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补题
作者:佚名
词选。原书未署编者姓氏。元陈旅《安雅堂集》卷十二《陈行之墓志铭》,谓陈恕可有遗著《乐府补题》;而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三十二著录“仇远《乐府补题》一卷”。《乐府补题》或是陈、仇二人所辑。此书为宋末遗民词人之咏物词专集。宋亡之后,王沂孙、周密、王易简、冯应瑞、唐艺孙、吕同老、李彭老、李居仁、陈恕可、唐珏、赵汝钠、张炎、仇远等14位遗民词人,先后在宛委山房、浮翠山房、紫云山房、馀闲书院和天柱山房结词社唱和,分别以《天香》、《水龙吟》、《摸鱼儿》、《齐天乐》、《桂枝香》五调分咏龙涎香、白莲、莼、蝉、蟹。最终结集为《乐府补题》。因每次唱和并非诸家同时参与,故全书所录仅37阕。集中咏物诸词,皆寄托遥深。因词作主旨隐晦曲折,故自清初以来,论词者每欲追寻其创作本事。宋亡后,元僧杨琏真伽曾带人盗发会稽(今浙江绍兴)宋帝陵墓,劫取珍宝,毁弃遗骨。当时宋遗民唐珏、林景熙等人事后曾潜入墓地,收葬骸骨。清人厉鹗以为《乐府补题》诸词所指即与此事有关。近人夏承焘作《乐府补题考》,又申此说,以为王沂孙诸人之词均为杨琏真伽盗掘宋帝陵墓后作,“大抵龙涎香、莼、蟹指宋帝,蝉与白莲则托喻后妃”。然亦有持异议者,以为《乐府补题》诸词虽深含故国之思
猜你喜欢的书
水道提纲
山水志。清齐召南撰。二十八卷。召南字次风,号琼台、息园,浙江天台人。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授检讨,官至礼部右侍郎。曾纂修经史考证,著有《礼记注疏考证》、 《前汉书考证》等。因长于地理、被召入翰林院纂修《大清一统志》。久居志馆,饱览图籍,鉴于全国水道除《水经注》外无专著,故参考康熙五十七年(1918)实地测绘编制《舆全图》,用《水经》遗意,上法《禹贡》导川,芟除地志中烦琐附会文字,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成书,正文并注约二十万字。原则上以巨川为纲,所受支流为目,但直接入海小河亦按主源干流、大川巨渎分纲目,故目中有纲,纲中有目。以海为纲中之纲,故冠于首,自北而南,分述海域。以盛京为清王朝故都做起点,自鸭绿江以西而南而西南至合浦(广西南流江口),然后自云南而西而北,又自漠北阿尔泰山、肯特山(今属蒙古人民共和国)而东至今鄂霍茨克海,再而南而西而北包括朝鲜半岛诸水。凡入印度洋、贝加尔湖以西诸湖内海之水系均未收载,声言待续。此前唯《水经注》记水,但详于北而略于南,北水变迁多已非旧;黄宗羲撰《新水经》,仅粗具梗概,塞北诸水颇多舛譌。清前期国土辽阔,借重西法实地测量,各地州县又多有呈进图册、地志,可广为利用,综合编撰新著,必然超越前人,成为我国第一部最全面的专叙水道源流分合的地理专著。由于作者不曾亲自考察,当时科学技术不够发达,采用第二手资料居多,误谬也在所难免,如云乌苏里江全长二千三百余里,今实测为八百九十公里。一些水名张冠李戴。有《四库全书》本,光绪七年(1881)上海文瑞楼铅印本、二十四年(1898)新化三味书室刻本。
国老谈苑
又名《国老闲谈》。笔记。宋王铚撰。二卷。铚有《默记》已著录。是编所记乃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典故、轶事、趣闻、杂谈。于当时大夫有所毁誉。如推重田锡,贬斥陶谷,间或抑扬不当,大都据实可信。其中记范质不受赂遗、窦仪议令皇弟开封府尹敕、赵普请从征上党、曹彬平蜀回朝囊中唯有图书等条,皆入《宋史》本传。叙事详瞻,文章优美。写人物有血有肉,个性各异;记人言语,选择得当。如录陶谷“一代不如一代”语,讽北宋政治每况愈下;寇准“愁情不断如春水”诗句,褒其自幼忧国忧民之志,皆文如其人。丁谓、李维对诗:“陶铸复陶铸,斋郎又挽郎”,“自然堪泪下,何必更残阳”,无不与政治攸关。卷上多君臣对话,卷下以名人轶事为主。褒多于贬,重在劝善。有《百川学海》本,《四库全书》本,《历代小史》本。
全生指迷方
成书约于12世纪初。宋代王贶撰。商务印书馆铅印1956年重印本。原名《济世全生指迷方》,共3卷。原著明以后亡佚,后人从《永乐大典》重辑而成,且分为4卷,21门。先讨论切脉之理与三部九候之旨,次讨论病证,每证必求诸病象和病源,然后才谨慎拟方。并说明制法、服法及药量。本书注重辨别病证的疑似,明确其阴阳虚实的属性,作为处方用药的指归,从而起到指迷扶危的目的。
楚辞集注
楚辞研究专著。宋代朱熹著。16卷。其中《集注》8卷,《辩证》2卷,《后语》6卷。此书以王逸《章句》为底本,剔去无病呻吟的《七谏》以下4篇汉人拟骚之作,增益贾谊《吊屈》、《鵩赋》2篇。自卷一至卷五为屈赋25篇,统称“离骚”,卷六至卷八(即《九辩》以下16篇),统称为“续离骚”。此书注释依《诗集传》之例,以四句为一章,始注字义,后通释章旨。每章各系以“赋”、“比”、“兴”字样。其特点有四:一是于训诂之外阐发义理,大抵以儒家正统思想为准绳,于屈原毁誉参半,而着重其“忠君爱国”。二是注文简洁明快,无诘诎奇碎之病。三是托寓时政,籍注《楚辞》隐刺权贵,非纯学术之作。四是治学态度谨严,实事求是,于其所不知,宁付阙如。《辩证》2卷是对《楚辞》中若干疑难问题的详尽考证。盖合于《集注》中,“虑文字之太繁,览者或没溺而失其旨也,故记于后,以备参考”。(《自序》)其所考证多有创发,皆极精卓,如谓“灵修”为妇人悦夫之称,为后人《楚辞》女性中心说所依据。《后语》是在晁补之《续楚辞》基础上加以删增而成,收录荀子至吕大临辞赋52篇,每篇皆自为小序。唯此书处处以“三纲五典”强注之,不免迂阔难通,又以“叶音”法注音,亦多失其真。此书版本极多,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据宋端平刻本影印本。
十二天供仪轨
一卷,失译。
观无量寿经义疏
凡二卷。隋代慧远撰。又称观无量寿经义记,或称净影观经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系由地论宗之立场解释观无量寿经,为现存最早之观经注疏。本疏判定阿弥陀佛之身土为应身应土,往生其净土之九品人,乃大、小之圣人,以其修证与自力修行之通规无别,而不论弥陀本愿之胜力,所说大违净土教之义趣,故善导作观无量寿经疏破斥之。于隋唐之际,净土教义之了解,可自本疏窥其鳞爪,为研究善导观经疏不可或缺之作。