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三部曲

大地三部曲

美国作家赛珍珠长篇小说《大地》的别称,分三部分,即《大地》(1931年)、《儿子们》(1932年)和《分家》(1935年)。赛珍珠(1892—1973年)被称为“中国通”,1931年发表《大地》,立即成为畅销书,并于1932年获普利策奖金,1938年又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她是唯一同时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的女作家。《大地》描写的是19世纪一个中国农夫挣扎求生存的故事。在这部被瑞典皇家学院誉为“对中国农村生活”具有“史诗般描述”的作品中,赛珍珠以同情的笔触和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勤劳朴实的中国农民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他们的家庭生活,以饱蘸同情心的笔写出了“农民灵魂的几个侧面”。作品跨越了当时东西文化间存在的巨大鸿沟,有力地改变了不少西方读者眼中中国那种“历史悠久而又软弱落后的神秘国度”印象,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三部曲中赛珍珠用力最多、写得最精彩的是第一部,有34章。《大地》的主人公王龙,代表了中国人在数不清的世纪里所过的生活,他们有着朴素的灵魂。他与土地的关系密切,并延伸着祖先的那种父子相传的链条,而不让链条折断。

  • 大地

    大地

    长篇小说,1931年首次发表。讲述农民王龙为获得土地而辛勤劳作,最终从农民变成地主的故事。小说伊始,雇工王龙从黄地主家娶回厨房丫头阿兰为妻。从此,夫妻俩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家境逐渐兴旺起来。他们遭遇旱灾荒年时,逃难至南

  • 儿子们

    儿子们

    《儿子们》是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系列小说的第二部。该书创作于1932年,延续前作《大地》的故事脉络,聚焦王氏家族第二代成员王虎从绿林小卒成长为草莽司令的历程。小说通过三个儿子分家卖地、权力争夺等矛盾冲突,展现20世

  • 分家

    分家

    长篇小说“大地三部曲”包括《大地》《儿子们》《分家》,反映了王氏家族三代人的生活浮沉,《分家》为第三部,于1935年问世,主要讲述留学生王源成长为眷恋故土的知识分子的故事。时局动荡,王龙的儿孙四散东西,各奔前程。王源

热门专题

性灵派三大家

性灵派三大家

性灵派,清代诗歌流派。清中叶诗论家和诗人袁枚创立。袁枚论诗主“性灵”说,强调性情要真,笔性要灵,思想内容不为封建正统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所囿,艺术形式也不受传统的格调家数所限制。他的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影响了同时代的大批诗人。如赵翼、张问陶、宋湘、李调元、孙原湘、王昙、舒位、吴嵩梁、郭麟以及女诗人席佩兰、归懋仪等,共同形成了一个范围较广的“性灵”派。它与清代其他3个诗歌流派——王士禛创立的“神韵”派、沈德潜创立的“格调”派、翁方纲创立的“肌理”派相比,拥有的作家最多,取得的成就最大,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也最突出。它几乎影响了清中叶的诗坛,使清代诗歌走上了以反对封建、追求民主,摆脱传统、独立创新为主流的道路,形成了一场颇有影响的文学革新运动。后世对“性灵”派研究相当多,但侧重于它的理论,对它的创作研究较少,并且看法也颇有分歧。 袁枚、赵翼、张问陶,并称为清代乾嘉性灵派三大家。

明末四公子

明末四公子

明末四公子指的是明朝末年的陈贞慧、侯方域、方以智、冒襄四人。此四人出则忠义,入则孝悌爱宾客、广交游,风流倜傥,冠绝一时。

四大名著作者

四大名著作者

我国的“四大名著”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它们的作者分别为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

浙东二儒

浙东二儒

明太祖朱元璋称王祎与宋濂为“浙东二儒”。至正二十一年(1361)冬,朱元璋率军征讨江西,胡大海委派王袆到朱元璋处,禀报事宜。江西平定以后,王袆写了一篇《平江西颂》。朱元璋阅后大喜,对王袆说:“吾固知浙东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

南朱北王

南朱北王

指清初顺治、康熙间诗人朱彝尊、王士禛。朱为南方浙江秀水(今嘉兴)人,王为北方山东新城(今桓台)人,均主盟诗坛。郑方坤《国朝名家诗钞小传》曰:“新城(士禛)、长水(彝尊)屹然为南北二大宗,比于唐之李杜,宋之苏黄。”,人称“南朱北王”。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各有特色。朱彝尊诗歌前期多具社会现实意义,格调激烈,后期渐趋空廓平和。前期宗唐多所借鉴,后期转而参学宋诗,消融而创新。在演进中“无体不备,且无微不臻”,典瞻博奥,卓然成家。王士禛虽然前后期诗风也不无变化,但在理论上主“神韵”说,创作上也基本上坚持“神韵”诗,诗风、诗格比较稳定。两家可谓各有千秋,互不相掩。

中兴四大诗人

中兴四大诗人

指南宋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元人方回《瀛奎律髓》说:“乾淳间诗巨擘称尤杨范陆。”四人诗歌早年多受江西诗派影响,但后来都能摆脱江西而自成一家,他们诗歌的内容主要表现为抒发爱国热情,反映民生疾苦,吟赏自然风光。诗风朴实清新,流畅自然。其中以陆游成就最大,被称为南渡诗人之冠。他“位卑未敢忘忧国”,作品中洋溢着炽热的爱国激情,表现出为国报仇雪耻,解救沦陷区人民的强烈愿望,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宋四家

宋四家

书法史上称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为宋四家,四家均以行书见长,又同师法晋唐,共同开启着宋朝“尚意”的书风,代表着宋代书法的最高成就。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

唐宋两代八个重要的散文作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他们是唐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也是代表作家。在散文创作上取得卓越成就,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是唐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或代表作家。文学成就都比较高,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很大。八人都是唐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和代表作家;其文学活动扭转了骈文长期统治文坛的局面,确立了我国古典散文的新起点。

推荐专题

明末清初五大师

明末清初五大师

明末清初五大师也称清初五大师,是指明末清初的五大学者,他们分别是: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之瑜。五位学者均参加过明朝末年的抗清战争,失败后均致力于学术。其中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隐居不仕,得以终老。方以智由于秘密策划反清活动,而卷入粤案中,被清政府抓获后不屈投水自尽。朱舜水抗清失败后,东渡日本,其学远播东瀛,终客死他乡。

清初三大儒

清初三大儒

清初学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被学界称为“清初三大儒”,他们不仅扮演了清初思想学术界的主角,而且其哲学思想也影响深远。

东南三贤

东南三贤

南宋理学家朱熹、张栻和吕祖谦的合称。南宋哲学家朱熹(1130—1200)、张栻(1133—1180)、吕祖谦(1137—1181)。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居建阳(今属福建)。为程颢、程颐四传弟子,继承并发展了其理学学说,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曾任泉州同安主簿、秘阁修撰等官。张拭字敬夫、乐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迁居衡阳(今属湖南)。推崇周敦颐、程颢理学。官至右文殿修撰。吕祖谦字伯恭,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学说在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偏重于心学。曾任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由于朱熹、张拭、吕祖谦三人都学问渊博,在当时都是著名学者,而且又都是中国东南地区的人,故被世人誉称为“东南三贤”。

明末四公子

明末四公子

明末四公子指的是明朝末年的陈贞慧、侯方域、方以智、冒襄四人。此四人出则忠义,入则孝悌爱宾客、广交游,风流倜傥,冠绝一时。

四大名著作者

四大名著作者

我国的“四大名著”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它们的作者分别为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

浙东二儒

浙东二儒

明太祖朱元璋称王祎与宋濂为“浙东二儒”。至正二十一年(1361)冬,朱元璋率军征讨江西,胡大海委派王袆到朱元璋处,禀报事宜。江西平定以后,王袆写了一篇《平江西颂》。朱元璋阅后大喜,对王袆说:“吾固知浙东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

南朱北王

南朱北王

指清初顺治、康熙间诗人朱彝尊、王士禛。朱为南方浙江秀水(今嘉兴)人,王为北方山东新城(今桓台)人,均主盟诗坛。郑方坤《国朝名家诗钞小传》曰:“新城(士禛)、长水(彝尊)屹然为南北二大宗,比于唐之李杜,宋之苏黄。”,人称“南朱北王”。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各有特色。朱彝尊诗歌前期多具社会现实意义,格调激烈,后期渐趋空廓平和。前期宗唐多所借鉴,后期转而参学宋诗,消融而创新。在演进中“无体不备,且无微不臻”,典瞻博奥,卓然成家。王士禛虽然前后期诗风也不无变化,但在理论上主“神韵”说,创作上也基本上坚持“神韵”诗,诗风、诗格比较稳定。两家可谓各有千秋,互不相掩。

中兴四大诗人

中兴四大诗人

指南宋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元人方回《瀛奎律髓》说:“乾淳间诗巨擘称尤杨范陆。”四人诗歌早年多受江西诗派影响,但后来都能摆脱江西而自成一家,他们诗歌的内容主要表现为抒发爱国热情,反映民生疾苦,吟赏自然风光。诗风朴实清新,流畅自然。其中以陆游成就最大,被称为南渡诗人之冠。他“位卑未敢忘忧国”,作品中洋溢着炽热的爱国激情,表现出为国报仇雪耻,解救沦陷区人民的强烈愿望,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宋四家

宋四家

书法史上称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为宋四家,四家均以行书见长,又同师法晋唐,共同开启着宋朝“尚意”的书风,代表着宋代书法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