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一统志
作者:李贤
简称《明一统志》,又称《天下一统志》。全国总志。明李贤(1408—1466)等撰。九十卷。贤字原德,邓 (今河南郾城东南)人。宣德进士,累官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土木之变后,英宗失陷也先,其弟郕王监国,是为代宗。也先输诚后,英宗南返。因争夺皇位,兄弟失和。英宗复位后,政事颇多改易。时《寰宇通志》修成方二年,府州县变更有限,但英宗不愿让代宗专美于前,遂以《寰宇通志》“繁简失宜,去取未当”为由,下令 “重加编辑”,“以传后世”。李贤、彭时等于天顺二年(1458)开始编纂,三阅寒暑,于五年(1461)四月编成是书。卷首英宗制序,总图及直省地图十五幅。正文按天顺时两京、十三布政司分为京师、南京、山西、山东、河南、陕西、 浙江、江西、湖广、四川、福建、广东、广西、 云南、 贵州、外国十六门。
章节列表
升序↑- 提要
- 天顺御制明一统志序
- 明一统志卷一
- 明一统志卷二
- 明一统志卷三
- 明一统志卷四
- 明一统志卷五
- 明一统志卷六
- 明一统志卷七
- 明一统志卷八
- 明一统志卷九
- 明一统志卷十
- 明一统志卷十一
- 明一统志卷十二
- 明一统志卷十三
- 明一统志卷十四
- 明一统志卷十五
- 明一统志卷十六
- 明一统志卷十七
- 明一统志卷十八
- 明一统志卷十九
- 明一统志卷二十
- 明一统志卷二十一
- 明一统志卷二十二
- 明一统志卷二十三
- 明一统志卷二十四
- 明一统志卷二十五
- 明一统志卷二十六
- 明一统志卷二十七
- 明一统志卷二十八
- 明一统志卷二十九
- 明一统志卷三十
- 明一统志卷三十一
- 明一统志卷三十二
- 明一统志卷三十三
- 明一统志卷三十四
- 明一统志卷三十五
- 明一统志卷三十六
- 明一统志卷三十七
- 明一统志卷三十八
- 明一统志卷三十九
- 明一统志卷四十
- 明一统志卷四十一
- 明一统志卷四十二
- 明一统志卷四十三
- 明一统志卷四十四
- 明一统志卷四十五
- 明一统志卷四十六
- 明一统志卷四十七
- 明一统志卷四十八
- 明一统志卷四十九
- 明一统志卷五十
- 明一统志卷五十一
- 明一统志卷五十二
- 明一统志卷五十三
- 明一统志卷五十四
- 明一统志卷五十五
- 明一统志卷五十六
- 明一统志卷五十七
- 明一统志卷五十八
- 明一统志卷五十九
- 明一统志卷六十
- 明一统志卷六十一
- 明一统志卷六十二
- 明一统志卷六十三
- 明一统志卷六十四
- 明一统志卷六十五
- 明一统志卷六十六
- 明一统志卷六十七
- 明一统志卷六十八
- 明一统志卷六十九
- 明一统志卷七十
- 明一统志卷七十一
- 明一统志卷七十二
- 明一统志卷七十三
- 明一统志卷七十四
- 明一统志卷七十五
- 明一统志卷七十六
- 明一统志卷七十七
- 明一统志卷七十八
- 明一统志卷七十九
- 明一统志卷八十
- 明一统志卷八十一
- 明一统志卷八十二
- 明一统志卷八十三
- 明一统志卷八十四
- 明一统志卷八十五
- 明一统志卷八十六
- 明一统志卷八十七
- 明一统志卷八十八
- 明一统志卷八十九
- 明一统志卷九十
猜你喜欢的书
太上济众经[敦煌本]
道教经典。原经至少应有二十四卷。《正统道藏》所收《太上洞玄济众经》,仅残存一卷。(1)P.2449。首部残缺,尾题“太上济众经卷第八”,存三十行。(2)P.2792。首部残缺,尾题“太上济众经卷第廿四”,存六十四行。二件均不见于《道藏》。内容大致为劝君臣应教民行善修德,以求“太平之福”,亦有求致神仙长生之道。与《太平经》的思想内容有相同之处。
产宝诸方
一卷,不著撰人名氏。《宋史·艺文志》不载,惟陈振孙《书录解题》有之,自明以来,诸家书目亦罕有著录者,《永乐大典》所载尚得七十余方,又有《十二月产图》一篇,与振孙所记并合,盖即宋时原本,又别有《序论》一首,《王月卿序》一首,文皆残阙,当亦原书之佚简也。其方于保产之法,颇为赅备,而原第为《永乐大典》所乱,已不可复考。清初四库馆中以类分排,首调经养血,次安胎,次胎中诸病,次催生,次产后,次杂病,仍为一卷。其中所引各方,多为后人所承用,如人参饮子一方,与朱震亨所制达生散,虽品味多寡不同,而以大腹皮为君,人参为辅,命意无异。知震亨实本此而增损之。又如张元素以枳壳、白术为束胎丸,后人以为不宜于藜藿之躯,易以白术、黄芩,相沿至今,为便产良方,不知亦本是书所载之枳壳汤。又今时治产后血风,有所谓举卿古拜者,核其所用,惟荆芥一味,即此书之青金散。盖荆芥主治风,《素问》: 东方主风,而肝属于木。平肝木,即所以助肺金,故以青金为名,后人窃用其方,而又翻切荆芥字音,诡名以炫俗耳。凡此之类,皆可以证古今传授之由,惟所用多降气破血之品,辛热震动之剂,则古人禀厚可受攻伐,未可概施于后来也。
仲氏易
清毛奇龄撰。三十卷。《西河合集》本。此书训解《易》旨,以为《易》兼“五义”:为变易、交易、反易、对易、移易,立说颇有新意。《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初,奇龄之兄锡龄邃于《易》,而未著书,惟时时口授其子文辉;后奇龄乞假归里,锡龄已卒,乃摭文辉所闻者以己意润饰成是书。或传奇龄假归之后,僦居杭州,一日著一卦,凡六十四日而卦成,虽以其兄为辞,实即奇龄所自解。以理断之,或当然也。大旨谓《易》兼五义。
野谷诗稿
宋诗别集。6卷。赵汝鐩著。赵汝鐩是江湖派诗人里才气豪放、风格多样的一位诗人。《四库全书总目》说:“江湖一派,门径如斯,不能兼责以他体,一花一石,时饶佳致,如汝鐩之流,固亦谈艺者所不废也。”诗稿中有仿晚唐现实主义诗歌的《陇首》:“陇首多逢采桑女,荆钗蓬鬓短青裙。斋钟断寺鸡鸣午,吟杖穿山犬吠云。避石牛从斜路转,作陂水自半溪分。农家说县催科急,留我茅檐看引文。”在《翁媪叹》中胥吏欺压良民的一段描写,明显地可以看到范成大诗作的影响:“沥血祈哀容贷纳,拍案邀需仍痛詈。百请幸听去须臾,冲夜槌门谁叫呼?后胥复持朱书急急符,预借明年一年租。”而《途中》等诗,又可以见出其才气放逸的一面:“雨中奔走十来程,风卷云开陡顿晴。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最爱水边数株柳,翠条浓处两三莺。”
说鱄诸伍员吹箫
楚平公时,奸臣费无忌借机杀了伍员全家,只有伍员一人在外镇守樊城得以幸免。费无忌派儿子费得雄假传王命召伍员入朝领赏,幸好楚公子芊建抱着儿子芊胜及时赶到,通知伍员。伍员将费得雄痛打一顿,与芊建父子逃往郑国。但郑子产不肯相助,芊胜乱中丧命,伍员携芊胜又仓皇投奔吴王阖闾。途中遇到浣纱女赠饭,她为保守秘密投水而死,又有渔父闾丘亮渡他过江,后亦刎颈自杀以免泄露消息。伍员到吴国后,没有机会求得吴王相助,十八年来以吹箫乞食为生,偶遇义士专诸愿助他报仇。此时楚昭公在位,伍员终于借得吴王十万精兵攻打楚国,与专诸活捉仇人费无忌,掘开平公坟墓鞭尸泄恨。正欲攻打郑国,恩人闾丘亮之子前来劝说,伍员最终放弃了这个念头。费无忌终被斩首,浣纱女之母与闾丘亮之子得到伍员重谢。
地藏本愿经纶贯
地藏本愿经纶贯,一卷,清灵椉撰并序,日本高泉性潡序,悦峰章序,真常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