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太康三年地记
作者:毕沅
区域志。原书不著撰人,清毕沅辑。一卷。有《晋书地理志新补正》已著录。《旧唐书经籍志》、 《水经注》皆称《地记》五卷,太康三年撰。《新唐书艺文志》称《晋太康土地记》十卷。见于《宋书·州郡志》会稽郡始宁令下,称为《晋太康三年地志》。《史记索隐》、 《史记正义》均称《地理记》。经毕氏考证,实为一书。原书于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三年(282)成书无疑。因取《晋太康三年地记》名篇,较为确切。遂采诸史志,辑得二百余条,依《晋书·地理志》州序组排,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成书。约一万七千字。收入毕氏自刻《经训堂丛书》、《广雅书局丛书》。另有《史学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据《经训堂丛书》本排印。
猜你喜欢的书
松桂堂全集
诗文别集。三十七卷,其中诗三十三卷。清彭孙遹撰。孙遹以诗词名家,清圣祖康熙间,举博学鸿儒,取为第一,生时即享大名,与诗坛领袖王士禛唱和,曾刊《彭王倡和集》。各种诗选、诗话亦多录其诗。 生前曾刊《南氵往集》三卷,收录康熙二年癸卯(1663)至五年丙午作品,录诗四百八十馀首。此集为孙遹游南粤三年之作。其手订全集,生前未能刊刻,授其子彭景曾。景曾家贫,后宦游又因挂累去官,一直未能刊刻,直至高宗乾隆八年(1743)方锓木问世。集前有钱陈群之序,详细叙述了,彭集问世过程。此集按年编纂,始于顺治十年(1653),迄于康熙三十八年。前三卷不编年,皆收应制之作,包括赋、乐章、省试及应制之诗。中间十一卷、十五卷、十六卷、十七卷至二十一卷皆未标明写作年代。乾隆八年刊刻此集时并附《南氵往集》三卷、《延露词》三卷,几乎包括了彭氏全部作品,但详检当时诗话及诗选本还有遗漏,仍可再辑。此《全集》收入《四库全书》,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另有乾隆八年刻本传世。
戒庵老人漫笔
一名《戒庵漫笔》。笔记。明李诩(1505—1593)撰。八卷。诩字厚德,自号戒庵老人,江阴(今属江苏)人。一生坎坷不遇,“七试场屋”均落第。性耽文史,好评骘古今,性格耿介,不与权势通。后淡于仕进,居家读书自适。随笔缀录闻见杂说及读书心得,晚年成是编。凡五百六十二条,约二十万字。书载古今人事轶闻,史料价值较高。其有关明代典章制度及人物行实的记录,多可补史传典制之失载或与之参证。如叙明户帖、匠班银、官吏解职还里诸条,实为明初户帖、徭役、官吏等有关政治、经济制度的可贵史料。其记朝野典故及严本,徐学诗行实,多可资史传考补。其载宋、元人的诗文书札,有裨补文集缺漏。辨析苏小妹嫁秦少游之诞妄,考订洪迈《夷坚志》之蹈袭数条,均有见地。其他有资文史讹误辨证者亦复不少。惟编次零乱,时载荒诞异闻,考证亦间有疏误。书由诩孙李如一初刊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收入其丛编《藏说小萃》中。清顺治五年(1648)重刻时有所补充。美国国会图书馆现藏明万历间刊刻《藏说小萃》零本,收录本书九册,善本。通行本为光绪二十二年(1896)刻本,收入《常州光哲遗书》第一集。一九八二年,中华书局出版魏连科点校本。
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注
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注,元朝道士卫琪注。书成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1)。十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全书前二卷为论,后八卷为经文和注释。作者立论注经,皆不取原经劝善度人之宗旨,而博采儒释道三家之说,「本之以道学性理,参之以丹诀禅机」,重在述内丹易学原理。注文称:「文昌乃一部《周易》也」;「大洞即易太极也」。认为《文昌大洞仙经》之宗旨,「即自己金丹之道」。此说与经文本意大相迳庭。
御定道德经注
福临钦定。成克巩纂。上下两篇。有《四库全书》本行世。《道德经》乃春秋时老子即李耳(老聃)所著。为中国古代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名著,被历代所重视。自汉代人河上公为该书注释开其端,紧随其后注释者代不乏人,据《四库全书》馆臣统计,至清初已达80余家300余卷。注释方式不一,或为之解,或为之疏,或为之音,或为之章句,或为之谱,或为之传。各有侧重,各具特色。而注释者之身分不等,其中包括名臣如羊祜、苏辙;名儒如王弼、王肃;逸士如严遵、孔登、陶弘景、戴逵、皇甫谧; 道家如葛洪、杜光庭等,多有阐发。而以帝王之尊如梁武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等对此书也各有注解,见仁见智,或浅或深,众说纷纭,各有不同。福临留心典籍,对此书及各家注释详加探讨,深有体会。他认为道德二字含义精深:“道者,先天地而为万物宗,生生化化,莫得而名者也。惟至人凝道于身。故其德为玄德,而其言为圣言。”而老子是“道贯天人,德超品汇”之人。他所著此五千余言之书,是“明清净无为之旨”。该书“原非虚无寂灭之说,权谋术数之谈”。本是一部“以人能清静无为,则忠孝油然而生,礼乐合同而化”的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有益之书,但其“切于身心,明于伦物”的奥妙道理,却世所“鲜能知之也”。因而为之注释者甚众,或认为是修炼之书,或认为是权谋之书,都是“以小智窥测圣人,失其意矣”。虽然唐玄宗、明太祖之注有所见地,但也未能将该书道理全部阐释清楚。他认为 “圣言玄远,末学多歧”,如果不解释清楚,以讹传讹问题便会愈加严重。所以他要博参众说,删繁就简,所谓“理取其简而明,辞取其约而达”。抓住本书之精髓,注意在“日用常行之理,治心治国之道”方面深加体会。做简明扼要之注释。于是命令饱学之士、秘书院大学士成克巩进行编纂。福临亲自写序言冠于卷首,刊行问世。该道德经注是集各家之长的简明注释本。简洁明确,要言不烦。
富兰克林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富兰克林》孙毓修著。富兰克林, 美国政治家、科学家。1731年在费城建立北美第一个巡回图书馆。1743年组织美洲哲学会,后协助创办宾夕法尼亚大学。独立战争时参加反英斗争,当选第二届大陆会议代表,并参加起草《独立宣言》。1776—1785年出使法国,缔结法美同盟(1778年)。又代表美国与英国谈判,1783年签订和约,英正式承认美独立。1787年为制宪会议代表,主张废除奴隶制。科学上发明避雷针,在研究大气电方面作出贡献。
法华经义记
凡八卷。梁·光宅寺法云(467~529)撰。又称法华义记、法华义疏、法华经疏、法华疏、妙法莲华经义记、妙法莲华经义疏、法华经义疏、法华光宅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本书为妙法莲华经之注释书,初释经题,次论经之宗旨,次揭举经文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等三重三段之分科。其次解释序品以下至普贤劝发品等二十七品之文义,于各品下一一设科,以阐明经说之生起次第。特于方便品之权实二智义、譬喻品之索车义等详加解释。然并无有关提婆达多品及普门品重颂之解释,此因当时经本中尚无提婆达多品等。又化城喻品十六王子说偈亦行省略。本书系我国现存法华经之注释书中,仅次于竺道生所撰法华经疏之古本。日本圣德太子之法华经义疏,大多即根据此法华经义记而来。而智顗、吉藏等之法华疏亦多少受此书影响。如智顗法华玄义卷一下即谓古今诸释,世以光宅为长。盖法云精通法华,其说颇受当代重视,彼以一乘之因果、万善同归为法华经之特色。又有关本书之成立,或谓乃法云口述,而由其门人笔录所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