:佚名
十二卷。清黄家驹撰。黄家驹,字冠北,江西南城人。《麻姑山志》同治五年(1866)刻本,共十卷。卷首为例及图。次考,曰星野、曰形胜、曰古迹、曰人物。次表,曰峰峦、曰泉源。次地,曰物产、曰宫观、曰桥梁、曰坟墓。次纪,曰祀典、曰封号、曰兴废、曰仙灵、曰僧释、曰幽怪。次曰记。次曰序、曰跋、曰碑、曰文、曰引、曰赋。次诗。次曰扁、曰联、曰育英堂事宜。次曰附刊从姑山寺。兹篇谓麻姑山,在南城县西南十里,乃三十六洞天之一。世传麻姑于此地得道,故名。后以唐颜真卿《麻姑山仙坛记》而闻名于世。其峰峦、泉源、物产、人物诸门所记皆详。惟仙灵谓浮丘公名无可考,汉昭帝时炼丹于麻姑山,遗有丹井及飞升台在。考列仙传,道士浮丘公接王子乔上嵩山。其非汉时人,其事亦与麻姑山无涉。兹篇所载,亦未注出处,有杜撰之嫌。
猜你喜欢的书
文化模式
美国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1948)著。出版于1932年。作者在本书中把个体心理学的概念,运用于团体分析之中,把文化设想为一个综合的整体来研究。作者认为,人类的文化是人格的无限扩展。各种文化,伟大的或渺小的,原始的或现代的,都是人类潜能这个巨大弧圈上的某些特征,因此,各种文化是无法比较和进行价值判断的。作者着重对3种文化类型进行了研究。第一种是新墨西哥州的祖尼印第安人,这种文化类型崇尚温和,埋没个性,对一切都采取温和、节制的态度,注重礼仪,因而被称为日神型。与之相对的是温哥华岛上的夸库特耳人,他们崇尚暴力,偏爱个人竞争和对抗,喜欢自我夸耀,被称为酒神型。还有一种是美拉尼西亚的多布人,无法无天,背信弃义,反复无常,被称为妄想狂型。作者反对用一种文化模式来判定个体的行为,认为精神病患者主要是个体与所处的文化环境不相符,如唐诘诃德战风车,如果承认了文化的连续性,这个问题就可解释。文化的另一特点就是其相对性,这不仅是一种更现实的社会观念,也是文化宽容的新基石。
内经运气病释
医经类著作。清陆懋修撰。九卷。懋修有《世补斋医书》已著录。此书为同治四年(1865)来往于吴淞峰泖之间所作,首列《内经》言运气之经文,即以气交之旨,概括而疏通之,附以宋陈无择三因十六方、清缪芳远十六方解,成书于光绪十年(1884)。卷一释六气脏象、天元纪、五运行、六微旨、气交变大论;卷二释五常政大论;卷三释六元正纪大论;卷四至卷七释至真要大论;卷八、九载列陈无择三因十六方。前七卷于每篇摘录经文,加以阐释简明扼要,以求六经病之病因治法。后二卷乃结合运气配以方治。每方首论运气之病,药物组成,附以缪氏方解。此书为结合临床证治阐释运气学说的著作,可供研究运气学说参考。有《世补斋医书前集》光绪十二年山左书局重印本,一九一二——一九一四年江东书局石印本。
卧庐词话
周曾锦撰。一卷。共二十则,记述词人轶事、交游酬唱等,所录以近代词人为主,兼及宋词人,有柳永、张先、吴文英等,但不以时代先后排列,如首录杜文澜词,后录张子野词。书中间有评论,如云:“勒少仲(方锜)《榑洲词》二卷,清丽有馀,新警不足。”又云:徐贯恂(澹庵)《碧春词》“清新可传。归安朱古微侍郎称其词自壬子(1912)后,一洗粉泽之态,与东坡、后村二家为近,可谓善变”。有家刻《周曾锦遗书》本。《词话丛编》本据以辑入。
明朝简史
作为中国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吴晗先生对于明史的研究文字既鞭辟入里,又通俗易懂,是大众读者了解明代历史的极佳版本。 本书选取《明史简述》《朱元璋传》《明史(未完稿)》《读史札记》等,并精选先生关于明代社会、历史问题的其他史论文章,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角度归纳汇总,结合历史背景、评述得失兴亡,并配插图。力图使读者以尽量少的篇幅,在尽量广阔的程度上了解明代历史。
体用论
熊十力著,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出版。 《体用论》是熊十力先生专门为解决宇宙论之体用问题而作的一本书。也是为修正《新唯识论》中的体用观。《体用论》共有四章,明变、佛法上、佛法下、成物。第五章明心有目无文。 第一章明变,主要讲事物由相状上看,只是刹那间生生灭灭,活活跃跃,不断的变化,总是故灭新生。此之谓万物之变迁、流行。此变迁、流行之相,皆是实体变动而成,即为实体之用。正如众沤是海水变动而引起。同时,功用而外,无有实体,离开功用(众沤)我们也得不到实体(大海)。这就是体用不二,即体即用,即用即体。 第二、三章均讲佛法。佛法有大乘双轮,即有、无两字。熊十力先生认为空有两种观,乃是人类智慧发展到最高度,能综合、深观宇宙人生,才有此两种认识。人生殉没于小己的种种私欲之中,如虫作茧自缚,造网自锢。个别的物,至大如天地,终当毁灭。此乃空之悟觉。圣人观有,乃求宇宙人生天然之真际,体验宇宙之全体大用,视天地万物为一己,而无小己之迷执。佛法两章主要讲大乘龙树之学,即空宗。其主旨是一切法相,皆无自性,故空。熊先生自认为自己之学问,初由大乘有宗起,后受大乘空宗,最后归宗易大传的生生不已。面对生灭瞬间变化的世界,吾人只有精进向上,加入这生生创化的世界。 第四章成物专论万物之由来。书中提出一种“集合缘起论”(与“分别缘起论”诸如原子论相对)。认为先有一大势力,圆满无亏,周流无碍,德用无穿,浩然油然,分化而成万物。宇宙全体是生生活跃,所以恒起分化。在此,熊先生强调,心物不许离而为二,心物只是一体之两面;同样,物质与能力不可离而为二。它们皆可归摄于体用不二。 《体用论》标志着熊十力以体用不二为宗旨的形上学宇宙观的最终形成。
原性
中国唐代关于人性论的著作。韩愈撰。收入《韩昌黎集》杂著部。它对唐朝以前各家人性论作了总结,认为孟子、荀子、扬雄三家的人性论各有所得,亦各有所失,继承并发挥了董仲舒的人性论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性之品有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认为人性的具体内容是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品质,它们在性之三品中的比重各不相同。上品之性具有仁而行于其余四者;中品之性里仁的成份多少不同,其余四者混杂不纯;下品之性反于仁而违背其余者。同时还认为人的喜、怒、哀、惧、爱、恶、欲等七情,与性相对应,亦有三品:上品之情,是七情“动而处其中”;中品之情,是七情之动“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下品之情,是七情之动“亡与甚直情而行”。认为性“与生俱生”,即先天就有的,并认为它们是人类普遍的本性,是一种先验的抽象人性论。认为情是“接与物而生”,即后天才有的;既反对任情纵欲,也反对佛教的灭情见性主张,在当时具有积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